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6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8265381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6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6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6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6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6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6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6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新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一、 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二、 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三、 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 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重点:目标二、目标三 难点:目标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一、二、三;第二课时完成目标四;课后完成目标五。 教学重难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

2、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阿长”: 人名鲁迅家的一个女工;“山海经”,书名。题目为一并列词组,文章即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来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 山海经: 作者不详,共有十八篇,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散文集,收录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性散文十篇。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

3、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给段落标上序号。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初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旨)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什么? (3)你喜欢长妈妈吗?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 (4)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

4、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本文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赞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宽厚、善良、热情的品质,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 问题(点拨提示内容):本文可分为四部分一、(12),介绍长妈妈的身份及名字的来由。二、(318),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的过程。三、(1929),写“我”对长妈妈产生的“新的敬意。四、(30、31),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深沉是怀念之情。 问题(4)(点拨提示):文章围绕

5、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

6、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描写里,在由表及里、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

7、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四、【合作探究】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点拨提示)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谋死隐鼠,吃福橘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 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句子分析】 抓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

8、的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 解说: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明了“我”对阿长心存隔阂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解说: “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者了一个霹雳,全体都悚起来”,“着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解说: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

9、“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拓展延伸】1、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 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 语文练习册本课练习一、二、三、四,巩固训练目标一、二、三。 、 课文后面的练习一、二,巩固训练目标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2、理

10、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想互相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整体感知】 1. 读懂阿长: 透视鲁迅眼中的阿长,标出表明“我”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语句。明确:作者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

11、”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 2. “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憎恶-讨厌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新的敬意-怀念 写作手法: 作者怎样刻画的阿长? 1、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 2、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先写他“憎恶”、“讨厌”阿长,但在结尾处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这是

12、什么写法?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请。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先抑后扬: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写人记事的文章采用恰当的写法可以做到生动传神、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析过渡与照应在本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 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