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8247951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 1. 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 2. 了解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 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还没有一人获此殊荣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二、出示并解读教学目标。三、预习查评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

2、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3、,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3. 背景介绍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

4、,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四、初读课文,理清结构,了解内容1. 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

5、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五、细读课文,讨论有关问题1. 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提问:“格物致知”出处在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四书”的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3. 实验精神(“格物

6、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方法(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4.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5.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

7、,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6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六、交流展示1.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明确: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 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明确: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3. 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明确: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4.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8、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 本文采用了那些说理方法?一是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了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二是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三是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淹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探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六、拓展延伸1.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示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

9、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2. 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写出你的看法。七、达标检测八、小结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九、作业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0、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什么是实验精神?3我们为什么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4经书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怎么重新认识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