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学科渗透与探究.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8268044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学科渗透与探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学科渗透与探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学科渗透与探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学科渗透与探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学科渗透与探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学科渗透与探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中考化学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三 学科渗透与探究.ppt(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化学,学科渗透与探究,专题十三,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 实验设计的对象为制取物质或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首先应了解实验的原理,这就要求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的科学性。 2实验设计必须注意可行性 设计时要注意仪器的性能,所用原料资源丰富,廉价易得,这就要注意实验设计的可行性。 3实验设计必须遵循有关原理的规律性,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仪器的组装、 药品的选择、操作步骤的设计,仪器的组装顺序为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制气装置包括制气、净化、收集、尾气处理四部分 制气发生装置的确定,应该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1)若原料为固体(一种或多种),反应需加热就采用制氧气装置; (2)若

2、原料为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就采用制氢气装置。 2净化装置的构成原则 先除杂后干燥,气体通过除杂的顺序是先“液”后“固”,且气体是“长管”进,“短管”出。,中考中的实验设计题种类,从实验题发展趋势来看,大概有如下几类: 1给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要求指出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的结论; 2给出实验方案,要求合理地评价方案,正确地写出实验现象或结论,要求学生改进实验方案; 3给出实验的目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此类题难度较大。,实验评价与分析题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题型之一。近几年来中考和竞赛题中经常出现,是一类必须引起重视的题目。 解答这类试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评价:(1)方案在理论上是否

3、科学合理,是否具有严密性;(2)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操作上是否简单易行;(3)从经济角度评价,是否节约试剂及降低原料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4)从环保角度考虑,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实验方案评价,1明确目的原理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给的新信息。 2选择仪器药品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4记录现象数据全面、及时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现象。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方案设计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例1】(2014,苏州)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稀

4、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内壁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B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看到水槽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立即收集 C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用分液漏斗将双氧水加入锥形瓶中,后检查装置气密性 D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两种无色溶液混合前后,插入温度计观察温度变化 答案D 解析: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A错;CO2能溶于水,收集CO2不用排水法,而用向上排空气法,B错;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加药品,C错;D正确。,【例2】(2013,北京)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醋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但反应时没有明显

5、现象,A错;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B中做法只能证明氧化铜改变了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没有说明氧化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上述条件不足以证明氧化铜起了催化作用,B错;C中现象只能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但是,仅凭C中操作和现象,不能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C错;D中热水和冷水温度不同,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白磷燃烧而冷水中白磷不燃烧,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例3】(2013,潍坊)按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先在试管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中加入试剂甲,立即塞紧橡皮塞,一段时间后,

6、观察到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A甲:NaHCO3、稀HCl 乙:NaOH溶液 B甲:Al、稀H2SO4 乙:Ba(NO3)2溶液 C甲:MgO、稀盐酸 乙:AgNO3溶液 D甲:Cu、稀H2SO4 乙:BaCl2溶液 答案B 解析:选项金属铝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2,试管中的液体被压入试管,Ba2与SO42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问题讨论】 有同学认为,取一定量样品直接加热,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根据实验现象,对上述三种假设的每一种是否成立都能进行判断。请评价这种方案是否合理_(填“是”或“否”),理由是_。,答案【假设猜想】Na2CO3 NaHCO3

7、和Na2CO3 【实验方案】 操作一中有沉淀出现 操作二中有沉淀出现 【问题讨论】否 不能判断是部分还是没有变质的情况 解析:【假设猜想】因为碳酸氢钠变质就是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若完全变质,则为碳酸钠;若没有变质,则为碳酸氢钠;若部分变质则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实验方案】因为碳酸氢钠与氯化钙溶液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碳酸钠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碳酸氢钠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碳酸钠和水;故应用氯化钙溶液先检验碳酸钠的存在,再用氢氧化钙溶液来检验碳酸氢钠的存在;【问题讨论】无论碳酸氢钠没有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其中的碳酸氢钠加热都会产生能使澄清

8、的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故这种方案不合理。,答案(1)过滤 不需要 (2)用蒸馏水润湿了pH试纸,将pH试纸伸入试剂瓶中 (3)不能 选用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无法进行对比实验 解析:(1)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三个操作步骤依次是溶解、过滤、蒸发,操作B应为过滤,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不需要垫石棉网;(2)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该同学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有用蒸馏水润湿和伸入试剂瓶中,因为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会使测定的结果不正确,pH试纸伸入试剂瓶中会污染试剂;(3)该实验对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控制不正确,既然

9、是对比实验,应该使两种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同,再向其中1个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就能够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该化学反应的速率。,【例6】(2014,安徽)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碱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意外现象:将酚酞试液滴入某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 【提出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 他们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作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 丙:可能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你认为可能还与_ 有关(写一条即可)。,答案

10、【猜想与假设】从试剂用量、温度等角度考虑,合理答案均可 【设计实验】(1)除去NaOH溶液中溶解的O2 隔绝空气 不正确 (2)CO22NaOH=Na2CO3H2O CO2气体中可能含有HCl气体(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NaOH溶液浓度越大,褪色越快;NaOH溶液浓度越大,起始颜色越深(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F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方案的分析与评估,难度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猜测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仪器不干净,附有酸性物质所致。(1)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溶液被植物油隔绝氧气后最终红色仍褪去,说明溶液褪色与氧气无关,可判断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完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中的盐酸具有挥发性可判断出乙同学的实验不够严谨。(3)分析题中图像可知,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大(如c溶液),酚酞试液的色度值变100%所需时间越短,表明溶液褪色越快;从图中看出5%的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试液后,在140 s的时间内其色度从85%升高到92%,那么其色度从92%升高到100%,所需要的时间要大于140 s,故其褪为无色的时间大于280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