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806137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ov. 2004, Volume 2, No.11 (Serial No.14)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ISSN1539-8080, USA47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石油大学外语系 张希永 * 姚小东 *摘 要: 本文拟从中西爱情婚姻隐喻的视角来讨探讨东西方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事物的根源所在。文章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和思维模式,它根植于人 类语 言、思 维和文化中,因此东西方交流过程对爱情的解读有赖于对其存在的历史文化根源的探究。关键词:爱情隐喻 认知 文化根源1. 引 言传统语言研究中隐喻仅仅被认为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而且

2、隐语式表达被排除在常规语言范畴之外,也就是说常规语言不包括隐喻。隐喻是“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如今隐喻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也是人类思维现象,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1980 )。本文分析比较了中西文化中关于爱情观的隐喻概念,借此探讨东西方有关爱情隐喻深刻的文化渊源。2. 中西“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概念爱情语言是人类语言中最相通的。 爱情把人的精神提升到与心灵 对话的层次。 爱情在人类社会中以永不衰竭的形式伴随生命存在。尽管人间有爱情的历史很长 。但学 术领域里关于爱情的研究只不过是近一百年的事情。史登柏格(Robert J. Sternberg)的爱情理论是目

3、前 对爱情研究得最完整的理论,他提出 爱的三角形理论, 认为 爱有三个基本元素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向度: 、亲密(Intimacy),一种亲近、联结的、心与心交流的感情经验,属于情感向度。二、激情(Passion),混着浪漫、外表吸引力和性驱力的动力,属于动机向度。三、承诺(Commitment) ,包括短期的决定去爱一个人和长期的承诺去维持爱的关系,属于认知向度。 这三个基本元素有不同的特性承诺的稳定性高,激情的 稳定性低,但激情的短期效果强,而承诺和亲密则较具长期的效果。史登柏格将这三向度三元素形成 爱的三角形理论 ,改 变三角形的任一边将造成不同类型的爱。人类对复杂多变的事物喜欢用隐喻或象征

4、意义来表达,而爱情可能是隐喻最多的事物之一。 喻体是隐喻这种形象思维的载体,但是因 为词汇中的隐喻已经成为规约 含义,其 喻体往往是隐性的,不容易为人觉察。倘若将它们挖掘出来比较 ,就会 发现英语、汉语中隐喻对喻体的选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We cant turn back now. 此例中,爱情被喻为 旅程。英文的 这一表达强调 的是两人一起奋勇向前的决心。汉语也有相似的表达: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十八春 张爱玲)。不同的是中文的这一表达则暗含着说话人的无奈,尽管他们惋惜这逝去的爱情,但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1)Look how far weve come. (2

5、)Its been a long, bump road.(3)Were at a crossroads.(4)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5)The relationship is of the track.*张希永,男, 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 际,英 汉对比与翻译和语言教学研究:邮政编码:102200;联系电话:010-89731257 ;E-mail: *姚小东,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研究生; 联系地址:中国防卫科技二系。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48(6)The marriage is on the

6、rocks.(7)We may have to bail out of this relationship.(8)Our relationship has hit a dead end street.(9)情长路更长 (10)心会跟爱一起走(11)劳燕分飞(12)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 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莎士比亚两种语言都将爱情比拟为旅程,又从一个 侧面证明了人类 思维的共性。那么,如何解释这些隐喻表达运作的机制呢?根据布莱克的互动理论,隐喻意义是跨越不同 语义场的语义映射。 对于这些例子来讲,爱情是目标领域(target domain),旅程是源领域(source domai

7、n),两大领域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对应关系:首先,情侣被看作是一起旅行的旅行者,他们的共同目标则是旅行的目的地。他们的关系则是交通工具,载着他们前往目的地。由此可见,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是从源领域(旅程)到目 标领域(爱情)的映射。在这一映射语义场中,各种对应关系是很有逻辑 条理:恋人对应旅行者。爱情对应旅行工具。恋人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目的地。情路上的挫折对应旅行中的困难。其实,通向目的地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我 们把男女双方相 爱至婚前的这段时期叫做恋爱时期,那么就爱情的发展进程来看,可以说,美满婚姻是恋爱的高潮,是爱情的发展和升华,是必然归宿和延续。它标志着爱情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从情

8、侣到夫妻的转变 也可以说是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难免有阵 痛和困惑,也有恍然大悟后的懊悔。 钱钟书先生曾在他的著名小说围城中把爱情比喻成一座围城,写出了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 进来”的怪现象。 许多男子对恋爱的过程很感兴趣,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但并不想结束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生活。他们害怕结婚后爱情会自然而然地淡漠。也有一些男人,他们对恋 爱的对象和结婚的对象要求不同。他们希望恋爱的对象多情善感、温柔甜美、兴趣广泛,而对于结婚的对象 则要求精明能干、身体健康、善于持家等等。所以,他们也爱把恋爱对象同结婚对象区别开来。人们使用语言,往往喜欢新奇。一些新生事物以及相关的

9、一套术语常常会被借用到一般的生活领域,制造特殊的修辞和社会效果。近年来股票交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随着其基本运作过程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有关股市的运作方式和现象很快被借用到日常生活领域,特别是婚姻领域, 扩大了认知领域。因此, 隐喻涉及两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由其特殊的 图式结构,或者 说不同的 语义结构特征。在婚姻这个语义领域,典型的事件图式包括:选择对象、结 婚、丈夫、妻子、离婚、欲离不能、分割财产等等。同样道理,股票市 场的典型事件图式包括:选股、买股、抛股、欲抛不能(套牢)、交割等等。婚姻和股市这两类不同的事物构成了各自的语义场。心理价位= 择偶标准 反弹=夫妻破镜重圆抛出原始股=初次恋爱

