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探讨【临床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805234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探讨【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探讨【临床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探讨【临床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探讨【临床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探讨【临床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探讨【临床医学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学论文-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探讨【摘要】 目的 介绍应用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方法 对 24 例患者均采用电针、水针、局部按摩、远红外局部照射、闪罐、中西药联合施治。结果 24例全部有效,其中痊愈 14 例,好转 7 例,显效 3 例。结论 此疗法全面简单实用,对面神经麻痹疗效显着。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Methods 24 patients used electro-acupu

2、ncture,the needles of water,local massage,local far-infrared radiation,the flash tank,in a joi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Results All 24 cases were effective,fully recovered in 14 cases,improved in 7 cases,3 cases were effective.Conclusion This therapy is simple and practical,has

3、significant effect on facial paralysis.Key words facial paralysis;combined treatment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中医学称为“面瘫”、“口眼歪斜”、“口僻”、“吊线风”等,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因此引起外周神经麻痹1。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部分患者病前有面部受凉或被风吹的病史。通常认为与病毒感染、感染后免疫反应或局部神经缺血、肿胀、受压、血循环障碍引起。病理变化主要为神经的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或轴突变性。临床以口眼歪斜、闭目不全为主要特征2。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 岁最为常见,且男性多

4、于女性。通常为单侧发病、双侧同时发病极为少见。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原因和症状方面有很大区别。本篇仅叙述周围性瘫。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6 年 10 月2007 年 12 月,我中心共接诊患者 24 例,其中男 14 例,女 10 例,年龄最小 2 岁,最大 68 岁,病程最短 7 天,最长 3 个月,均为单侧发病。 1.2 治疗方法 (1)电针:取穴:阳白、攒竹、四白、下关、地仓、迎香、颊车、承浆、翳风、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等穴针刺。(2)水针:四白、颊车为一组,地仓、下关为一组,两组穴位交替注射维生素 B121 ml/支,加兰他敏 1 ml/支的混合

5、液。(3)局部按摩,手法采用轻手法点、按、揉为主。(4)远红外局部照射。(5)闪罐:部位在患侧额纹部、面颊部先闪罐后留罐施治。(6)西医施治:维生素 B1、地巴唑口服。(7)中药治疗方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2 结果2.1 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口眼歪斜纠正彻底,两侧面肌运动对称,症状消失。(2)显效:口眼歪斜明显改善,静态下面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但患侧面肌肌力稍差。(3)好转:自觉症状好转,外观有轻度口角不对称。2.2 治疗结果 24 例全部有效,其中痊愈 14 例,占 58.3%;显效 3 例,占 12.5%;好转 7 例,占 29.2%。3 典型病例患者女,54 岁,于

6、2007 年 12 月以“左侧口眼歪斜”收住我科。自诉 4 天前,无名显诱因晨起刷牙时发现口角歪斜,不受意识支配,眼睛睁闭失控,喝水从口角漏出;当地卫生所给予口服维生素 B1、肌注维生素 B12,效果不佳,且病情加重,遂来我院,确诊为“面神经麻痹”。观其左侧眼裂增宽、流泪,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左侧,左耳后乳突处疼痛拒按,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濡缓。治疗 7 天后,患者诉耳后疼痛减轻,抬眉可见少许抬头纹,左侧眼帘可全闭,半月后患者在静态下面两侧基本对称,但说话及笑可见口角稍向右翘,自诉其耳后有轻痛,余无不适,要求出院,离院时带药(黄芪 30 g,川芎 30 g,地龙 9 g,桃仁

7、6 g,红花 6 g,当归 10 g,熟地 15 g,党参 10 g,白术 10 g,全蝎 3 g,僵蚕 3 g,制半夏 9 g。10 付,水煎,日 1 剂,早晚分服)。1 月后患者口眼歪斜彻底纠正,两侧面肌活动自如,口眼端正。 4 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目前西医多认为病因尚不清楚3,中医理论认为多由风寒之邪乘虚侵袭经络,风痰阻于头面阳明、少阳脉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瘀阻,经络、经脉失养而发病。所以治则以益气活血,祛风化痰疏通经络为主;故取穴翳风、下关可疏散风邪,又祛风止痛,适用于初病耳后乳突痛;颊车、地仓同属阳明,带电平刺以推动经气;阳白、攒竹主管目不能合,额纹消失;四白管面颊板滞,鼻中沟歪斜选

8、迎香,颏唇沟歪斜选承浆,最后合谷善治头面诸疾,足三里以补患者素体之虚;针灸治疗一般早期应抓紧时间及时施治,在发病 15 天内及时进行针灸治疗者痊愈率可明显增高,但是急性期患者过早使用过强的电刺激,对病情恢复无益,而且易导致出现面肌痉挛,如出现面痉挛应立即停止使用,恢复期患者视病情可给予节律性低压、低频率电刺激3。局部闪罐、留罐、按摩均可调整面部板滞,祛出风寒邪气,以通调经络,活血化瘀;口服西药维生素 B1。地巴唑可营养神经,扩张血管,对症处理;中药用“补阳还五汤”,是以王清任“因虚致瘀”的思想,重用黄芪以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通络而不伤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

9、归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络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牵正散”一方专攻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之常用方。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二者合用既祛风化痰,又能通络止痉,以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寒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三味药合用力专而显着;观患者舌淡,体胖胎白腻,加党参、白术、茯苓、半夏健脾益气,祛湿化痰;麦芽消食导滞,诸药合用恢复正气,驱除邪气,力专效着,直导病所;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疗程短,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 徐淘.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648-651.2 严隽陶.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0.3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3,217-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