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高等教育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798416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高等教育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高等教育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高等教育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高等教育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高等教育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高等教育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高等教育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论文-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摘要:大学素质教育在摸索中前行,本文从素质开始谈起,试图寻求素质与大学之间的一些关联,对素质教育在大学的开展提出一点建议,即认为大学要进行素质教育需找准三个着力点。从这三个着力点出发或许会实现如阿基米得的支点能撬起地球般的作用,给大学素质教育打开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着力点 如今大家都有一个感觉,我们的大学生跟中小学生一样,素质明显降低了。中小学是片面的“应试教育”闹的,那大学呢?问题出在狭隘的“专业教育”上吗?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学积极响应。大学素质教育偏重的是文化素质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已经搞了十年的时间了,也取得了相

2、当显着的效果。那么,在这个时候,大学的素质教育该怎么走,除了文化素质教育之外,大学的素质教育还应怎样进行呢?我认为,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找准着力点,在着力点上用力,以打开新的局面。现在,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 一、对素质的理解 我们经常将素质挂在嘴边,但真正清楚素质究竟是何意的人又有多少呢?素质到底该做何解释呢?辞海对“素质”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心理学大辞典中对“素质”的解释是:“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是能力

3、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照这样的解释,素质就是天生的,而我们的教育却是后天之于先天的,主要是后天的结果。那么“素质教育”是否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呢?很显然,现在人们谈素质更倾向于后天的某些东西。那么,我们对素质的理解是否不能局限于此,而应有所拓展呢? 在教育学上,素质是这样解释的:“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努力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这种解释更强调了素质的后天可塑性。而生活中素质有一种日常概念,“我们所说的素质即素养和品质。”1即不只是先天获得的,不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主要是后天的,平素养成的,是在已有的基础和前提下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4、”2还有一个词,我们在理解“素质”时不能不提,那就是“内化”。人们通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来评价其素质的高低,但素质对这个人来说却是其内在之物。因此,一个人的素质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内化”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在理解素质这个词时,应着重于“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的”、“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和“内化”这几个关键字眼。在此理解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认为教育对素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那么,我们所说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很难量化又至关重要的这个“素质”究竟有些怎样的内涵呢?这种“品质”和“素养”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家加涅对素质的划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他将人的素质分为先天素质、习得的素质和发展中

5、形成的素质。“先天的素质是不能改变的,如工作记忆容量;习得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先天与后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易通过学习改变,包括智力和人格特质。”3这里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习得的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上,这是我们的教育将有所作为的地方。那么“素质教育”的“素质”到底是习得的素质还是发展中的素质,抑或两者之和?按加涅的看法,习得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他所列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等就是教育的结果。这样的话,教育就是让学生习得这些素质的,也无须另辟“素质教育”之说。那么,我们就将落脚点放在了发展中形成的素质上,在他的

6、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先天与后天长期作用的结果,并且他认为这种素质不易通过学习改变。如果我们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提出的,教育这种后天的影响要与先天长期的相互作用,对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影响。那我们从中小学开始贯穿至大学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小学提“素质教育”是针对当前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那么,将素质与大学放在一起会给我们什么不一样的启示呢?二、素质与大学 大学能做什么,大学必须做什么也就是大学的理念(大学的使命)是自大学出现以来一直被讨论的经典话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都会有新的诠释。蔡元培先生曾明确指出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

7、问者也”。大学是传授与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现在这好像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了。那么,到底传授与研究怎样的高深学问,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授与研究也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所以有“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是应该进行普通教育,即范围较培根式学问窄一些的教育,把专业化教育留待研究生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进行,还是普通教育与专业(特别是职业性)教育在大学本科同时进行呢?”4对这个问题人们往往会矫枉过正,如专业教育盛行时,人们就会将垂青的目光投向普通教育。以为只有实行普通教育就能解决专业教育带来的弊病。普通教育被认为是广博的、自由的教育,专业教育则被认为是片面的、狭隘的教育。广而不专则容易流于表面,专而不广则难于贯

8、通。那么要达到我们的理想状态,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前进。讨论这些对我们大学进行“素质教育”有何启示呢?我国“素质教育”教育口号的提出也是在大学专业化教育倾向盛行的背景下提出的。人们普遍感觉到在这种教育下,我们的大学生变得知识面狭窄了,除了专业之外什么都不懂了。紧接着就是大学生的素质降低了。所以,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学也须进行并且不能放松地进行素质教育了。 所以,旨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在大学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好像是为了对症下药,大学生知识面窄嘛,人文修养低嘛,那么就提高其人文素质。大学里开始普遍开设人文课程,以选修的形式规定学生必须修完一定的学分。在学校中,课程总是我们贯

