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用5年时间迁移35万极贫人口 西海固如何拔穷根(走基层·蹲点调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727126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用5年时间迁移35万极贫人口 西海固如何拔穷根(走基层·蹲点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宁夏用5年时间迁移35万极贫人口 西海固如何拔穷根(走基层·蹲点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宁夏用5年时间迁移35万极贫人口 西海固如何拔穷根(走基层·蹲点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宁夏用5年时间迁移35万极贫人口 西海固如何拔穷根(走基层·蹲点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宁夏用5年时间迁移35万极贫人口 西海固如何拔穷根(走基层·蹲点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用5年时间迁移35万极贫人口 西海固如何拔穷根(走基层·蹲点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用5年时间迁移35万极贫人口 西海固如何拔穷根(走基层·蹲点调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夏用5年时间迁移35万极贫人口西海固如何拔穷根(走基层蹲点调研)本报记者 徐运平 周志忠 禹伟良 孔祥武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11日 05 版)西吉县后湾组村民即将迁入兴隆镇上的秀屿新村。本报记者 徐运平摄马荣武和孙子在西吉饭馆。 本报记者 孔祥武摄六盘山下,天高云淡。包括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8县(区)的西海固,成为贫困的代名词。西海固连着中南海。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海固移民工程持续接力。 “人养地,地不养人” 。目前,西海固还有105万多贫困人口,占宁夏回族自治区总人口的1/6,特别是还有35万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矛盾异常突出。“山内的问题山外解

2、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今年初,宁夏亮出了生态移民的大手笔:投资105亿元,用5年时间,将山区极度贫困的35万人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让农民靠特色种养、劳务输出、商贸经营、道路运输来摆脱贫困。再用5年时间,让他们脱贫致富。移民问题一向是世界性难题。宁夏35万生态移民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即将移民的后湾组兴奋与不舍“没有移民,世代都会是这样。没有政府支持,对移民只能是向往。 ”在“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也干”的宁夏,西吉至今仍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全区35万生态移民工程中,西吉移民7万,占五分之

3、一,是移民任务最重的县区。还有半个月,后湾的30户农民就要永远离开他们住了百余年的家园,房屋将被推平以恢复植被,田地也将退耕还林。作为西吉县兴隆镇单北行政村的一个村民小组,后湾离最近的公路7公里。7公里的山路,我们走得胆战心惊,逼仄的山道恰能容车身勉强通过,旁边数百米的深沟让我们下定决心弃车步行进村。村民沙进学告诉我们,路比以前强多了,以前更是名符其实的“羊肠子路” ,更窄,崎岖不平, “我们最盼雨盼雪,也最担心下雨下雪;一旦下大了,根本出不去。 ”“最担忧的是娃娃上学,上学路上的时间比听课的时间还多。 ”沙进学的一儿一女都在7公里外的单民小学读书,每天5点多就得起床,走一两个小时才到校。 “

4、没有移民,世代都会是这样。没有政府支持,对移民只能是向往。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乃人之常情,但我们发现,不少人对搬离这里并没有过多的不舍。 西吉县代县长袁秉和说,生态移民工程就是拔穷根的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环境中的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半个月后,后湾村民将整体搬迁到兴隆镇上的秀屿新村。我们看到,每家单门独院,小院占地半亩,正房54平方米,红瓦白墙,还配建了厨房、卫生间,装了自来水。为了让移民稳得住能致富,政府还在新村旁给每家建一个牛棚,以使传统的畜牧养殖得以延续,增加收入。移民县外的西吉人决绝与不安“出门就是沟,抬头就是山,这样的日子过够了,就是讨饭

5、吃也不再回去了!”55岁的范玉凤是我们遇到的离开家乡最决绝的人,如今她在石嘴山市惠农区阳光洁净餐具消毒中心打工。同范玉凤一样,首批通过劳务移民来到惠农区的西吉农民有398人,来到惠农已近半年,被惠农区称为“新市民” 。惠农区已出台了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政策,以保障劳务移民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市民待遇。西吉的生态移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县内移民;另一部分是县外移民。其中县外移民包括劳务移民。西吉劳务移民的迁入地是石嘴山市惠农区。惠农区是宁夏老工业基地,城市化率达70%,企业多,用工需求大,适合开展劳务移民。马润和是这批西吉移民中的“明星”第一个自主创业开了“西吉饭馆” ,主打

