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671425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功效术语简释按本书之药物分类,将有关功效术语作简要解释。有些功效涉及几类药物,置于此功效较为多见的类别中。术语均以粗黑体标出以醒目。排列次序:以本类主要功效在前,相关功效次之,其他功效在后。1解表类解表 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多具辛味,又称辛散。代表药为麻黄、薄荷。发散风寒 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又称解表散寒。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发散风热 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又称解表清热。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祛风解表 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药如荆芥、防风。发散风

2、湿 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或称祛风胜湿。药如羌活、藁本。解肌 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药如桂枝、葛根。透疹 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药如荆芥、薄菏。清头目 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药如蔓荆子、薄荷。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通窍 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药如辛夷、白芷。通阳 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又称通阳化饮。药如桂枝、薤白。升阳 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

3、。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和解 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药如柴胡、黄芩。解鱼蟹毒 解除鱼、蟹的“毒性” ,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药如紫苏、生姜。2清热类清热 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药如石膏、黄芩。泻火 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药如石膏、山栀。又称清热泻火、清火。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清心火 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

4、热神昏等证。药如黄连、山栀。清肝火 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又称凉肝、泻肝。药如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清肺火 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药如黄芩、桑白皮。清胃火 清泄胃经火热,用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热入气分之壮热烦渴,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牙宣、口臭,或胃热呕哕、吐血。药如石膏、黄连。后者又称清胃止呕,药如黄连、竹茹。清肾火 清泄肾经火邪,用

5、于下焦水虚火盛,相火偏亢之潮热盗汗,遗精早泄,下肢痿弱或阳痿。又称泻相火、制相火、泻火坚阴、苦味坚阴。药如知母、黄柏。清三焦火 清泄三焦火邪,用于三焦火盛,一身大热烦躁。药如山栀。生津 滋生津液,用于津液不足之口渴、消渴。包括两类功效:清热生津 清泄热邪,滋生津液,用于热盛津伤之证,又称清热保津,药如石膏、知母;养阴生津 甘寒养阴以滋生津液,用于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余热未清之证,如沙参、麦冬。清热燥湿 既能清泄热邪,又能苦燥湿邪,用于湿热互结的泻痢、黄疸、淋浊及湿温病。味苦性寒,又称苦寒燥湿。药如黄连、黄柏。清热解毒 既能清热,又能解毒,用于热毒病证,包括温热病及痈肿疮毒等。药如金银花、连翅。

6、清热凉血 清除血分热邪,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或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简称凉血。药如水牛角、生地。凉血止血专指通过清泄血分热邪达到止血功效,用于血热妄行之证,药如生地、大蓟(参见理血类) 。凉血化斑,指凉血兼解血分热毒,用于温毒斑疹,或称凉血消斑,药如大青叶、青黛、紫草。清虚热 清解体虚之发热,用于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又称退虚热、除骨蒸;或用于热病后期,热伤阴津,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又称清疳热。药如青蒿、鳖甲、银柴胡、胡黄连。清暑热 清解暑热之邪,用于暑温病、暑湿病之身热烦渴。或称清热解暑、清热祛暑。药如滑石、荷叶。3. 泻下类泻下 通利大便,解除便秘。药如大黄、火麻仁、甘遂。攻下

7、 泻下通便力强,大多兼能清热泻火,用于肠道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不通。又称泻下实热、清热攻下。药如大黄、芒硝。其中盐类泻药芒硝,味咸能软坚,用于燥屎坚结之证,称泻下软坚、软坚攻下。个别攻下药性热,用于寒实积滞便秘,即巴豆,称泻下冷积、温下。以热性的温里祛寒药配伍寒性攻下药,亦可达到温下效果。润下 润滑肠道,使粪便易于排出,用于年老、病后、产后、体虚津枯之肠燥便秘。又称润燥滑肠、润肠通便。药如火麻仁、蜂蜜。养血兼能润下,称养血润肠,用于血虚肠燥便秘,如当归、何首乌。养阴兼能润下,称养阴润肠,用于阴虚肠燥便秘,如生地、天冬。温肾兼能润下,称助阳通便,用于阳虚便秘,如肉苁蓉、琐阳、硫黄。峻下逐水 泻下作

