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探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70713 上传时间:2017-05-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探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探析2011-11-02 10:25:05 作者:未知 来源:综合处 浏览量:134 字号:大 中 小2011 年初,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从 2011 年起江苏将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的计划。6 月底,省委省政府下发的苏发201114 号文件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以 2010年为基数,剔除价格因素,全省到 2017 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要求。常州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进程变化如何,城镇居民收入要实现倍增计划,今后七年收入倍增的可能性以及政策的着力点何在,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探究分析。一、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实现

2、要求常州市目前的目标是 6 年完成翻番,也就是说到 2016 年,常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 2010 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达到52500 元以上,这就必须年均增幅在 12.3%以上。从影响目前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我们认为具体到城镇居民主要收入则要求:工资性收入年均须增长 13.3%以上,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长 4%以上,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 19%以上,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 13%以上。按照苏发201114 号文件要求:“以 2010 年为基数,剔除价格因素,全省到 2017 年实现居民收入倍增”。今年1-9 月常州市 CPI 同比增幅达 5.5%,预计未来几年物价指数回到 3%以内的可能性较小,

3、因此如果不剔除物价因素,要求常州市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幅都要再提高 3-4 个百分点,即达到 16%左右,这个增幅要求使得翻番压力进一步增加,而且是六年的年均增幅,这在常州市城镇居民增收历史上也是少有的。二、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实现的可能性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 30 年来,常州城镇居民收入从1984 年的 701 元增长到 2010 年的 26269 元,增长 36.5 倍,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市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1、1984-1994 年收入快速增长期。1984 年国家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管理层通过不断放权让利、转换企业经

4、营机制以及确立职工收入与其劳动贡献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改革,使得微观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职工收入迅速增长,同期一系列收入和物价改革措施都取得了明显进展。相对而言常州工业化进程启动较早,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增收十分明显,统计显示,1984 年1989 年常州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了 1.1 倍,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701 元增加到 1559 元,增长了 1.2 倍。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刺激了常州经济的活力,1990-1994 年常州居民收入呈现加速跨越发展的黄金期,5 年间常州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1.6 倍。2、1995-1998 年收入的

5、增速回落期。1995 年面对过热经济,中央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济由总量增长转入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大批职工下岗,虽然在此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解决了部分就业,但这一阶段常州市居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增幅从 1995 年的 22%逐渐下降到 1998年的 3.7%,其中受企业改制以及金融风暴等多重因素影响,1997 年常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只增长了 1.6%,成为常州市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最低的年份,1995-1998 年期间,常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只有 8.0%。3、1999-2002 年收入进入缓慢增长期。这一期间,美国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这对外贸依存度较高

6、的常州市外向型经济影响较大,外贸出口空间难以拓展,同时常州市企业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及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企业增长速度减缓,大量精简本地人员,统计资料显示,2000 年底常州市区全社会从业人员只有111.6 万人,为 1984 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2002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 1999 年增长了 26.1%,年均增幅也只有 8.1%。4、2003-2008 年居民收入进入稳定增长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常州国民经济运行也随之进入上升通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加快发展,民间资本的积极投入也使得投资连续高速增长,尽管期间经历了“铁本事件”的不利影响,但常州工业经济仍然保

7、持了少有的高速增长,2003-2008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年均 27.8%的高速递增;再则 2003年常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框架拉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2003-2008 年期间,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年都保持了 13%以上的增长幅度,同区划调整前的 2002 年相比,6 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1.2倍。5、2009 年至今居民收入进入转型调整期。2008 年以来始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至今余波未了,为了应对危机,国家层面主要通过基础设施投入刺激经济,众多微观实体经济因此获益甚少。受国际国内因素的叠加影响,常州市企业利润空间有所缩减,与此同时常州市正

8、经历着产业机构转型调整时期,企业对本地用工需求减少,2009 和 2010 年常州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都只有 10%左右的增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1 年上半年常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15014 元,同比增长 12%,收入增幅在江苏 13 个省辖市中虽列居后位,但收入绝对值稳居第 4 位。从常州市 26 年城市居民收入发展来看,常州市城市居民收入增幅跌宕起伏,但保持了逐年增长的势头,其中不乏有增长较快的几个阶段,居民收入 5 年倍增、4 年倍增甚至是3 年倍增都曾经出现过。良好的收入基础,给常州实现新一轮收入倍增计划增添了信心。26 年间常州城镇居民收入倍增情况见下表(未剔除价格因素):

