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星星变奏曲 教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7885823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星星变奏曲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星星变奏曲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星星变奏曲 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星星变奏曲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三、星星变奏曲 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星星变奏曲【教学思路】本文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星星”的意象,联系特定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2、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

2、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3、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通过诗歌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体验与反思,通过理解诗歌的主旨,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畅谈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

3、的艺术特色。3、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独立判断明显发展,思想活跃,思考问题广泛,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他们对诗歌想象世界的描写和梳理,体会诗歌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充分搜集诗歌背景资料,做好相关课件,能有感情的范读本诗。学生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课前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和写作背景。【教学步骤】(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星星点灯,要求学生用心倾听并描述歌手的内心情感。导语: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产生无限遐思。对于经历

4、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 江河:“朦胧诗” 运动的主将。原名江友泽,北京人。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朦

5、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于坚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三)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并用心感受月夜星空的情景。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3、请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简要评点。4、齐读全诗,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并思考这些形象可

6、以分成几类?各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氛围?用几个词概括出来。第一节:(板书)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第二节: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也是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5、总结星星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四)品读诗歌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把认为写的好的诗句画出来

7、,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好在哪里?2、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示例】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这里比喻。“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地揭示了“光明”的美好。“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8、 这里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五)问题探究1、两小节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结构上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节16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都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相近。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化。语言上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起有变化,“谁不愿意”的肯定

9、式变成“谁愿意”的否定式。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六)课堂小结 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又不失坚定的希望。 同学们,有人说,一

10、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七)课堂作业仿照这首诗 “如果谁不愿意”或“如果谁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例:如果我们不用准备那些枯燥的考试 如果我们都可以升入理想的大学谁还需要补课,谁还会 谁还需要补课,谁还会在夜里叹息 在寒冷的冬天寂寞的煎熬寻觅妈妈收缴的童年 在酷热的夏日苦苦的等待谁不愿意 谁愿意每天 一年又一年都是一首歌 总听到唠叨的话每个同学都是青春飞动笑声连连【板书设计】三、星星变奏曲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情境:温馨美好 - 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内容:向往光明 - 否定现实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