8、用峻猛,引起强烈腹泻,使体内水份大量排出,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之实证。又称攻逐水饮,简称逐水,或称下水气。药如甘遂、芫花。4. 除湿类除湿 祛除湿邪,用于湿邪引起的病证。又称祛湿。根据所治湿邪病证的不同,可分为燥湿、化湿、祛风湿、利湿等功效。燥湿 以苦味药燥除湿邪,用于湿邪偏性的病证。又称苦燥。根据药性寒热,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之别。苦寒燥湿药,有清热燥湿功效,用于湿热病证,药如黄柏、黄连。苦温燥湿药,有散寒燥湿功效,用于寒湿病证,药如苍术、厚朴。湿浊困阻,每多脾运不健,脾虚与湿性互为因果。有些燥湿药兼能健脾,用于脾虚湿胜的病证,药如苍术、白术。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兼能健运脾胃,称为燥湿健

9、脾,用于湿胜为主,脾虚较轻的病证;白术以健补脾气为主,兼能苦温燥湿,称为健脾燥湿,用于脾虚为主,湿浊较轻的病证。化湿 化除湿浊,用于湿困中焦的病证,此类药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化湿。湿困脾胃,运化无力,食少、腹胀、便溏、苔腻。芳香化湿以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能力,又称醒脾化湿、运脾化湿、化湿悦脾。药如藿香、苍术、砂仁。暑多挟湿,暑湿易伤脾胃,芳香化湿药常用于暑湿之证,称为解暑化湿、芳香解暑,药如藿香、佩兰。祛风湿 祛除风湿之邪,用于风湿浸袭经络、肌肉、筋骨、关节而致的风湿痹证。又称祛湿通痹或称宣痹、蠲痹、利痹。多数祛风湿药性温,祛除风湿兼能散寒,用于风寒湿痹证,称为祛风湿散寒,或祛风寒湿,药如独活

10、、威灵仙。其中部分药性热,散寒力强,用于寒胜痛痹或其他寒性痛证,称散寒通痹,药如川乌、草乌。有些祛风湿药性属寒凉,祛除风湿兼能清热,用于湿热痹证,称为祛风湿清热,或清热通痹,药如秦艽、防己。有些祛风湿药兼能通经活络,称为祛风通络,简称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或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药如威灵仙、络石藤、秦艽。有些动物药祛风通络作用较强,称为搜风通络,用于风邪留滞经络筋骨之顽痹、麻木、拘挛等证,如蕲蛇、乌梢蛇、全蝎、蜈蚣。利湿 或称利水渗湿、利尿、利小便,指通利水道,渗除水湿,用于水湿停留而致小便不利、水肿、腹水、痰饮及淋证、黄疸等。其中药味甘淡者称淡渗利湿,能通利小便,使水湿下泄,用于水

11、湿内停之水肿、腹水、小便不利及痰饮,药如茯苓、薏苡仁。药性寒凉者称清热利湿,利湿兼能清热,用于湿热内盛的黄疸、湿温,或湿热下注之小便赤涩、淋浊癃闭等证,药如车前子、木通。利湿功效随所治病证不同,常用专门术语表达。如: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水,如茯苓、猪苓;其中性寒可用于湿热水肿者,称清热利水,如薏苡仁、泽泻;渗湿止泻或称利水止泻,用于湿性泄泻,如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痰饮、泄泻,如茯苓、薏苡仁;利尿通淋或称清热通淋,简称通淋,主要用于湿热淋证,如车前子、木通;利湿浊或称分清别浊,主要用于白浊、白带,如萆薢、泽泻;利湿退黄或称利胆退黄,指通利胆道,增加胆汁分泌,用于湿热黄疸,如

12、茵陈蒿、虎杖。排石,指排除体内结石,包括利胆排石、通淋排石,用于肝胆结石、尿路结石,如金钱草、海金沙。5. 温里类温里 温运脏腑阳气,驱除在里之寒邪,用于里寒证或阳虚寒证。又称温里散寒。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温阳 温补阳气,用于阳气虚寒证。又称助阳。药如附子、鹿茸。温中 温运脾胃阳气,驱除中焦寒邪,用于中焦虚寒证。又称温中散寒、温中祛寒、温脾阳。药如干姜、高良姜。中焦虚寒证多有腹痛或呕吐、泄泻,通过温运中焦驱散寒邪达到止痛、止呕、止泻效果,用于中寒腹痛、胃寒呕吐、脾寒泄泻,称为温中止痛或温中止呕、温中止泻。温肝 温暖肝经,驱散肝经寒邪,用于肝寒腹痛、痛经、疝痛。又称温肝散寒、温肝止痛、

