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669364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论文-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理论论文-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理论论文-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理论论文-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理论论文-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论文-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论文-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理论论文-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探究摘 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是目前和未来一定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改革重心所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教育队伍建设,造就一流师资。 关键词教师教育;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质量 Abstract: Its important work for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ereducation must be gui

2、ded by scientific developing view, deepen all-roundly the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 advance the reform of training model,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epen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ptimize the teacher team and cultivate first-c

3、lass teachers. Key words:teacher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ing view; deepen the reform;quality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政府、学术界与高校等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以开放的教师培养体制为主的改革理念已经在政府和学界达成了初步的共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理念也在高等教育长期的改革实践中,至少在制度层面得到了落实所有这些成绩,是每个了解中国教师教育历史和改革发展现状的人有目共睹的。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我国教师教育仍面临不少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教师

4、教育活动实际开展的院系层面。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至少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如何深化改革的观念上远未达成统一,实际的改革力度也不够大,不少高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尚处在观望或酝酿阶段。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分离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不少院校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难以满足教师新素质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会影响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阻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前期改革的成就。有鉴于此,本文把院系层面的教师教育改革作为目前和未来一定时期教师教育改革重心应该是合理的。继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深化改革?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中小学改革对教师素质发展的新需

5、要为观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合格的新基础教育师资、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着力点,对新时期院系层面教师教育的理念、模式、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做一较为综合、全面的考察。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对教师教育来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不断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阶段教育与终身教育等的协调发展。教师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和把握: 1.坚持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等的协调发展 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主

6、要服务对象,基础教育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应以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为导向,不断改革教师教育,转变思想,改革发展思路,实现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改革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社会民主的促进者、反思性实践者和终身学习者等作为教师教育新的角色培养目标。重点引导教师学习者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与创造性人才、和谐社会理想人格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观和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应关注、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并通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导引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 其次,应坚持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相统一、阶段教育与终身教育

7、相协调的发展思路。就教师教育整体发展而言,应真正确立教师终身发展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在制度、机制、内容等方面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并将新教师的培养放在教师终身学习和一体化制度等框架下来全面规划和适当定位。就教师个体而言,应将教师学习者大学教育前阶段、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设计一体化的教育。 2.以质量为中心,促进教师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 教师教育发展关系到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等多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指标,既要有数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效益的跃升,更要有质量的提高。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实现教师教育内部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又必须以质量为中心,把教育质量摆在

8、首位。没有教育质量的规模越大,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也就越大;没有教育质量的结构,肯定不是合理的结构;失去了教育质量,就谈不上教育的良好效益。由于体制、结构等与质量的相关性,提高质量就必须坚持体制与结构创新,必须结合时代对教师教育的要求,对过时的教师教育体制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3.以人为本,实现教育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师教育中做到以人为本,应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应坚持以学习者为本,以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是要宏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唤醒人的主体意识,重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素质

9、1。教育过程中,应确立教师学习者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满足他们基本的需求,激发和引导高层次需要,把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机统一起来,要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享有学习发展的更大“参与权”和“选择权”,努力把他们造就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主体意识的人。根据专业化发展理论,这种人格正是教师专业化所塑求的。二要注重教师学习者的可持续性发展素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素质主要体现为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为主要内涵的拓展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研究者、反思实践者等的基本素质要求。三要以教师学习者个体已有经验和思维特征为教育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促进学习者主动地学

10、习与发展。将注重外朔与控制的传统“培养观”,转变为注重内在引导与激励的自主发展观。其次,以教师为本,信任和依靠教师,改善教师教育者的质量 教师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教育中坚持以教师为本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把教师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改善作为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师教育各项工作的核心任务来抓。二是应相信和依靠教师,发挥教师教育者在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根据现代“柔性管理”的思想,要激发高层次知识分子工作的积极性,关键的是应当关心、爱护他们,注意满足和引导他们不同层次的合理需要,尤其是高层次的需要。 三、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1.推进教育

11、学院模式改革,提高职前培养质量 要有效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必须进行微观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教育学院模式是与我国“开放式非定向型”教师教育宏观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一种教师教育模式。它是在综合大学中设置教育学院,专门负责教师的培养,其它专业学院将不再承担教师的培养工作。教育学院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培养机构,其培养对象是在其它专业学院完成相关学业要求的学生。如接受那些完成物理工程或现代文学等专业课程要求而希望做教师的学生。目前,这一模式在美国等许多西方国家的教师职前教育中被普遍采用。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教师培养体制由“封闭式定向型”向“开放式非定向型”转变,教育学院模式也为我国一些

12、高校所借鉴。 从实现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视角来看,与我国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具有许多的优点:由于该模式一般采用其它专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教育的分阶段培养方式,前者具有“培养目标灵活多样,课程设置广泛机动,设施和设备等条件较为优越;培养的学生学术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宽,工作适应性较强;学生来源和职业出路较宽”2等等特点,因而能够保证学生在进入教师专业培养阶段有着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与学科专业基础。而后者由教育学院负责,对教师学习者进行长时间的系统、连续、高质量的培养、培训,因而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2.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实现培养培训一体化 教师发展学校是大学与中小

13、学合作,以中小学为基地进行教师培养培训的制度模式。它在美国被称为“专业发展学校”,在英国称为“伙伴学校”。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改革的流行趋势3。该模式是针对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长期分离,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脱节等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促进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有机整合,同时实现教师培养培训的一体化。由于该模式将教师职前培养的大部分工作放在了中小学进行,大学教师教育者、师范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及其需要,从而提高了学习与指导的针对性;另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最重要的知识是“实践性知识”4。根据我国留美学者范良火博士等的研究

14、,影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产生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来源是教师的自身实践经验和反思”,以及“和同事的日常交流”5。教师发展学校模式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大量的教学实习、观摩、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因而将有益于他们实践性知识的增长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这一模式可以将教师的培养培训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统筹安排,所以可以在培养层面较好地实现二者的统一。由此,我们认为这一模式也适应于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改革。 3.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在职发展 如果说,教师发展学校主要的目标重点在于提高师范生的教育质量,校本培训则主要是针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的。所谓校本培训是指教师在不脱离教学岗位的情况下,与大学教师教

15、育者一起结成伙伴关系,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与传统以大学为本的集中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克服了集中培训,受训面小、效率低等的弊端,也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降低了教育成本。因此,它被认为是一种与离职集中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另外,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实现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确立适当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全面观照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就必须更新课程与教学理念,致力于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1.更新课程理念,形成动态生长的课程观

16、首先,应把课程看作是师生在共同的活动和交互作用下生成的。依据建构主义等的理论主张,这种动态课程的生成是教师与学习者根据一定的发展任务,围绕一定的知识或问题情境,以学习者原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的认识和反思为起点,通过师生、生生对话、研讨等形式,不断批判反省、修正、内化、外化的螺旋循环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定的国家标准是课程生成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依据,但决非课程内容的全部。同时,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消费者,而是课程共同的生成者、创造者。 其次,要以问题为中心构建开放的课程内容体系。美国学者、著名教师教育专家舒尔曼(L.Shulman,1987)曾指出,案例知识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情境高度统一的知识,围绕案例进行的教学能够提高教师学习者的知识迁移能力6。据此,为提高教师教育的有效性,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围绕“真实”的情境性问题为中心。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对情境问题的辨别、认识、解释并提出解决策略等为主要途径来获得知识。由于这种知识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经过个体思维深度加工的,因而是容易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