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732122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医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医学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论文-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关键词】 红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管状花,为主要活血化淤的中药之一,常用于血脉闭塞、跌打损伤、疮疡肿痛等证。目前世界上共有 13 种红花,我国仅有一种。红花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和脂肪油两大类,其中查耳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SY)为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本文就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化学成分1.1 黄酮类化合物 1.1.1 查尔酮类 主要为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SY),它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水溶性混合物。Takahashi

2、 Y 等1于 1982 年分离得到红花黄色素 A (SYA) ;1984 年进一步分离得到红花黄色素 B(SYB)2;Danisova 等3分离得到 SYC。Meselhy 等41993 年首次分离得到羟基红花黄色素 A (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 。Kim J B5等分离得到红花红色素(Carthamin),Yin H B 等6首次得到 Cartormin。1.1.2 其它黄酮类 主要含有 6 羟基山奈酚 3O 葡萄糖苷、6 羟基山奈酚 7O葡萄糖苷7,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rtin)、6 羟基山奈酚、黄芩苷、槲皮素苷、山奈酚

3、3 芸香糖苷和芦丁8;槲皮树 3 葡萄糖苷、槲皮树 6 葡萄糖苷9、杨梅素(myricetin)10及芹黄素(apigenin)11,木樨草素(luteoline),木樨草素 7OD 葡萄糖苷12。1.2 脂肪酸红花含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二棕榈酸(Dipalmitin)、油酸(Ole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 80% 13。1.3 其它 Edward H A 等14分离得到反 3 十三烯 5,7,9,11 四炔 1,2双醇和反反 3,11 十三烯 5,7,9 三炔 1,2 双醇。刘玉明等15提取得到胡萝卜 。郭美丽16用 GCMS 分析红花

4、中的挥发油,鉴定了 61 个化合物。此外,红花中还含有一些糖类,氨基酸等化合物。2 药理作用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 ,SY)为红花主要水溶性成分,是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羟基红花黄色素(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为红花黄色素中含量较高的成分。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 SY 进行了红花的药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2.1.1 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朴永哲等17,18研究发现,SY可减少大鼠低灌流离体心脏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缓解心室肌组织 ATP 含量下降及其超微结构的

5、损伤;亦可缓解大鼠心肌线粒体混悬液中线粒体的肿胀及膜流动性下降,表明 SY 可缓解大鼠心肌缺氧性损伤,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腹腔注射 SY 可明显降低大鼠心率, 且显着改善异丙基肾上腺素(ISOP)所致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同时可缓解大鼠低灌流离体心脏的心率及冠状动脉流量的下降。提示 SY 具缓解大鼠心肌缺血作用,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可能为其作用机理之一 。2.1.2 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刘发等19报道红花黄色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给予大鼠灌服红花黄色素 12 g/(kg d),给药 35 d 后开始降压,23 周作用最强,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均有明显下降,认为 SY 的降压作用可能与

6、抑制中枢加压反射、激动 H1 受体、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和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有关。2.2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Y 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诱发的家兔血小板聚集、释放及血小板内游离钙浓度升高20;抑制 PAF 诱发的人中性粒细胞聚集、黏附21放射受体结合实验结果表明,SY 可竞争性抑制氚标记的 PAF 与兔洗涤血小板(washed rabbit platelets,WRP)、兔血小板膜及膜蛋白上 PAF 受体特异性结合 22,从整体、细胞及分子不同层次观察到了 SY 的 PAF 受体拮抗剂的作用。臧宝霞等23发现 HS

7、YA 可明显抑制3HPAF 与 WRP 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抑制 PAF 介导的 WRP 及兔多型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PMNs)的聚集,且均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提示 HSYA 为 PAF 受体拮抗剂,为红花抗PAF 的有效成分之一。HSYA 通过抑制 PAF 所致血小板黏附、释放及血小板内游离 Ca2+浓度升高而使血小板活化受到抑制,缓解了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病理变化,减轻了血液循环障碍24。2.3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脑缺血是一种病理过程复杂的疾病,其发病过程涉及到脑血流减少、缺血缺氧和能量代谢衰竭及氧自由基产生、炎性因子和细胞的参与等,最终导致神经