13、暖肝。药如小茴香、肉桂、吴茱萸。若兼能疏肝理气,可用于肝寒犯胃之脘痛呕逆,称温肝和胃,药如吴茱萸、荔枝核。温肺 温散肺经寒邪,用于风寒犯肺或寒饮伏肺之咳喘。又称温肺散寒、温肺止咳、温肺化饮。药如干姜、细辛。温经 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用于冲任虚寒,经脉血滞之痛经、月经不调。又称温经散寒、温经通脉。药如桂枝、艾叶。通过温经散寒达到止痛效果,用于寒性痛经,称温经止痛。通过温经散寒治疗虚寒经闭、宫冷不孕,称暖宫。通过温经散寒达到止血效果,用于虚寒出血,称温经止血(参见理血类)。温心阳 温补心阳,用于心阳不足,血脉运行不利之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药如附子、肉桂。温肾阳 又称补肾阳(参见补益类)。回阳 挽回

14、阳气,救治逆证,用于亡阳厥逆之证。又称回阳救逆。药如附子、干姜。引火归原 温补肾阳,引导上浮的虚火下归于肾,用于肾阳虚弱,虚火浮越的火不归原证。药如肉桂、附子。助阳化气 通过温肾补阳,促使膀胱气化功能恢复,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又称通阳化气。药如桂枝、肉桂。6. 理气类理气 调理气机,用于气机运行失常的病证。亦称调气。包括行气、破气、降气,分别用于气滞、气结、气逆的病证,各详专条。行气 疏畅气机,用于气机郁滞的病证。亦称利气。行气药多用于气滞疼痛,又称行气止痛。行气宽中 调畅中气,用于脾胃气滞之证。又称行脾气、行中气、宽中。药如橘皮、木香。行气宽胸 调畅胸中心肺之气,用于

15、胸膈胀闷、胸痛或伴咳喘。又称利气宽胸、宽胸开膈。药如枳实、香橼。行气疏肝 疏泄肝气,用于肝气郁结之胁肋、乳房胀痛,或少腹痛、疝痛、痛经等。亦称疏肝解郁、疏肝、行肝气、散郁结。药如青皮、香附。行气散结 疏通气机以消除寒痰、湿浊与气滞互结之胸胁胀满、咳嗽气喘,或胸痹,或痰滞肢体之麻木疼痛、阴疽流注等证。药如薤白、白芥子。行气安胎 行气滞而安胎元,用于胎气郁滞之胎动不安。药如砂仁、苏梗。破气 行气作用较强,用于气滞较重的气结证,或食积气滞之证。又称破气散结、破气消积。药如青皮、枳实。降气 平降上逆之气,用于气逆证。又称下气、顺气、降逆。主要用于肺胃气逆证,药如旋覆花、沉香、厚朴。降胃气专用于胃气上逆

16、之呕吐、呃逆、嗳气,又称降逆止呕、下气止呃、降气止噫,药如代赭石、丁香、柿蒂。降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嗽气喘,药如苏子、白前。和中 调和中焦气机,主要指调和胃气,用于胃失和降之胃脘胀满、嗳气吐酸、纳食不香等证。又称和胃、调中。药如橘皮、砂仁。和中兼能消食,称为调中化食、消食和中,用于食积停滞,胃失和降之证,药如麦芽、谷芽。7. 理血类理血 调理血分,治疗血分疾病。包括止血、活血、凉血、补血等功效。止血 制止出血,用于各种出血证。出血原因多样,止血功效有收敛止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的不同。收敛止血 收敛固涩以制止出血,用于各种内外出血无瘀滞者,尤适用于气虚不能固摄之出血证。药如白及、仙鹤草。凉血止血 清泄血分邪热以制止出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药如大蓟、小蓟、地榆、生地(参见清热类)。化瘀止血 既能止血,又能化瘀,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或出血而兼有瘀滞者。又称散瘀止血。药如三七、蒲黄。温经止血 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