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导学案)30诗五首.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8253847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导学案)30诗五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导学案)30诗五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导学案)30诗五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导学案)30诗五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导学案)30诗五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 导学案)30诗五首.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0 诗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

2、“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3、。“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4、(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

5、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一、提问检测,导入新课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

6、,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7、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二、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

8、古名句? “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