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回顾与分析【农村研究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728664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回顾与分析【农村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回顾与分析【农村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回顾与分析【农村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回顾与分析【农村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回顾与分析【农村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回顾与分析【农村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回顾与分析【农村研究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研究论文-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回顾与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短缺,尤其是粮食供给总量不足。增加粮食满足需求,克服“瓶颈”制约,成为政府发展经济的头等大事。一个时期,“以粮为纲”方针,贯穿整个工作始终。作为粮食的主要生产者农民一方面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市场供给,另一方面通过粮食生产获得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形成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获得经济收入,增加经济收入,扩大粮食生产的产量收入增产增收的简单易见而又密切的循环关系。那时,农民收入目标一直服从于粮食增产目标。决策界和经济界人士的头脑中,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粮食安全”概念(当时我国实际上是粮食不安全),也没有预料到后来,由于粮

2、食供求关系变化,会使发展粮食生产与提高农民收入之间,产生背离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粮食发展逐步摆脱了徘徊局面,出现了稳步且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势头,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同步快速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和粮食主产区,这种同步对应关系,表现的非常明显。以后,随着我国商品短缺状态消失,粮食供求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丰年有余后,两者对应关系发生多次强弱变化,暴露出一些矛盾,使我们在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之间,面临着非常的选择。 (一)1978-1984 年是粮食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呈现比较协调的正向相关关系的阶段,发展粮食就意味着增收,增收就要发展粮食 因为粮食短缺,政府在

3、改革开放初期的首要任务是,采取多种措施发展粮食生产,尽快摆脱粮食短缺局面。产量最大化,成为政府追求的目标之一。农民则在发展粮食生产中获得收益。 1978-1984 年,是我国粮食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都比较快的时期。如果用现在的概念形容,那就是,粮食安全与提高农民收入关系是最顺畅、最协调的。因为我国在粮食长期处于短缺的状态下,只要施行必要的刺激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就能够达到即增产粮食,提高国内粮食安全保障度,又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这样一个“双重”目标。事实也正是如此。 这个时期,政府多项战略举措同步出台,无形中较好的协调了粮食生产与提高农民收入的关系。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国家推进了以家庭联产承

4、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受压抑的农村生产潜力得到释放,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大规模发展粮食的劳动力准备比较充分; 在发展粮食政策方面,政府较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进一步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4 年与 1978 年相比,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 98.07,比同期整个农产品收购价格增长指数(53.6)多 44.5 个百分点。同时,国家连续多年调整粮食征购基数,较大幅度地减少征收和统购数量,扩大超购数量。如1979 年根据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当年调减全国粮食征购数量 275 万吨。此后的 19801982 年,国家又连续三年减少征购计划共 468万吨,使征购基数从 3775 万吨

5、下降到 3032 万吨,调减了 19.68。农民向国家交售的征购和统购粮食由 3403 万吨减少到 2820 万吨,减少了 17.13。与此同时,农民向国家交售的超购加价粮却由 1216 万吨增加到 2694 万吨,增加了 1.22 倍,议购粮由 327 万吨增加到 1748 万吨,增加了 4.35 倍; 在粮食进出口贸易方面,国家为了让农民休养生息,大量进口粮食共计6567 万吨(净),相当于 1978 年全年粮食产量的 21.55。 上述举措,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缓解了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农民得到了更多的收入。据统计资料,1984 年粮食总量比 1978年增加 102

6、55 万吨,增长 33.6。与此对应的是,农民收入较大幅度的增长(这里还应包括其它农产品显着增长所带来的拉动效应),由 1978 年的 133.6元,提高到 1984 年的 355.3 元,增加 221.7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3倍,平均每年增长 14.9。粮食发展与农民收入,呈现出全面协调的正向关系。此时,在农民收入总量中,家庭经营收入的较小份额,迅速膨胀扩大,居农民收入的主体地位;原来种植业收入不足家庭经营收入的一半,几年以后也提高到 70以上;种植业收入中粮食比重也在提高。这表明,粮食发展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渠道,在有的地区甚至是惟一渠道。而来自粮食收入部分的大大提高,又

7、刺激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这种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互利互惠的格局,正是在短缺状态下,粮食供求关系失衡,人均占有粮食资源(316 公斤)极低,需求水平远远大于供给水平的背景中产生的(见表 1)。 这一时期,农民收入能够随着粮食发展而相应增加,并快于粮食生产增长幅度的其它主要原因是: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旺盛。 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6.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78-1984 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近 60,达到 700 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55 元。城乡收入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在较低起点上的强烈消费需求,

8、呈现出急剧数量扩张态势。此时,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不断提升,在 1983 年达到 59.2。消费膨胀焦点主要集中在以满足生活需求的粮食为主的食品消费上。人均消费粮食,从 1978 年的 195.5 公斤,跃升到 1984 年的 251.3 公斤,增加 55.8 公斤,增长 28.5,接近当时国内粮食供给增长水平。粮食总体需求呈加速上升趋势。市场旺盛的需求,更加强烈地刺激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在粮食的不断增长中迅速提高,而且高于粮食的增长幅度。 2.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比较单一。 改革初期,我国农业发展较快,农村非农产业刚刚起步,农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以种

