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7887750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1. 商朝王位的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原则。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但传末弟之子抑或传其先兄之子,似无定制:多数是传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这表明商代( )A. 宗法分封制初步形成 B. 宗法制度已经出现C. 王位世袭制并未确立 D. 世袭制并不成熟【答案】B.点睛:材料反映商朝王位继承注重血缘关系,保障王位在家族内传承,这是人们的宗法观念在政治制度方面得到运用的体现,说明宗法制度已经出现。2. 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

2、现原始历法。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A. 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 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 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答案】D【解析】历法的产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原始历法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的产生;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从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制定也取得较大的成果。故答案为D项。A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探讨的是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C项。3.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纵横家提出以上

3、主张的原因是( )A. 诸侯争霸力图实现全国统一 B. 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C. 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 D. 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称霸、“成王”,相互间长期进行兼并战争。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是兼并战争的现实需要。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主张不符合“实现全国统一”的要求,排除A项;改革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4. 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A. 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B. 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C. 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

4、一性.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答案】A【解析】商鞅强调“法令者为治之本也”,认为必须对民众加强“法治”教育,是达到“一教则下听上”,即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商鞅强调民众守法是为了加强统治,排除D项。5. 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经济的形成 B. 权力结构的变革C. 思想专制的加强 D. 宗法观念的破坏【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周天子和一般贵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秦汉时期君主专

5、制确立,皇帝权势突出,宗法关系绝对屈从于君臣关系。故答案为B项。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宗法观念仍然存在,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根据分封制和郡县制下不同的权力体系,以及周天子和秦汉的皇帝在这种权力体系中与贵族和官僚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确定答案。6. 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等。汉代天子下诏举贤( )A. 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 B. 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C. 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 D. 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答案】D【解析】汉代察举制推荐标准多样,涉及到

6、对多方面人才的评定,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故答案为D项。察举制并非通过选举的方式,排除A项;察举制并非真正做到“选贤举能”,排除B项;察举制是由地方政府向上举荐,排除C项。7. 两宋时期,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社会危机的加深 B. 科学技术的发展C. 深受理学的影响 D. 统治阶级的倡导【答案】C【解析】理学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穷尽,把握事物本源。材料中的这种状况深受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D项不符合史实,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8. 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

7、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 孟子的性善论 B. 孔子礼的思想C. 荀子的性恶论 D. 佛教的天命观【答案】A【解析】“天命之性”是先天的,是至善无疵的;而“气质之性”具有恶的因素,说明二程在继承孟子性善论的基础上,对于人性的看法又有所发展。故答案为A项。孔子的礼注重尊卑等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二程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9. 下图下面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该图主要的史

8、学价值在于( )A. 个体农业的形成 B. 耕作技术的进步C. 农民生活的艰难 D. 庄园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农业生产中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此时耕作技术有较大进步。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10. 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 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11. 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

9、,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A. 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B. 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C. 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D. 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徽商在发财致富后,将大量财富投入购置田产、修建祠堂等非生产领域,工商业无法扩大生产,只能起到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建祠、修家谱是维护宗法制度的体现,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做法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点睛:徽商将经营所得主要用于购田建祠,一方面工商业无法扩大生产,只能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强化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据此确定本题答案。12. 下面

10、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B. 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C. 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 D. 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答案】D【解析】从表格中官办与民办书院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至清,官办数量逐渐增加直至占主导地位,而民办书院日益减少,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文化控制日益严密。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办学体制,排除C项。点睛:政府发展官办书院,是对民众思想文化控制的表现,以此巩固统治。材料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政府对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13. 下图为列强通

11、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所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 )A. 使省会成为重点 B. 密集于南部沿海地区C. 推动了中国半封建化 D. 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答案】C【解析】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地区深受资本主义的冲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了中国的半封建化。故答案为C项。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城市非省会的更多,排除A项;北部和长江流域的城市也较多,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地区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大,自然经济的解体更为明显和迅速,在半殖民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半封建化。14. 清政府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 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

12、江通商等条款 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体现了清政府( )A. 固守传统的外交理念和模式 B. 对列强侵略抱着轻视的态度C. 清醒地看到列强的侵略目的 D.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是根据“夷夏之辨”的原则试图维护“天朝上国”的形象,是清政府固守传统外交理念和模式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列强的侵略目的认识不清,不能说明清政府的“轻视”态度,排除BC项;全免关税同样损害国家主权,排除D项。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仍然固守“天朝上国”观念,担心与外国人交往太多会导致“以夷变

13、夏”的结果,宁愿给予外国较多的经济利益,也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形象。15. 下表是八国联军侵华兵力统计表。此表说明( )A. 当时日本是侵华的主谋 B.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 列强侵华达成利益一致 D. 清政府成为列强代理人【答案】B【解析】从统计表来看,八国联军一共两万人不到,清政府却战败投降,签订不平等条约,说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答案为B项。日军最多并不能说明当时日本是侵华的主谋,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代理人,排除D项。16. 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1911年秋,武汉新军15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

14、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这说明( )A. 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 B. 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C. 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 D. 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答案】D【解析】武汉新军中纯粹革命党人并不多,但同情革命党以及摇摆不定的人较多,说明革命党人宣传力度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革命党人的主张和目的。故答案为D项。武汉新军的状况不能说明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已经动摇,排除A项;新军不是革命党人的武装,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排除C项。17. 有学者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

15、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 B. 仅凭暴力不能使革命胜利C. 对袁妥协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 D. 妥协与斗争都是革命方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说明妥协也是孙中山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方式之一。故答案为D项。材料难以说明推翻清朝统治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根据史实,对袁妥协不能说是革命党人正确选择,排除C项。18. 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宰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A. 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B. 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C. 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答案】C【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