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7426949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探究,课前预习,随堂训练,素养落实,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出现了一大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并认识到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等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能够区别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 (3)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思想在争鸣碰撞融合中不断发展的规律以及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激发对

2、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各国展开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推动教育发展;士阶层的兴起。,二、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及影响(地位),仁政,亚圣,性恶论,礼法,等级差别,尚力,手工业者,齐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 的基本

3、精神。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 。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传统文化,道德准则,哲学基础,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 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於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治国主张。 【解读】 根据材

4、料“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得出老子的治国主张是无为而治;根据“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於民”得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根据“韩非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出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根据“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得出墨子主张尚贤以贤治国。,【结论】 主张:老子:无为而治;孟子:施行仁政;韩非:以法治国;墨子:以贤治国。 【深化拓展】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救世根据及争鸣的焦点 (1)救世根据:儒家认为是社会秩序出了问题,主张通过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西周礼乐秩序;墨家认为是社会秩序有问题,主张平等、兼爱的社会;道家认为不能人为制定秩序,主张顺从自然规律;法家认为旧秩序已经被淘汰,主张通过

5、改革建立新秩序。 (2)争鸣的焦点:儒墨之争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儒道之争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儒法之争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探究主题2 儒家与法家思想的不同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孟子,材料二 “法者,编著之

6、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法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关于法的基本主张。,【解读】 第(1)问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由“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

7、掉”可知孟子的法制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法者设之于官府”“宪令著于官府,刑法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可以得出韩非认为法律要由官府制定并公布,要赏罚分明有公信力;根据材料二中“治民无常,唯以法治”“二柄者,刑德也”可以得出韩非认为法律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应该刑德并用。,【结论】 (1)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2)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 【深化拓展】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8、 (1)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 (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国家分裂,诸侯争霸。 (4)文化:各国纷纷网罗人才,学术环境宽松活泼;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阶层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私学兴起使“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大批人才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探究主题3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9、。 孟子 材料二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问题】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解读】 第(1)问, 结合材料一中的“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得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民心的得失;结合材料一“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以及教材中孟子的思想主张,可以得出其主张为施仁政和民贵君轻。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

10、民而霸”可知荀子强调礼,并且礼法并用。依据材料二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可知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的思想是在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基础上,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结论】 (1)因素:民心的得失。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 (2)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其中,百家争鸣体现了“宽容”,而“血腥、残

11、酷”主要指( ) A.学在民间 B.民贵君轻 C.士的兴起 D.兼并战争 解析:D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兼并战争不断,所以是“血腥、残酷的时代”,D项符合题意。,2.孟子的学说发展了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其表现是孟子提出( ) A.“克己复礼”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仁政” 解析:D 孟子把“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D项符合题意。“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A、B、C三项错误。,3.(2018四川宜宾期末)“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

12、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 ) A.“利出于地”“名出于战” B.“兼相爱、交相利” C.“非攻”“尚贤”“尚同”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析:B “利出于地”“名出于战”出自法家,故A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相亲相爱,共谋福利,没有等级区分,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相对,故B项正确;“非攻”“尚贤”“尚同”是反对战争,任人唯贤,统一政令的意思,不符合题干要求,故C项错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属于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4.(2018湖北黄冈期末)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

13、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治大国,若烹小鲜 D.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解析:C 根据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可知其为道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治大国,若烹小鲜”反映了道家“齐物”的思想,故C项正确;“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是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5.韩非子:“势者,君之马也,无术以御之,身虽劳犹不免乱;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

14、地,又致帝王之功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在此主要论述的是( ) A.帝王治国手段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论证 C.君臣矛盾解决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思 解析:A 韩非论述了君主要用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法治国,即强调了帝王治国手段,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 6.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15、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则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2)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第(1)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材料反映的是哪家思想,诸子思想不同,但其均是对现实的思考,围绕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当时统治者的要求,以此判断。 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材料四的主张。因为该主张有利于当时的兼并战争和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因而更受各国统治者的重视。,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