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肝亦为生痰之源”【医学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50KB
约3页
文档ID:7813901
论“肝亦为生痰之源”【医学论文】_第1页
1/3

医学论文-论“肝亦为生痰之源”摘 要:痰是体内水、精、津液代谢异常停聚而成的病理产物,肝为生痰之源,其机理主要是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脾失转输,肺失敷布,导致水液疏化无权,凝而为痰,临证治疗结合理气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肝;生痰之源;肝失疏泄《医学心悟》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的产生虽源于脾,主于肾,贮于肺,然笔者认为,五脏之中,对于痰的产生来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肝,即“肝亦为生痰之源 1 气之通畅源于肝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气是人体内的一种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在体内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其运行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气之升降,与多个脏腑有关,但肝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肝主疏泄这一生理功能,主要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使气之升降有序,出入如常,则消化功能方能正常,水道得以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水液停积,则凝聚为痰故清・傅山曰:“肝之性最急,宜顺而不宜逆,顺则气安,逆则气动《圣济总录・痰饮统论》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三焦调畅,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积为饮,不得宣行,聚成痰饮故中医认为三焦气化失司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

若三焦失于通畅,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然肝主疏泄,可调畅三焦气机,使三焦水道通利,水液易于疏化正如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所说:“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皆肝之不能舒畅所致也关于痰饮的病机,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出:“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腹,结而成痰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通利,经脉畅达,水液亦运行正常,无停积存留之患反之,气滞则水停,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脉道又进一步阻遏气机,则水之运行受到阻滞,停留积聚而为患正如《医林绳墨・痰》曰:“痰者,人身之痰饮也人之气道清顺,则痰不生,窒塞则痰壅盛朱佐也在《朱氏集验方》将其总结为:“夫痰者,津液之异名流行上下者,为痰饮,散于周身者,为精液其所以使之流行上下者,亦气使之然尔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稿》中同样认为:“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盖行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其所以流行聚止, 验案举例:刘某,男,35 岁2003 年 6月 26 日就诊素有胃病,两天前因饱餐后一直感觉胃脘胀满不舒,厌食、呕吐、肠鸣腹泻,泻下物黄而稀溏,舌红,苔黄腻而厚,脉濡数辨证属寒热错杂,伤食泄泻。

治宜寒热并调,消食导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 12 g、黄连9 g、黄芩 9 g、党参 6 g、茯苓 10 g、车前子 10 g(包煎)、焦三仙各 9 g、生姜 6 g、生甘草 6 g、大枣 2 枚3 剂而愈张某,女,30 岁,于 2004 年 1 月 26 日就诊近日因家事欠顺,心情不好,证见胁肋胀痛,胃脘满闷不舒,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舌红苔黄而腻,脉沉弦而细证属肝胃不和,寒热错杂,治宜平调寒热,疏肝和胃,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 12 g、黄芩 6 g、黄连 3 g、党参 10 g、干姜 6 g、甘草 3 g、大枣 4 枚、川楝子 10 g、延胡索 10 g、苏梗 10 g、生山楂 10 g3 剂后复诊,诸症大减,大便尚稀,食欲尚未完全恢复,继予逍遥散加减,调和肝脾,并嘱其注意情志调养皆气为之也然气之调畅,全赖于肝,若肝失疏泄,则气机失畅,水液凝聚为痰、为饮2 脾之运化赖于肝脾之生理功能主要在于运化水谷之精微若脾气健运,既能使体内各脏腑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滋养,又能防止多余的水液在体内停滞,借此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然脾之正常运化水谷还必须依赖于肝之疏泄功能《医贯》中云:“膈膜之下有肝……膈膜之下有胃……其左为脾,与胃同膜。

《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夹胃属肝络胆说明肝和脾在结构上相互毗邻,在经络循行上密切相关然在功能活动上,肝和脾亦相互关联,形成木土生克的关系《素问・宝命全角论》有云:“土得木而达《血证论》则精辟地概括为:“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木性曲直,畅达条顺,有升发的特性,故用以类比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疏泄气机的特性和功能,有如五行之木;土性敦厚,生化万物,故以此类比脾脏消化饮食,运送精微,营养全身的功能,有如五行之土五行之中木克土,说明脾胃消化水谷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是以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为条件的病理情况下,肝失疏泄必然影响到脾的功能清・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曰:“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胀作痛,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脾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何梦瑶在《医碥》中述为:“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故肝失疏泄,则木郁克土,导致脾胃虚弱,水谷不运,水湿内停,则痰饮形成  3 治痰之法可从肝《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肝气郁结,气不行津,津聚为痰,或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流窜全身,可引起多种疾患如程文囿《医述》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悉属痰候。

林琴亦认为:“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心为悸,在头为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为痹,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证多属痰治病必求其本,凡因肝失疏泄引起的痰证,亦应以治肝为本,临床上须采用疏肝理气之法,方能取得显着的疗效,正如《证治要诀・停饮伏痰》曰:“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医林绳墨・痰》亦认为:“盖气顺则痰清,痰行则病去何也?气升痰亦升,气降痰亦降,气行痰亦行也如专治其痰,而不善理其气,则气滞痰愈生矣……痰生于肺肝者,宜开郁以行走而已因此,治疗中若能重视“肝源论”,在祛痰的同时加入适宜的理气药,气行则水行,气行则痰消,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祖国医学认为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条达则百病不生,气机郁滞则易壅塞,有碍脾运水湿,聚而生痰,痰郁气逆,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但究其根本,则在于肝因此,笔者认为“肝亦为生痰之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