9、穿教育理念的一个载体。而在大众化今天的大学,我们除了利用课程来控制、影响学生外,其它的好像也无能为力了。多给学生一点知识是好事,特别是多给学生一点传统的优秀的人文知识,但要与学生的先天相互作用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素质”靠大学这一点点的人文课程恐怕还是不够的。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普通教育想要传达的是使人学会怎样“做人”的理念,专业教育则想要教会我们怎样“做事”,那么,“素质教育”呢?等同于“普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和?难道我们仅局限于将素质教育定义为“提高素质的教育”吗?在大学我们又将其局限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吗?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什么就是高素质的标志,素质提高有无

10、止境呢?这些都是未知数。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大学总是迈出了第一步,在承认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其它领域也应有所涉猎的基础上已经行动了。将素质与大学放在一起讨论,就好比将人的漂亮与否和衣服放在一起讨论一样。好像有那么点关系,但又不是决定的关系,但又确实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的大学对素质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素质,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三、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得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他的豪言壮语其实只是揭示了一个简单的杠杆原理。是的,要跷起地球都可以,只要找准了支点。这对我们的素质教育也是很有启发的,大学应先找准着力点,

11、这样我们才能将力用得恰到好处,也才能事半功倍。下面我谈谈我认为的大学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这几个着力点上使劲,也许能起到阿基米得支点的作用。 1、着力点之一: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 我们的“素质教育”在大学处于一个模糊且尴尬的地位,大学除多加了一些“文化素质选修课”外,没找到别的踪影。在“南京大学东京大学素质教育”论坛上,东京大学相对于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提的是“教养教育”,东京大学“教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民精英”。他们对“市民精英”有他们的解释。对我们来说,却有另外的启示。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吗?大学生本来的素质在怎样的水平,经过大学教育后应提高到怎样的水平,

12、这些我们的大学素质教育并未给出过答案。我们的希望是素质越高越好,所以没有一个界限。“素质教育”可以脱离专业教育而单独行走吗?我觉得不可以,我想这也不是提“素质教育”者的初衷。如果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话,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能将教育变成贯穿此种理念的活动了。比如说,我们的专业教育活动,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稳定的专业素养、专业操守、职业道德。这样我们就能认为学生在四年(时间较长)的过程中受到影响通过“内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专业素质”。那么,在这里,我们能否认为我们的“素质教育”达到目标了呢?没有目标,我们就不能检验我们到底走到了哪里,还有多

13、远的路要走。所以,要在大学贯彻实行“素质教育”,当务之急还是应确立其目标。 2、着力点之二:让教师真正参与进来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那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谓有大师之谓也。”对大学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我们的大师在大学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生师比越来越大,教师无法与学生亲密接触了。教师评价体制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师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放于科研,没有时间与学生亲密接触了。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的大师们“躲进小楼成一统”了。这样的大学能将素质教育进行下去吗?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也起主导作用。任何一项教育活动,没有教师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理想

14、的效果的。大学更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互动最积极的场所,大学生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渴望知识与真理,但他们既懵懂又莽撞,他们需要有智慧的、有人格魅力的大师指引。而我们大学的教师也需要与这帮热情的年轻人接触,汲取他们的新鲜思想。离开了师生的互动,大学就失去了那股灵动的魅力。大学通过显性、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学教师也是通过显性、隐性的方式对学生给与影响。对学生影响更多更深的恐怕还是隐性的方式,这也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密切接触才能实现。所以,解放教师,让他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让教师真正参与“素质教育”的一切,这才是大学素质教育该努力的。 3、着力点之三:塑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从学生角度来看,校

15、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以集成在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物形态等的总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四年的地方,可以想象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来说影响将会多大。这也是我为什么将其归纳为大学素质教育一个着力点的原因。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品格,陶冶学生心灵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我们也可以从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窥见一斑。因此,构建、塑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是我们素质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件大事。校园文化活动多是由学生组织开展的,所以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必须要引导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些科技创新、学术交流、文艺美术等活动都是不错的形式。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着力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以上是我对大学素质教育的一点看法与建议,“素质教育”会继续前行,但它仍需我们的关注与讨论,希望它在我们的推动下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2张楚廷.素质:人的内在之物.见:周远清,阎志坚编.论文化素质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