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修辞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727227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的修辞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歌的修辞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歌的修辞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歌的修辞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诗歌的修辞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的修辞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的修辞方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的修辞方法(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2)比拟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

2、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3)双关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

3、”之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4)借代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

4、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自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5)夸张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例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夸张出奇句。风住尘香花已

5、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6)对比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

6、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以上两首,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诗歌的表现手法(1)烘托手法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

7、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2)象征手法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向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3)反衬手法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例如,琵琶行

8、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出山中的宁静。再如,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又如,欧阳修踏莎行中的“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4)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

9、,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等都运用了白描手法。(5)虚实结合法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例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10、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山,观奇景,见仙人,美不胜收,其乐融融,是虚写;梦醒后的所见和打算是实写。另外,像陈陶的陇西行中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前一句为实写,后一句为虚写,虚实对照,写出了对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出现的家庭悲剧的深切同情。(6)借古讽今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又大多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代,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11、,不肯过江东。”实际上是李清照巧借项羽垓下战败、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赞颂他那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豪侠气概,用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东来辛辣地嘲讽畏惧、怯弱、苟安江南的南宋投降派。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借鉴。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和心态。(7)动静、远近、高低结合动和静这对矛盾,在诗词中常表现为相反相成、互相转化、对立统一。我国古代山水诗在表现某种山林野趣时,由于一些诗人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常有追求清幽静谧、远避尘俗的癖好。在

12、表现那种清静境界时,往往捕捉某种细微的动态物象或声象来作反衬,更能显出此境之清静;其实,诗中的清静之境乃是诗人恬淡安静的心境的载体,也是诗人刻意追求的那种审美境界。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刻意追求清幽空寂的审美境界。“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就是这种审美境界。善于调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来突现种种静境,而运用细微的动态物象来表现就是其一。例如,他的萍池诗就是这样写的:“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诗中巧借绿萍的开合来反衬萍池的幽静:在那绿萍靡靡的一江清池里,当一叶轻舟荡过之后,满池的绿萍渐渐弥合,而岸边拂荡的垂杨却又轻轻地把弥合的绿萍再度撩拨开了。这满池的绿萍在轻舟与垂

13、杨的拂荡下,一开又一合,一合又一开,萍池显得如此幽静而富有生机,绝非一潭死水。静静的萍池,本是很不好写的,而诗人能写到这般幽美,全仗以动显静的功力。至于这类以动态物象来突出静境的散句佳话,则常常可在一些诗中见到,诸如“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人扉”(韩愈山石),“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清厉鹗百字令)等,历历可见。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是动景,后两句是静景,动静结合,一句一景,生动形象。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自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

14、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浔阳一带的秋景时,由近写到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排,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8)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的踪影、万径无人行走的痕迹;后两句为“点”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例如,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

15、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产生孤寂落寞之感,又“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古代诗歌中的八种类结构特征古代诗词是非常讲究结构形式的。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全诗。在古典诗词中,通常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前面的景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也一定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来阐发。除此外,我们还要特别注

16、意以下结构特点:1.开门见山:无论说理或叙事,不拐弯抹角,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本题,这就是开门见山。2.欲扬先抑:为了张扬某种事物或人物,先把它(他)贬抑下去,制造悬念,形成波澜,突出某个事物、人物或某种思想的常见的表现手法:3.前后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等。4.情景分写: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在写法上又各有错综之妙。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