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学案:3圆 回顾与思考(2).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7889472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学案:3圆 回顾与思考(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学案:3圆 回顾与思考(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学案:3圆 回顾与思考(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学案:3圆 回顾与思考(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学案:3圆 回顾与思考(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学案:3圆 回顾与思考(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学案:3圆 回顾与思考(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 数学 学科导学案课题:回顾与思考 (第 2 课时)主备人:关庆新 审核人:九年集备组 授课人:关庆新 备课时间:3.27 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问题的设计,对圆的相关知识与思想方法进行反思,逐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目标达成: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圆的知识体系,内化数学思想方法.2在探索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习流程: 第一环节:问题开放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过D作DEAC于点E,CD,ACB30 .请同学们尝试提出问题.分析本题改编自一道课后练习题,题目的信

2、息量非常丰富,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可提出问题的角度很多,如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有关的计算等.如:问题1:求证点D是BC的中点;问题2:求O的半径;问题3:求点O到BD的距离;问题4:求证DE是O的切线;学生提出问题后,分组并进行求解或证明.问题1:求证点D是BC的中点;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分析本题涉及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通过连接AD,构造直径所对的圆周角,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即可得证. 本题辅助线的构造方式是有关圆问题讨论的常用方案,本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类似地,学生还可以提出:求证AD平分C

3、AB.问题2:求O的半径;分析F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勾股定理,等边对等角等方法,便可求得半径.本题较好地体现了圆与三角形知识的综合应用.类似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求DE、AE、AD的长度,解题思路类似.问题3:求点O到BD的距离;分析本题通过作OFBD,构造垂径定理基本模型,结合勾股定理便可求得结论.教师点拨:以上几个问题主要涉及圆的基本概念与定理,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线索?圆具备轴对称性和旋转对称性,利用轴对称变换的方法我们探索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然后用推理证明的方法进行证明;用旋转变换的方法我们探索圆心角、弧、弦之间相等关系的定理,然后加以证明;我们还用推理证明的

4、方法研究了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教师点拨:虽然圆这部分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基本线索,相关的概念、定理便易于理解、掌握.本章还研究了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继续就有关内容提出新的问题?问题4:求证DE是O的切线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证明方法多种,涉及知识面较丰富,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为此,本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分组讨论,讨论、比较不同的证明方法,总结规律.证法1:由于已知点D为圆上一点,要求证DE是O的切线,根据切线得判定定理,可构造辅助线OD,并证明半径ODDE.具体方法如下:连接DO、AD,因为AB是直径,所以1342ADB90 ,即1490

5、;又因为DEAC,所以4C90 ,可得1C30 .因为ABAC,所以BC30 ,故390 B60 ;又因为ODOA,所以2360 ,所以ODE1290 ,即半径ODDE,从而得证DE是O的切线.5教师点拨:这种证法的亮点在于准确把握了证明直线与圆相切的一种常用的辅助线作法,构造半径OD,通过证明ODDE,从而得证DE是O的切线.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证法2:可以通过证明ODAC,由ODE=DEC=90 ,证明DE是O的切线.具体方法如下:连接DO,因为OB=OD,AB=AC,所以5=B,C=B,故5C,所以ODAC;又因为DEAC,所以ODEDEC90 ,即半径ODDE,所以DE是O的切线.教师

6、点拨:本题结合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使证明方法更简洁了,可见在几何证明过程中,知识综合应用的优越性.证法3:还有更简洁的方法!由于BO=AO,BD=CD,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即可得证ODAC,便易证DE是O的切线.分析通过一题多证,从多角度构建起知识的联系与拓展,进一步丰富的几何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适时进行点拨,结合本题总结归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知识以及与切线有关的常用辅助线作法.第二环节:变式练习变式:如图,已知O的直径AB2,ABC30 ,BC2,D是BC的中点,试判断点D与O的位置关系.请判断下列解题过程是否正确?解:连接OD、AD, AB是直径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 ADB90

7、AO=BOOD=AO点D在圆上分析本题考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基本的思想方法是转化为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比较,即把“形”的关系,转化为“数”的关系.该题解题过程为看似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便可获得结论,然而仔细分析题目条件却发现ADB并没有条件确定圆周角,条件不完备,解法错误.本题应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OD的长度,再与半径比较作出判断.解:连接OD,作OFBC于点FF在RtBOF中,B30 ,OFOBBFD是BC中点,BC2,BDBCDFBDBF在RtDOF中,DOODOB点D在圆上第三环节 课堂小结1通过开放问题情景,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逐步培养提

8、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圆的内容综合性较强,在具体应用中,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构建.来源:学优高考网来源:学优高考网四、教学设计反思本课借用一道课后作业题作为研究对象,请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提问并尝试解答,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把本章的知识点重新组织起来.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提问的角度有许多,包括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的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有关的计算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提问,并尝试解决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编制题目时,需要思考回忆本章知识的线索,对照过去的问题,是一种主动参与,思维是开放的.通过这样的参与,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有助于把章节知识内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并获得新的意义建构,符合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如求弧长问题、求圆心角问题等,但由于时间所限,部分题目只能留待课下继续完成,面对当前课改提出的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如何掌控时间的分配,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发问,如何对学生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有效点拨,如何优化资源的使用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思考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