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806131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临床医学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学论文-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研究【关键词】 缬沙坦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3 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即A 组 (31 例,对照组,常规治疗) ;B 组(32 例,常规治疗加缬沙坦 80 mg/qd,疗程 8 个月),观察各组病人治疗疗效,治疗前后各组心率、血压、 心功能参数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血流峰速 E/A 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 B 组同常规治疗组 A 组比较,心率、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

2、善(P0.05)。药物应用均从小剂量开始,然后依据病情变化逐渐调整,缬沙坦剂量 40mg,每日 1 次。如果能耐受此剂量,治疗 24 周后, 剂量逐渐倍增,一般用 80 mg/bid。疗程为 8 个月。1.3 临床疗效标准:心功能改善 2 级为显效,改善 1 级为有效,无变化、恶化为无效。1.4 统计方法: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组别间的参数比较采用非配对检验,以 P0.05 作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的检验标准。2 结果2.1 心功能级别变化:B 组 2 例因出现头痛、水肿、腹痛、消化不良和头晕等副作用,经对症处理无效而分别在治疗后第 2 和第 3 周退出。其余病例均完成 8 个月的治疗

3、。临床心功能变化同治疗前比较:A 组 31 例中显效 3 例( 7.3 ,P0.05),治疗后各组间比较血压、心率、LVEF有显着性差异(P 0.05), B 组优于 A 组。详见表 1。表 1 DCM 并发难治性心力衰竭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功能等变化比较略2.2 其它疗效:B 组症状及体征如心悸、气短、咳嗽、咯血、肺内罗音、肝肿大、水肿、胸腹水等表现,大多在 4 周内,少部分在 6 周内明显改善。头痛、头晕、乏力、腹胀等症状大多在 24 周内明显改善。肝功能轻度损害者 5 例,3 周内均恢复正常;B 组治疗后水、电解质(如血清钾、镁)紊乱较治疗前有一定的改善。2.3 不良反应:部分病人出

4、现头痛、水肿、疲劳、失眠、恶心、腹痛、面红、心悸、头晕、瘙痒、皮疹、呼吸困难、无力、心绞痛、体位性低血压和消化不良。3 讨论现代观点认为2:心衰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两大因素,即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被激活,及由此导致的心室发生重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激活是造成心力衰竭恶性循环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规利尿剂尤其袢利尿剂的应用又加重 RAAS 激活,并可导致钾和镁的丢失;较高水平的醛固酮产生水钠潴留,不仅加重了心力衰竭 ,而且使心力衰竭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和猝死。DCM 并发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细胞因子系统、下丘脑-脑垂体系统

5、这些系统持续激活3,可引起额外的心肌损伤,进一步抑制了心功能,激发心肌肥厚、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导致恶性循环。去甲肾上腺素(NE)持续升高激动 1、2、1 受体,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能量消耗增多、心肌肥厚、缺血、Ca2+超负荷,以至心肌细胞凋亡,使心肌遭受进一步损害。同时心衰时许多致炎性细胞因子4,5,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在衰竭心脏中过度表达,在血循环中浓度升高。TNF- 可诱发全身和局部(心脏)的炎症反应,引起心肌炎症、心室重构,使心衰加重。因此临床治疗 RHF 的目标是采用耐受性较好的药物有效控制血压,预防或逆转心、肾、脑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血管病的

6、死亡率。近年来,在 DCM 并发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治疗中, ACEI 及新一代 受体阻滞剂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是 ACEI 可说是一类很有效的降血压、保护心脏功能的药物,在药理学上 ACEI 具有优于一般扩血管药,血压下降时,心、肾血流量不下降,不会引起水、钠潴留,不增快心率,无中枢作用,然而常规剂量的ACEI 长期使用可能有逃逸现象,并不能完全抑制心脏、血管、肾脏及局部组织的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浓度升高,而且 ACEI 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良反应,如非剂量相关性的刺激性干咳(5%20%),咽、喉、呼吸道、肺等致命性血管神经性水肿(0.10.2%)6。缬沙坦是第二个研制成功的血管紧张素 IIAT1

7、受体拮抗剂7,具有新一代血管紧张素 IIAT1 受体拮抗剂的优点,与 ACEI相比,它直接作用于 AT1 受体,降压作用可靠、安全、副作用小,对其它降压药疗效不好的轻、中、重度高血压病人有较好的效果。已获得美国 FDA 批准用于心衰治疗的 ABR。缬沙坦治疗 DCM 并发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可能机制是缬沙坦拮抗 AT1 受体使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扩张,降低心脏后负荷,使肾脏近曲小管的钠、水重吸收减少,减少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从而减少心脏前负荷,使血容量下降,同时缬沙坦通过拮抗 Ang受体而减少去甲肾上腺素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本研究发现,缬沙坦治疗 DCM 并发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好,能改善患者的生

8、活质量,总有效率较高,且治疗中副作用少,患者的耐受性好,是治疗 DCM 并发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理想药物。 本文的观察表明,缬沙坦治疗 DCM 并发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率与Klein8报道相仿,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观察时间较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参考文献:1胡大一.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现代观点与最新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1: 6-8.2Takahashi M, Takeda S, Kurokawa S, et al. Cyclic GMP production by ANP, BNP, and NO during worsening and improvement of chronic

9、 heart failure.Jpn Heart ,2003 Sep,44(5):713-24.3Vogt AM, Kubler W. Heart failure: is there an energy deficit contributing to contractile dysfunction, Basic Res Cardiol, 1998 Feb,93(1):1-10.4Beckemeier ME, Bora PS. Fatty acid ethyl esters: potentially toxic products of myocardial ethanol metabolismJ

10、 Mol Cell Cardiol, 1998 Nov,30(11):2487-94.5Ikeda Y, Yamada M, Matsuzaki M,et al.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of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review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 Nippon Rinsho, 2002 Oct,60(10):2028-33.6Umemoto S, Kawahara S, Hashimoto R, et al.Angio

11、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Nippon Rinsho,2003 Sep,61(9):1683-9.7Bevilacqua M, Salio M, Cardano P, et al. Effects of valsartan on circulating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norepinephrine in symptomatic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 Valsartan Heart Failure Trial (Val-HeFT).Circulation,2002 Nov 5,106(19):2454-8.8Klein L, OConnor CM, Gattis WA,et al. Pharmacologic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reduced systolic function: review of trial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Am J Cardiol,2003 May 8,91(9A):18F-40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