9、年份 收入(元) 增幅(倍)所用时间(年)年均增幅(%)1984-1988 7011417 1.02 4 19.21988-1993 14173195 1.25 5 17.61993-1996 31956743 1.11 3 28.31996-2005 674314589 1.16 9 9.02005-2011 1458929178(倍增要求数)1.0 6 12.2三、当前常州城镇居民收入的现状分析近年来,常州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能力显著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在发展中,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降等问题,都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收入整体水平的

10、增长。1、收入水平稳步提升。2010 年,常州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 29008 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69 元,比上年增加 2518 元,同比增长 10.6%,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达 12.5%。从居民家庭收入构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为 18552 元、经营性收入为 2552 元、财产性收入为 1150 元、转移性收入为6754 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分别达到了13.5%、6.7%、32.4%和 12.4%。2、收入结构不断优化。1985 年至 2010 年,常州市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中,来自单位职工的工薪收入由 724 元增加到为185

11、52 元,年均增幅 13.9%,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由80.8%下降到 64.0%;经营性收入则由 1985 年的人均 7 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2552 元,年均增幅 26.9%,收入比重也由1985 年的 0.7%上升到 2010 年的 8.8%;居民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快速上升,由 7 元上升到 1150 元,年均增幅 23.3%,比重由 0.7%上升到 4.0%;转移性收入由 159 元增加到 6754 元,年均增长 16.2%,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由 1985 年的 17.7%上升到 2010 年的 23.3%。主要年份收入结构比较见下表:主要年份收入构成比较表(单位:元、%)198

12、5 1990 2000 2010项目 绝对额% 绝对 额 % 绝对额 % 绝对额 %家庭总收入 897 100 1782 100 8578 100 29008 100工薪收入 724 80.8 1297 72.8 5679 66.2 18552 64.0经营性收入 7 0.7 9 0.5 272 3.2 2552 8.8财产性收入 7 0.7 7 0.4 102 1.2 1150 4.0转移性收入 159 17.7 469 26.3 2525 29.4 6754 23.33、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常州市区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85 的 0.15 上升到 2010 年的 0.32,收入差距在国民经济

13、行业间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统计资料显示:市区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的话,2010 年常州市区金融业从业人员年薪平均 9.11 万元,而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年薪平均只有 2.71 万元,前者为后者的 3.4 倍。抽样调查显示:2003 年常州城市居民达到或超过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家庭占居民家庭总户数的 42.7%,到 2010 年这一比例为34.3%。很明显,真正拉动居民收入总量较快上升的还只是少数较高收入家庭,占家庭总数近 7 成的中低收入家庭是制约常州市居民收入总量较快上升的关键。4、收入占 GDP 比重逐年下降。当前国内劳动者报酬占 GDP比例明显偏低,企业利润、政府税

14、收的增幅均明显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2000 年常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8.5%,而到 2010 年即使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一比例也下降到 39%。比重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居民初次分配收入比重下降,占家庭收入六成以上的工资收入的低水平增长,直接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居民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大幅增长,2010 年常州市区居民上缴个人所得税 29.5亿元(人均 896 元),其中地方政府进账 11.79 亿元,比2003 年增加了 9.5 亿元,年均递增幅度达 26.7%。5、收入与周边城市差距逐渐拉大。多年来,常州市城市居

15、民的收入水平一直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2010 年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6269 元,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 3325 元、7160 元,但与周边城市相比,居民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从全省看,在省内 13 个辖市中,2005年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越常州,常州市与列前三位的苏州、南京、无锡的收入差距分别由 2005 年的 1689 元、408 元和 1416 元调整为 2010 年的 2950 元、2043 元和 902 元。四、当前常州城镇居民增收的有利因素(一)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是居民收入增长的坚实基础2010 年常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44.9 亿元,按常

16、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 67000 元,依据现行汇率折算进入了人均 GDP 从 1 万美元向 2 万美元迈进的重要阶段。在今年 5 月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1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中,常州列全国第 29 位,而在经济制度竞争力排位中常州列全国第三,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纵深空间为居民收入倍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升级转型优化微观经济结构是居民增收的动力源所在近年来,常州市上下努力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0 年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等五大产业完成产值 4731.2 亿元,相当于 2007 年的 2.1 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 64%,实现利税总额由 2007年的 183.3 亿元提高到 2010 年的 420.8 亿元,年均增长31.9%。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拓宽领域以及提升品质的战略带动下,常州市服务业实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