6、新疆风味,特别是能做西吉名吃生汆面,招徕了不少西吉移民的生意。 “今天的早餐又卖了270多元,一天下来,通常卖400多元。 ”从西吉赶来的马荣武对儿子说:“不管在哪里,干活一定要下苦。 ”在西吉饭馆,移民们兴高采烈地和我们说起惠农区的“非常3+1”移民政策:“一户一套房” 、 “一户一岗位” 、 “一户一亩地” ,搬迁移民在稳定居住及工作两年后,一户一头奶牛。针对移民难舍的“土地情结” ,惠农区分给每户一亩地,并由政府协调中粮集团进行土地流转,移民每年可从流转的土地中获得每亩700元左右的收益。对稳定居住两年以上的移民,每户还将分得政府无偿提供的一头奶牛,并统一托管,移民每年可收红利2500元

7、。对于没能以实物形式分到手的地和牛,西吉移民还是有点不放心。西吉县什字乡唐庄村深沟湾的马国峰说:“最好能明确告诉我们,哪块地、哪头牛是我们的,这样心里才踏实。 ”县内移民的团结村新生与憧憬“我们坚持移民搬迁住房、温棚两把钥匙一起交。 ”由于西吉县的县内移民还没有开始搬迁,我们决定到固原市原州区去看看。这里一些移民已从山上搬下来1个多月了。原州区也是宁夏35万生态移民工程的重点区县,5年内要完成移民6万人的任务。“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到平川!”在三营镇鸦儿沟移民安置点团结村,61岁的苟成科感慨不已。他世代居住在原州区河川乡黄河村,住的窑洞已出现了裂缝,主要依靠25亩退耕地,一年老两口收入20

8、00元多点。自来水到院里,电通到房间,水泥路修到大门口,电视接收器也装上了,有了宽敞的大院,住上了54平方米的砖瓦房。谈到新房,苟成科说了句顺口溜:“上下圈梁三七墙,三根檩条一根梁,松木椽子砖瓦房,安居乐业奔小康。 ”更让苟成科满意的是拥有了1栋大拱棚,只花了1000元,大棚里油菜青葱。像苟成科一样,原州区每户移民都拥有“7个1”:户均1栋54平方米房子,1亩大拱棚,1栋养殖圈棚,1座卫生厕所,1台太阳能热水器,1台太阳灶,1架卫星接收器。原州区区委副书记房正纶认为,要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更要关心移民有没有致富的路子,我们坚持移民搬迁住房、温棚两把钥匙一起交。 ”针对移民长期受传

9、统旱作农业耕作方式束缚、一时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现状,原州区采取举办培训班、邀请技术人员实地讲解等方式,对移民群众实施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对已经告别西海固的人们来说,向天乞水的日子已经远去,他们在迁入地安心居住,如今他们想得最多的是发展和致富。蹲点感言夜宿西吉县城,进房间看到提示:“24点后停止供水。 ”当时不到21点,打开水龙头,竟无滴水,直到次日7点离店,仍无水。县城供水尚且如此,山大路远沟深的西海固农村缺水状况可见一斑。走出西海固,走出贫困,是西海固数代人的梦想,为了这一天,他们期盼了多少年!“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把生态移民这项宁夏十二五最大民生工程干漂亮!”这件西部开发的大事、扶贫开发的大事、增进民族团结的大事,正在汇聚着来自中央、地方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将心比心,尊重移民意愿,设身处地为移民着想,为移民预留续建宅基地,提前两个月给移民大棚种上菜,保证一搬来就有菜吃决策决心大,工作力度大,社会效果更在西海固移民或兴奋、或憧憬的纯朴面庞上表露无遗。西海固拔穷根,既是攻坚工程,更是德政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