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海参崴游感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6.43KB
约4页
文档ID:7750120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海参崴游感_第1页
1/4

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游海参崴有感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有一个中国的名字—海参崴,似乎在说,这儿曾经被称为中国的土地,凭这一点,就有一种想去看看的缘由借一次东北旅游的机会,专门办理了去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旅游的手续,感受曾经有中国先民生活的异国风情出发口岸是珲春,过俄国海关后,登上俄方的旅游车(日本品牌二手车),开始踏入他乡的土地说是高速公路,连我们的国道,甚至省道都不如,而且,很多地段在修理,据导游说,他多次带团走这条路,好像这个路一直没修好路不是太好,却感到广袤无垠,一路上都是原生态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完全没有中国一侧农田阡陌的景象,偶尔有村庄或军营一闪而过,点缀在茫茫草地上虽呈现一派地老天荒的葱郁与寂寥,但毫不掩盖广阔大地的富饶同行一位说,这么好的土地,交给中国,早就被开发种粮食了,大家却说,这样保持原始状态挺好,像中国的过度开发,已造成了环境问题,不过,近几年,俄方的确容许中国农民跨境开发,而且有加大的趋势车行大概 2 个小时到达海边小镇斯拉夫杨克,然后乘渡船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已是旁晚,好像刚下过一场雨,到宾馆安顿好后,我走到窗前,猛然发现,西边的天空被落日的余晖映照一片红韵,夕阳下的海滨,静谧迷人,不禁有股陶醉的感觉。

第二天,专门请了一位据说中国通的俄方导游带我们游览海参崴是一座滨海山城旅游巴士在忽高忽低的山路盘旋,每到一个所谓的景点,我们就下车浏览一番从旅游观景的角度看,实际上没有什么景致,只是到了海滨,才能享受和煦的海风和湛蓝的海阔天空,但也够不上美景,找不到昨晚陶醉的理由站在高处举目远望,众多海湾都是军舰和船舶确实,海参崴就是一个军港,它三面环海,由金角湾、乌苏里斯克湾和阿穆尔湾组成,是一座天然不冻良港从俄罗斯有了海军的那时起,海参崴就是一座军事要塞,只准许俄罗斯族居民在这里定居生活,直到 1992 年才对外开放到今天,阿穆尔湾和金角湾,依然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基地我们看见,太平洋海军司令部就坐落在金角湾的海岸上,楼房顶高高飘扬着俄罗斯三色旗,俯瞰着波涛汹涌的日本海,旁边就是军港,水兵们进进出出,停放着几艘舰艇,戒备森严更远处是一座座岛屿,它们重重叠叠一直排列到天边有地平线的地方,像一个强大的方阵雄踞在大海上当那些气势磅礴的舰队驶进这些岛屿后,这片类似古城墙一般的岛屿立刻将它们藏匿于是,人们很难发现,在这片静静的岛屿里,隐蔽着可以让整个世界侧目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街道两旁众多的 19 世纪的建筑颇有特色,只是道路上空,建筑立面走的电线显得凌乱,有碍观瞻。

值得回味的是海参崴火车站车站建于 1912 年,意大利建筑风格,历经百年仍在使用站台中央一列古老的蒸汽机车头静伏在那里,见证着海参崴的铁路史矗立在海参崴火车站的“9288”纪念碑告诉人们,海参崴到莫斯科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达 9288 公里之遥,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符拉迪沃斯托克人有些自豪地说,中国有万里长城,俄罗斯有万里铁路我感觉这座城市像极了上世纪 80 年代的大连市,的确,大连曾经作为俄罗斯的军港,也是滨海山城,市内有众多的俄式建筑,也是蜿蜒起伏的道路连接港湾,但现在大连市修建了众多的现代豪华建筑,城市面貌和格局已大大改变了洁净的街道与蔚蓝的天空是我们自叹弗如的,文明程度也令人赞叹清爽的路旁树木枝叶,成片的树林和森林公园,让我们备受雾霾困扰的心肺得以暂缓并舒畅在海岸海鸥在身边悠然翱翔;在广场鸽子落在肩头啄食嬉戏,让我们感到亲切和新奇这座城市,很早以前因为盛产海参,住着中国的先民,有着中国的名字-海参崴在我们失去她的时代,实际还没有现在意义的国家概念,那时的领土边界是模糊的,往往是根据王国的兴衰,决定从畿辅到荒服的统治能力递减坡度,属地的远近和大小不断变化而在欧洲,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国家主权的概念,同时也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世界在动荡中改变着国家的疆域。

但这个时候,我们的帝国仍然沉湎在皇恩浩荡、恩泽四方的自我陶醉中封闭陶醉的结果是观念的腐朽和国力的衰退,最终导致领土的收缩当大清帝国还有大国力量时候,威力还可以远播到广阔的西伯利亚,但绝没有国家主权的概念,没有主动移民并建立兵站,而是臣民自然迁徙,忽有忽无远远地感受朝庭的恩惠然而新兴的沙皇俄国崛起,却开始疯狂攫取土地,向东直入广袤的西伯利亚,一路所向披靡,不断推移兵站,宣誓主权当到达了大清帝国惠泽的属地范围内,开始的时候,还是康熙朝,此时的沙皇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撼动这个东方大国,遭遇了有力的痛击于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在新世界体系下签订的第一个条约,还算是平等条约,有着现代国家的概念,划定了边界根据这个条约,海参崴是中国的但沙皇俄国作为后起的帝国,清楚地知道领土扩张意味着什么,特别是,俄罗斯虽然拥有宽阔的北冰洋,但漫长的冰封期实际使他还是半个内陆国家,辽阔富裕的黑龙江流域及太平洋入海口-海参崴就具有非凡的意义所以对在《尼布楚条约》中没有得到黑龙江和海参崴一直耿耿于怀,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一直在向沙皇陈词这个战略地位和意义;而同时我们官员却在向皇帝报告这些地方是“地方寒苦,并无出产”“民情凶悍,约束不周,致生嫌隙,有伤和睦,当及早将人众撤回,以全和好” 。

显著的观念差别注定了海参崴的命运果然,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大清帝国已衰落为濒临坍塌的泥巨人,帝国属地满目疮痍,哪里还顾得上辽远蛮荒的西伯利亚于是在俄罗斯的逼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从而失去了从外兴安岭到黑龙江左岸直至出海口-海参崴的大片领土,俄罗斯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整个西伯利亚及太平洋的入海口,迫不急待地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统治东方”从此,可以脚踏东方,傲视太平洋,成为海洋大国,一举跨入西方列强之列 黑龍江,中國最北、也是最東的大江,她源出中國和蒙古,蜿蜒畫出中俄的邊境線大河遊走如龍, 穿越兩岸如濤如海的森林,穿越因她豐美的良田、因她潤澤的濕地,穿越三國的鄉村和城鎮,也穿越千年難言的隱痛與滄桑……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入口处,有一座饰有古城船头的圆柱,上面刻有该市建立时帆船上全体海员戴上桂冠时的模型在这儿俄罗斯导游有些自豪地介绍,这艘帆船是当年(1860 年 6 月)在此登岸的第一艘船,船上 40 名士兵和一名准尉科马洛夫在这片原始森林登陆,开启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的序幕,这个圆柱就是该市的建设标志一股酸楚涌上心头,这个标志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的?历史走到了今天,我们及世界与一百多年前已大大不同了,但开放的国际视野、全球观念、海洋意识仍然是国家进步和强盛的基石,今天,拥有这样的眼光,不是要回到掠夺土地的年代,而是全球化的竞争,包括军事,中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