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邓稼先》的影视笔法.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7839860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邓稼先》的影视笔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邓稼先》的影视笔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邓稼先》的影视笔法.doc(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邓稼先的影视笔法 出自于195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杨振宁之手笔的邓稼先一文,是作者呈给友谊五十载,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的邓稼先的一首最为深情的挽歌。其文分章格局的结构特 色,朴素无华的语言风格,长短变化的句式组合,对比烘托的手法运用,使得全篇文情并茂,显示出作者相当深厚的华厦文化底蕴。尤其是文中影视笔法的独特运 用,更增添了邓稼先英雄形象的主体美感,不失为一篇影视化了的回忆性散文佳作。全文共由六个短章构成。这种章法其构思本身就体现出了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在第一章里,可以说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影视语言来突现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所作出的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一百年以前只举1898年为例”。在这一

2、段深沉的画外音中,构成排比并列成段的近代史历史事件“德国俄国法国英国后者租借99年”, 如同连续叠出的历史镜头,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一幅幅最为黑暗也最为悲惨的历史画卷。继续画外音:“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科学家。”最后采用一 个影视特写将“邓稼先”的名字闪亮面而醒目的凸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形式的“人物出场”是在画面与声音的配合之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上,在历史的巨大反差 与对比之中,独具“特写”推出的。因而就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邓稼先是对历史巨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然而却又是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样一来就 使得读者对邓稼先产生了无比浓厚的阅读兴趣。通 过第二章针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介绍

3、,读者已对邓稼先有了大致的了解。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邓稼先,其品性又将如何呢?于是在第三章中,作者便采用了对比式的 蒙太奇手法,让读者从细微之处来阅读邓稼先。作者先是从自己的工作经历中引出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这一人物,采用这样一个镜头来突出其人的“锋 芒毕露”:就在别人作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径直走上讲台,拿起粉笔予以纠正,令人难堪。然后切换镜头对准邓稼先:他在文革中做说服工作,居然能够使两派群 众组织 “化干戈为玉帛”,突出表现了邓稼先所具有的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和人格魅力。这样就把两位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著名科学家作了极为形象而鲜明的对照映衬,从而展现出邓稼先他所特有

4、的优秀民族性格。而这一点正是他创造人间奇迹,为国建功立业的根本之所在。那 么,邓稼先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人间奇迹的呢?作者在第五章中,巧妙地引用了他们学生时代曾在昆明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通过这样一个全景镜头,展示 了邓稼先在沙漠戈壁荒滩的艰苦工作环境。进而又组合镜头,将邓稼先粗估“参数”,昼夜计算,决定方案,亲笔签字,井下测试等辛勤工作的奋斗情形一一具体展 现。而这些画面又始终都是在以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曲旋律声中依次推出的,于是便烘托出了这样一位顶天立地,背负华夏五千年文明,昂首阔步的中国男儿、英雄好 汉的光辉形象,屹然矗立在了读者的面前,不由得令人顿生景仰之情。文章最后一章,是作者对挚友邓稼先的高度评价。因为通过以上影视语言已在读者心中竖立起了邓稼先的高大英雄形象,所以摘引的这几段文字则可视为激情高昂的画外音中的朗诵词,特别强化了读者的视“听”效果,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读罢邓稼先全文,使人觉得文章的布局新颖别致,行文的节奏跳跃起伏,尤有别于一般的回忆性文章。这些也许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某些影视化的笔法而使之然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