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799339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其它相关论文-论我国人口政策的统筹协调摘要统筹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协调发展,在全球化视野下从计划生育、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力市场建设诸方面进行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关键词统筹协调 人口发展 政策调整 多元因素 综合统筹解决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协调发展,从计划生育、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力市场建设诸方面,乃至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人口政策的综合系统分析,事关人口政策的创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 一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事关我国人口战略的重大调整 (一) 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2、,是中国人口战略的重大转折,从深化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把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适应人、发展体现人、发展塑造人、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理念与人口政策紧密结合,可以丰富以人为本的合理定位、价值体现与实现途径。 人口发展的合理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以控制人口数量为前提、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中心的人口发展模式;以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增长方式;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为焦点的可调型经济结构;以兼顾效率与公平为目标的柔性社会公平制度;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导向的自然生存模式;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为依托的协调发展模式;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为根本的社会职责体系;以人力资源优势可持续转换为特征的社会运行

3、模式,等等。因此,和谐社会不完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谐社会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金小桃,2006)。 “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我国历经30多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客观总结,也是现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定位。所以,不能仅就人口数量谈计划生育,重点是要统筹解决新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老龄化日趋严重问题,以及政府政策和群众愿望之间矛盾尖锐、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 要适度保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十一五”规划提出“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这与过去提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既有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很

4、大的变化。保持计划生育工作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应该进一步深入观察、研究和判断,到底人口因素现在会不会发生重大转变,因为很多迹象表明目前相关因素转变的速度比预想的快得多。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稍一放松,就可能增加太多。与此相关的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调节问题,这类问题今后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现在研究得还很不够。 (三)要以人口协调发展为基础编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对于国家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因此,对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密切相关的人口布局问题的研究,对“十一五”规划里提出设置主体功能区问题的对策研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杨泽军,2006)。其中包括如何落实相应的保证

5、措施,以及务实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人口管理政策。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户籍制度何时“松动”,相关保障制度如何跟进,包括公共服务如何提供、财政承受能力如何客观估算等,都需要很好地研究。 (四)要以“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来引领“口”的问题统筹解决 “人”体现人口的主体性、社会性,“口”体现人口的统计性和规模性,过去我们对“口”更关注,但更深层次是“人”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即协调好两个关系,一个是工农关系、一个是城乡关系。还应再加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要关注国家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关系。 在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中,需要充分尊重个体的权利,增加他们发展

6、的机会。要关注青少年人口受教育权利、女性人口发展权利、老年人口养老权利;要重视我国人的权利贫困问题,我国经济贫困、生存贫困归根结底也是权利的贫困,这是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人本主义思路和伦理视角。在战略层面上,人口控制目标只是人口发展的一个目标,而非唯一目标。 相关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或为风险家庭,独生子女社会可能构成社会风险因素。这些问题需要前瞻的研究。必须看到,一方面在认识上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在考核上通常还是以数为本,如何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人口发展调控体制和考核体制,是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 二 、控制数量、提高素质、 优化结构是我国人口政策

7、的永恒主题 (一) 正确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迎接我国人口零增长时代的到来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人口已经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现在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可能提前到来,预测2030年总人口将上升到14.65亿,可以实现2030年前后总人口控制在15亿内的国家战略目标,我国有可能提前实现人口零增长。 随着我国从人口红利到进入人口亏损的年代,21世纪上半叶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所以必须统筹兼顾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必须协调掌控人口老龄化、性别比、流动性等问题,避免生育政策大起大落。 (二) 提高人口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程度

8、人口领域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问题,要根据人口普查的数字进行认真测算、认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应研究“适当放开”的问题,如城市地区可以允许生两个孩子;农村还是按照原来的政策,第一胎是女孩可以生第二个孩子。 应当充分肯定中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所起的重大作用,但控制人口的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生育问题上不仅要考虑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问题。数量控制住了,优生优育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计划生育的管理需要改革,可以考虑把计划生育队伍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合并起来,这样,生育质量问题才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三) 政策调整应当有条件、有限度、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 人口向大城市、向沿海地区转移,“一江春水向

9、东流”是正常趋势。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少数民族也要考虑人口迁移和计划生育问题。西部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低,人多了生态环境就遭到破坏。生育政策的调整既要考虑全局,如现在准备立项的出生干预工程,就是立足于改善生育比例失衡问题;但又不能搞一刀切,“放”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怎样结合,需要综合考虑。 我国目前人口总量看来还是不能“放”,“放”或政策调整应当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区分不同地区的。要“放”就要掌控好,“放”要有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放到什么程度得有一个规范的衡量标准。 (四) 从关注人口数量发展到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 统筹人口战略研究要未雨绸缪,要关注科学素质、创