8、细胞溃变死亡25。药理研究表明,HSYA 有良好的抗脑缺血、神经细胞保护作用26。HSYA 对大鼠缺血脑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表现为抑制缺血脑线粒体膜流动性的降低、膜磷脂降解、线粒体肿胀、NADH 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活性的降低,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同时羟基红花黄色素 A 能明显降低脑缺血大鼠脑线粒体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抑制 Ca2+过多摄入 27。梁辉等28研究了 HSYA 对大鼠脑缺血后病理变化和 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NMDAR1)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缺血后给予 HSYA 可明显减轻脑的病理损害,使神经细胞变性和

9、坏死减轻。同时,对脑缺血后 NMDAR1 蛋白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早期通过抑制 NMDAR1 蛋白的表达,使谷氨酸(Glu)与受体结合减少,从而减轻 Glu 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在后期, NMDAR1 蛋白表达的上调,有助于神经功能的代偿和恢复。2.4 抗氧化作用在组织缺血-再灌注等过程中,自由基引发的氧化反应为许多血液循环障碍疾病的重要损伤机制。红花水提液可清除羟自由基,抑制小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29。红花注射液能拮抗氧自由基,还能有效地减少 IL8 的含量,从而阻断 IL8 与炎症反应及氧自由基之间的恶性循环及连锁反应30。HSYA 可清除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膜

10、.HSYA 为查尔酮类结构,其分子中含多个酚羟基,其抗氧化药效可能与这些酚羟基的作用有关。在多种血淤病症中,自由基反应对加剧血液循环障碍起了重要的作用,而红花有效成分 HSYA的抗氧化效应对其活血化淤的作用具一定的贡献31。2.5 抗肿瘤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肿瘤的生长需要血管为之提供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因此,如何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已成为当今世界治疗肿瘤的新热点。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是血管发生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32。陆梁等33曾报道红花黄色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张前等34通过鸡胚尿囊膜血管实验及 RTPCR 实验,得出 HYSA 能显着抑制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11、其作用机理之一是通过抑制 bGF、VEGF 及 VEGFR(flt 1)的RNA 表达来实现。3 小结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对红花有效部位的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查尔酮类化合物红花黄色素(SY)。SY 是一种复杂的水溶性混合物,由于对水溶性部位的成分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其成分有些不稳定,近十年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不是很大,有待进一步加强。HYSA 作为 SY 中的主要成分,近几年才开始针对其进行药理研究,但总体来说还不够,其药理药效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对红花的水溶性部位 SY 的物质基础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开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12、的药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红花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如果对其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进而开发出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新药,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 Takahashi Y,Miyassaka N,Tasaka SH,et al.Constitution of two coloting matters in the flower petals of carthamus tinctorius LJ.Tetrahedron Lett,1982,23(49):5163.2 Takahashi Y,Satio K,Yanagiya,et

13、 al.Chemical constitution of safflor yellow B,a quinochalcone C-glycoside from the flower petals of carthamus tinctorius LJ.Tetrahedron Lett,1984,25(23):2471.3 Dnisova C,Subinova I.Study of stability of yellow pigments of carthamus tinctorius L.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J.Biologia(Bratislava),1995,

14、50(6):583-584.4 Meselhy M R,Kadota S,Momose Y,et al.Two new quinochalcone yellow pigments from Carthamus tinctorius and Ca2+ antagonistic activity of tinctormineJ. Chem Pharm Bull, 1993,41(10):1796.5 Kim J B,el a1Eficient purification and chemical structure identificaiton of carthamin from Carthamus

15、 tinctorius LJ.Agric Chem Biotech,1996,39:501.6 Yin H B.et alA novel semi-qulone chalcone sharing a pyrrol ring C-glycoside from Carthmus tinctoriusJ. Tetrahedron Let,2000,4l(12):1955.7 李艳梅,车庆明. 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 1998,33(8):626.8 KIM M N. et al. Flavonoids fron Carthamus tinctorirs flowersJ.Planta Me

16、dica,1992,58:285.9 杭丽君,唐寅轩. 中药红花的化学成份研究J.现代应用药学,1995,12(2):19.10 金 鸣,王玉芹,李家实,等.红花中黄酮醇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J.中草药,2003,34(4):306.11 张 戈,郭美丽,李 颖,等.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 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22.12 Ismaillov N M,et al.Flavonoid and sterol composition of Carthamus tinctorius LJ.Doklady Akademiya Nauk Azerbaidzhanskoi SSR ,1985, 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