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348例疗效观察【临床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805400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348例疗效观察【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348例疗效观察【临床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348例疗效观察【临床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348例疗效观察【临床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348例疗效观察【临床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348例疗效观察【临床医学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学论文-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348例疗效观察作者:姜丕英, 洪丽君, 王丛礼, 杜艳玲【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348 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 176 例和对照组172 例,观察组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思密达口服,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 97.8%,对照组总有效率 72%。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操作方法简单实用,安全有效,无毒副反应。 【关键词】 腹泻/中西医结合疗法; 轮状病毒感染; 中草药/治疗应用; 儿童秋季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多为湿热泻型。好发于 6

2、 个月至 2 岁婴幼儿,多在 10 月份到次年 1 月份好发1。据报道本病占国内小儿疾病的第二位,目前,本病已经证实为轮状病毒感染,但无特殊治疗方法。传统中药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但汤药口感差、味苦、患儿不易接受,影响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注意总结经验,“古为今用”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进行治疗、改变给药途径,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牡丹江市中医院儿科 200501 200712 门诊与病房患儿 348 例,均符合秋季腹泻(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176 例,其中男 85 例,女 91 例;年龄最小者 3 个月,最大 10岁,以 6 个

3、月至 2 岁者多见,共 130 例,占 73.9%;对照组 172 例,其中男 78例,女 94 例,年龄最小者 3 个月,最大者 9 岁。以 6 个月至 2 岁者多见,共128 例,占 74%,病程最短者 1 d,最长者 17 d,平均 2.5 d;发病季节以秋冬季多见,为 140 例,占 79.5%,其它季节 36 例,占 20.5%。全部病例大便外观均呈稀水或蛋花样,每日 410 余次,均进行大便镜检,多数为脂肪细胞及少数白细胞,无脓细胞及红细胞,轮状病毒阳性。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按脱水程度及性质进行补液等相同对症

4、治疗。观察组采用自拟小儿热泻汤直肠保留给药,药物组成:葛根 10 g,黄芩 8 g,黄连 6 g,滑石 20 g,地榆炭 8 g,车前子 8 g,茯苓 8 g,木香 6 g,厚朴 8 g,藿香 6 g 以清热利湿止泻,水煎成 100 mL,每次 2 mL/kg,每日 2 次;同时予散剂脐部外敷(每日 2 次,每次 46 h)及中医手法推拿按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先声制药公司,批号:07080517 )口服,1 岁每次 1/3袋,每日 3 次口服;12 岁每次 1/2 袋,每日 2 次口服;3 岁每次 1 袋,每日3 次口服。两组均不加抗生素。两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

5、状的缓解时间。2 结果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 72 h 内粪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 72 h 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 72 h 粪便次数及性状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2。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表 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2.3 其它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 2。表 2 两组排便次数、性状、便检情况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3 讨论秋季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已证实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

6、,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微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致使水分、电解质吸收受损而发生腹泻。据报道,本病 50%易出现心肌损伤,甚或其它脏器损伤。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小儿热泻汤采用直肠给药及脐部外敷法进行治疗。方中葛根升阳除湿,生津止渴;黄芩、黄连清泻里热止利;滑石清热利湿止泻;地榆炭涩肠止泻;甘草和中;车前子、茯苓利湿止泻;木香、厚朴行气除满;藿香化湿止呕。葛根、黄芩、黄连等中药现代药学研究表明能直接杀灭轮状病毒,明显抑制肠道常见致病菌,促进肠道对氯离子及水分的吸收,并能保护胃肠黏膜,有益于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提高

7、机体免疫力,达到迅速止泻的目的。但汤剂口感差、味苦、患儿难以接受,为此,笔者改变传统给药途径,采用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法给药。小儿肠道黏膜、血管较成人丰富、药物吸收较口服快,同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覆盖于受损肠黏膜上,起到保护修复作用,既达到治疗作用,又不破坏内环境。同时将小儿热泻汤方制成散剂,外敷于神阙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其表皮角质层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皮肤与腹壁直接相联,便于药物渗透,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经脉网、腹下动脉分支进入体循环,药物可经皮肤吸收,内传入里。神阙穴属任脉、为阴脉之海、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气舍,与脏腑经脉有着广泛联系。现代医学证明,中药

8、外敷神阙穴能明显改善肠道微循环,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恢复、协同抑制肠管运动,促进病毒排出。穴位推拿按摩是通过络脉-经脉-脏腑的联系传导治疗信息,发挥祛热利湿,调整脏腑阴阳、经络气血、运脾和胃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1。本观察结果表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湿热泻),对排便次数减少、大便性状的恢复及轮状病毒的抑制及消失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患儿痛苦小、易接受,不但可大大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且操作方法简单实用、无毒副反应,开辟了一条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新途径。【参考文献】1 方鹤松.第十五届全国儿科主任高级研修班讲义-感染性腹泻诊断与治疗的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135145.2 陈永红,王镭,王云亭.儿科疾病与疗效标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47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