9、植业为主、以粮食为主的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农民收入结构也比较单一,收入渠道比较狭窄。家庭经营收入中除农业收入为主以外,来自非农产业的份额非常有限,劳务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更是寥寥。这种生产结构和收入结构,决定了农户家庭经营生产性收入中依靠农业,依靠粮食生产的格局。 同时,也保证了农民收入能够随家庭经营的发展,特别是种植业的发展而增加。据计算,19781984 年农民收入的增量部分,来自家庭经营收入的份额占 71.2,来自其它份额的只占 28.8。显然,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结构和由此决定的农民收入结构,有利于营造发展粮食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双得”环境。 3.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有利。 当时国家主要通过

10、巨额财政补贴来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地提高包括粮食在内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同时维持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在一个较低水平上(6 年仅提高 7.82),一高一低使农民共获得近 1200 亿元的净收益。19781984 年,政府用于城镇居民的粮棉油价格补贴共计 851.29 亿元,是同期财政赤字的 2.4 倍。 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加了城镇居民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总量,为发展粮食生产,扩张了需求空间,进一步创造了协调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的外部条件。 (二)19851989 年是粮食生产波动和农民收入从较高速增长转入负增长的转折期,两者的对应关系开始弱化 这一阶段农民

11、收入与粮食发展的关系特点是,粮食呈现波动性增长的同时,农民收入剧烈波动,年度间由较高增长滑落至负增长,但总体水平还是保持向上的,增幅显着低于前一阶段。主要原因是: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农业发展获得的支持力度减弱。1985 年国家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发展战略有所调整,经济决策又回归到以加速推进工业发展的轨道上,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朝着有利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方向倾斜。19851989 年,国家财政中用于农业的份额,没有随财政支出的增长而显着增加,5 年中仅上升 1.76 个百分点。甚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农业支出的比重,还比 80 年代初期下降了 3.61 个百分点,而同期整个国家的财政

12、支出增长了40.8。 2.国家调整了农业收购政策,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幅度有所降低。国家为了减轻日益加重的财政负担,并为农村进行结构变革,激发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创造条件,采取了改农产品统购为合同收购制度在内的相关政策,并降低了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价幅度。其中,粮食产品的收购价格 1985 年仅比上年提高 1.8。整个 5 年中,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提高 75.7,比 1978-1984 年的提价幅度低 22.4 个百分点。但这并没有削弱农民发展农业增产粮食的积极性,也没有改变农民收入主要还是依靠发展农业、发展粮食获得的格局。但是,却带来了两个变化,一是农民收入总量中,来

13、自家庭经营的收入份额减少;二是种植业收入比重降低,由 1984 年的 72.9,锐减到 1989 年的 55.2,减少 17.7 个百分点,减幅高达 24.3。 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构成发生变化。农业发展和粮食大增产,为广大农村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使得广大农民有条件发展多种经营和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这个时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入展开,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多种经营蓬勃兴起。 由此引发农民收入来源的较大变化,主要是农业收入减少,非农产业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渠道逐步拓展。然而,进入 1988 年,国民经济开始调整,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乡镇企业平稳发展,农民收入来自非农产业的份额

14、减少。此时,农民来自农业(粮食)收入的份额;没有显着增加,收入增量在减少,影响到整个农民收入水平。 受上述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个阶段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在 1989 年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因为农民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减少。种植业收入的减少,有很大一块是粮食收入减少造成的,并导致其在家庭经营收入中比重过快的下降(见表 2)。 由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农民收入构成,原来的单一生产收入格局被打破,多重因素逐步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纯农户中,这种对应关系比较强烈,而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这种对应关系明显弱化一些。 (三)19901995 年是粮食低速发展与农

15、民收入徘徊增长期,农民收入受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在减少,两者既有正向也有反向变动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粮食生产转入比较慢的发展期,从 1990 年的44624 万吨,增加到 1995 年的 46661 万吨,5 年共增产 2037 万吨,平均每年增产的粮食总量,不及整个 80 年代平均每年增产总量的一半。这个时候,农民收入也出现了起伏变化。 如果从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上分析,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尽管粮食增长速度回落,但农民收入依然在波动中增长。据统计资料,19901995 年我国粮食增长总水平仅为 4.57,年平均增长 0.89,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增长 25.47,平均每年增长

16、3.85(见表 3)。 这说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的非粮食因素在增加,粮食因素在减弱。市场价格、收入来源多元化等,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主导性因素。此阶段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国家支持农业发展力度弱化。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国民经济调整期基本结束。1992 年全国掀起了以房地产开发,建设经济开发区,加速城市经济发展的高潮。国家财政、社会资金基本流向非农产业,加重了社会资源倾斜配置于非农产业的局面,大大削弱了国家财政中用于农业的比重。据资料统计,这个时期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农业份额,曾由 1990 年的9.98,提升到 1991 年的 10.26,然后直线下降,从 1992 年的 10.05,回落到 1995 年的 8.43。但国家收入分配政策有所适当调整,主要是国家农产品收购价格有提高,特别是粮食收购价格做了恢复性调整,提升幅度较大。19901995 年间,全国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