10、套牢=夫妻关系不合踏空=自作多情劳而无功 解套=离婚 她现在被套牢了。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解套。3. 东方爱情观及文化渊源人们对于隐喻虽然有共同的认知模式,但也往往表 现出各自 强烈的民族个性。英 汉民族分属东西两种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49截然不同的文化,而作为文化 载体的语言必然会受制于各自的文化,包括文化的各个层面-底层的心理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以及表层的物质文化。而且,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文化(邢福义等, 1990:8-9)。认真挖掘和对比英汉语中的有关爱情,就会 发现各自在理解方面所表 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中 华 文 明 源 远 流 长 ,几 千 年 的 文 化 底 蕴 潜 移 默 化

11、 地 影 响 着 人 们 的 认 知 和 思 维 模 式 。这 就 决 定 了 中 国 关 于 爱情 的 隐 喻 打 上 了 深 刻 的 文 化 烙 印 。既 有 东 方 的 激 情 和 缠 绵 ,也 有 含 蓄 与 内 敛 。古 诗 词 中 就 有 大 量 的 例 子 佐 证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白居易)思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屋。 (燕赵多佳人古诗歌)如鱼似水相知。 (驻马听柳永)比喻成双成对,常常说并蒂莲 ,荷花 “上有并蒂莲,下有并根藕”,表示成双配对,爱情忠贞不渝。又有荷花并蒂,莲子同房,象征夫妻恩爱。辛弃疾卜算子 为人赋荷花“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句中,思谐思

12、,莲谐恋,表达了深沉的情思和苦恋。婚联“ 并蒂莲开莲蒂并,双飞燕侣燕双飞”。比喻夫妇和谐。这些例子既反映了东方特有的物质文化和地域特征,同 时也印证了中国人的一种思 维模式,那就是我 们传统哲学所讲求的对立统一前提下的和谐观。比翼 鸟、 连理枝、双飞燕、鱼和水,并蒂莲,都是和 谐美的象征。这些例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世界观中的和谐观。除了 这些明晰的 爱情隐喻之外, 汉语文学中不乏大量的暗含式隐喻表达: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诗 四首汉 苏武) 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宋弘传)这些表达皆源自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结发”来自于中国古人的婚俗:人们在婚礼上将新婚夫妇的头发绑在一起,祝福他们的

13、婚姻能 够长久。 “糟糠”则源于宋弘的故事:汉湖阳公主相中有妇之夫宋弘为驸马,但他宁可杀头也不愿抛弃于自己共患难的结发妻子。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 语”。宋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入梦,忍顾鹊桥归路!两起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思子的红豆,一向被作为夫妇,情侣相思的象征。相传有位妇女思念死于边疆的丈夫,哭死于红豆树下。王维的相思,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佳句,借以表达思念的深沉和情意的缠绵。按中国旧 时的婚庆习俗,在婚礼上的核心是要点燃饰有龙凤图案的花烛 。于是花 烛便用来指结婚,而洞房花烛夜则指的是新婚之夜。男女幽会称为桑中之 约,

14、语出诗经桑中“期我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两性联姻雅称为结成秦晋之好,出自秦国、晋国两国国君时代互为婚嫁的史实。妇女 遭丈夫遗弃称为下山,源自古诗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妇女再嫁,则曰琵琶别抱,语出白居易琵琶行。 这些例子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植根于中 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离开了相应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就无法解读其背后暗含的深刻寓意。由此说明,隐喻概念既受制于语言、思维,又根植于文化。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隐喻方式及其表达。隐喻的理解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 喻体的选择 受心理文化的影响。心理文化包括思 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歌,是深层

15、次的心理层次的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最深。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往往左右着 喻体的选择 。有些 喻体虽然说是英汉共有的,但是由于对喻体的理解不同,其使用范围也大有区 别。玫瑰是许多诗歌中一再出现的意象。但是,作为爱情的象征,它在东西方文化中所引起的联想并非完全一致。在中国人心目中,玫瑰是爱情的象征。但它在人们大脑中引起丰富的联想,它那娇美的花瓣、淡淡的幽香仿佛痴情之人的一页心瓣, 负载着爱恋。然而它又那样脆弱,或许一阵狂风就会将它摧折,不复有美丽的姿容。而它的茎上又布满 密密的刺,随 时防备企图伤害它的人。爱的道路也极少有坦途,尽管这条路有无穷吸引力与神秘感且总是

16、通向我们梦中的幸福乐园。正如玫瑰的娇艳与多刺, 爱情之路总是苦乐参半。这可能与东西方的爱情观和道德观相连。东方含蓄、内 敛,西方奔放、热情、大方。东方热爱美好的东西,但中西爱情观及其文化根源50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深知美好的 东西不是唾手可得,苦尽才能甘来。所以在想到玫瑰的美好意象之 时,也不会忘记她的娇贵脆弱,还有她那棘手的刺。4. 西方有关爱情婚姻的特色表达在西方国家,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parsley, sage,rosemary and thyme) 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今天人们对这四种植物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在 过去,它们给人的联想就像当今红玫瑰与爱情的关系一样,象征着恋人期待着心上人和自己具有的品质。按 照 相 信 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