10、新素质问题(胡新和, 2006)。国家的科教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队伍。因此,我们应当抓紧对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针对现实发展和国家需求着手做好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应当考虑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提出切实的对策,例如通过对城市人口生育倾向的科学测度,进而改革相关的教育模式。三 、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扩张、全球化潮流与影响我国人口发展的多元因素 (一)应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逐步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体制 人口如何有序控制和管理,对现有体制确实是个重大考验。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流动人口大量的出现是必然的趋势,而且还是一个长期的现象

11、。 积极探寻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新体制机制的方向,就是要加快建立有效覆盖所有人口、覆盖全社会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其具体措施可以考虑:一是按属地原则建立依托城乡社区的新型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二是努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按国家现在财政收入的实际水平,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建立可以异地衔接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的正常发展。三是通过渐进的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的人口管理制度。地级以下城市户籍全部放开,省会级城市可以设置有限的门槛有条件放开。把户籍管理变成人口登记,用现代化手段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依托基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建立全国联网的流动人口电子管理系

12、统和综合服务平台。 (二)根据客观实际,研究政府和社会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人口战略目标选择要讲多维度的控制,现在的户籍政策如果还坚持原来的“属地原则”,许多实际问题就无法协调。借鉴西方国家契约社会的经验,可以积极发展社会自治组织,依靠民间的社团组织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李晓宁, 2006)。比如农民工合法的组织应该是工会。就此而言,政府和社会自治组织应该在社会控制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人口战略应该研究的问题。 (三)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从1991年开始,全国有1900多个县参与;2005年底统计的参保人数为5442万人

13、,与农村五亿劳动人口相比参保率只有10%多一点。这项工作时起时落、进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解决养老问题的迫切需求。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它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需要继续落实。 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无论从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看,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应该探索研究统筹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刘从龙, 2006)。例如,采取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方式,建立完全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主要用这笔钱购买国债或者存入银行以协议存款方

14、式增值,还可以考虑政府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给予贴息,以体现政府责任。如果国家允许像全国社保基金一样,可以拿这笔钱进行专业化运营,可能有更多的回报,农民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参保农民年老时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确定其养老金标准,按月发放养老金。再如,可以考虑先把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建立起来,使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相配套;具体操作以县为单位、特定人群特定标准,把五保户、特定对象都纳入到这个群体中来,同时再搞社会救助。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不可能建立全覆盖、高标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就农村而言,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为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应当全面科学规划,积极稳妥推进。一是鼓励一部分

15、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人参加保险,政府给予少量的财政扶持引导,只有少部分人靠社会救济;二是试行“低水平、广覆盖”,随着经济水平提高逐渐提高保障水平;三是坚持个人账户实账管理,解决可流动支付问题。 (四)要逐步制定中国特色的综合社会政策,落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具体措施 从统筹的角度综合讨论人口问题,并与实现现代化紧密结合,有重要意义。以深圳和北京为例,一方面,解决人口问题必须与城市住房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统筹考虑;另一方面,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也必须与城市功能科学定位、产业合理发展综合协调。我国城市化发展处在加速阶段或主导阶段,问题不在于提出多少目标,而在于目标是否合理。不仅要考虑眼前的现代化目标,也

16、要考虑相关的技术构成提高以后,与相应的社会文化政策能否统筹协调:如高素质人群在城市中的发展,以及能否产生相关积极辐射效应;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规范能否并行不悖,以及与人口发展目标如何协调;政府的经济目标如何与居民现实利益和谐一致,等等。 如何形成或者构建协调一致的社会政策,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前提之一。中国处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必须不断出台包括社会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处理冲突和矛盾。问题在于政策往往针对单一目标,很难互相形成合力,甚至形成负面的效果(段成荣, 2006)。从建立协调统一的社会政策考虑,一是出台重大政策应当明确相关保障措施。如国务院2006年3月27日发布的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就是非常好的指导性文件,但却回避了户籍制度改革。二是社会政策内容应协调一致。如取消婚检的规定,实际上增加了有缺陷人口对社会的压力。三是管理机构职能的协调统一。如农民工的培训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相互推诿时有发生;流动人口登记只管16岁以上的人,现在大量的儿童和老人并未进入必要的登记系统;国家关于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相关办法或关于解决特殊户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