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667710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 国 古 建 筑 的 起 源我国传统建筑的起源是从民居建筑开始的,一为“筑木为巢”的巢居,一为“陶复陶穴”的穴居。巢居是先民们为了避免地面潮湿、虫蛇侵 袭,在枝干分支的叉面上 铺设 枝干茎叶,搭架简陋的遮盖棚,以此作为居住所。干 栏式建筑便是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在我国黄河流域黄土层地区,由于土质细密坚硬、地下水位低,先民们开始在山崖或山坡上挖掘横向的洞穴作为居室。由于 这种居室不利于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他们开始在平地上挖掘竖向的地穴。随着立柱的加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渐升上地面,完成由穴向屋的转变。2、 木 结 构 的 类 型 、基 本 构 件我 国 传 统 建 筑 的 结 构 类 型 ,

2、大 致 分 为 四 个 类 型 :(1)抬 梁 式 结 构 :在 屋 基 上 立 柱 ,柱 上 放 梁 ,梁 上 再 放 短 柱 ,短 柱 上 再 置 短 梁 ,由 此 层 层 叠 落到 屋 脊 ,并 在 各 梁 头 上 再 架 檩 条 以 承 屋 椽 ,由 此 形 成 整 个 框 架 。这 种 形 式 构 件复 杂 ,但 是 结 实 牢 固 、经 久 耐 用 。由 于 室 内 少 柱 或 无 柱 ,内 部 空 间 宽 敞 ,门 窗 安排 方 便 ,可 以 做 出 美 观 造 型 。(2)穿 斗 式 结 构 :由 于 柱 距 较 密 ,柱 与 柱 之 间 用 木 穿 连 接 。穿 斗 式 架

3、构 不 使 用 木 梁 ,直 接 用木 柱 承 檩 ,檩 上 架 椽 。优 点 是 用 较 少 的 料 建 较 大 的 屋 ,柱 与 穿 形 成 的 网 状 结 构,结 构 牢 固 ,抗 风 性 好 。缺 点 是 屋 内 柱 子 多 ,不 能 形 成 较 开 阔 的 内 部 空 间 。(3)井 干 式 结 构 :用 天 然 原 木 嵌 接 成 框 状 ,层 层 垒 跌 ,形 成 房 屋 的 壁 体 ,屋 顶 也 用 原 木 制 成 。(4)干 栏 式 结 构 :先 用 柱 子 在 底 屋 做 一 高 台 ,上 面 放 梁 铺 板 ,形 成 平 台 。然 后 在 平 台 上 架 屋 ,上 层 住

4、 人 ,下 层 杂 用 。基 本 构 件 :梁 、柱 、榫 卯 、斗 栱 等 。3、 中 国 传 统 院 落 式 民 居 建 筑 类 型 及 其 分 布1、 南 北 四 合 院2、 窑 洞 式3、 三 坊 一 照 壁 与 一 颗 印 式4、 土 楼 式5、 碉 房6、 天井式4、 阴 阳 五 行 思 想 (方 位 、颜 色 、象 征 物 )阴 阳 最 初 的 概 念 是 指 日 之 向 背 ,后 来 人 们 将 阴 阳 解 释 为 一 对 对 立 统 一 的 哲 学 范 畴 ,认 为 一 切 事 物 皆 有 阴 阳 两 个 相互 对 立 、依 存 的 因 素 组 成 。五 行 是 指 金 、木

5、 、水 、火 、土 五 种 元 素 ,这 五 种 元 素 相 生 相 克 。5、 佛 教 建 筑 的 类 型 、选 址 佛教建筑分三类:佛塔、石窟、佛寺。选址强调风水,以“藏风得水,聚气迎神”为佳。6、 陵 寝 建 筑 的 地 宫 及 神 道 石 刻 等1 地宫帝王陵寝的地下建筑部分又称为玄宫,幽宫。先秦至秦汉时期,以“黄肠题凑”的形式区 别于一般的墓葬。其造型特征为:先掘一个方形的深坑作为墓穴,从墓穴向地面掘斜形墓道通往地面。墓穴深 8-18M,穴中用木材垒成木木 享。因 为穴内 垒筑的木材皆呈向心状,形似“题凑”,加之所用木材都是剥去 树皮的柏木枋,呈淡黄色,形似“ 黄肠”,故将此类木享室

6、称之为“黄肠题凑 ”。其木享室构造是用破割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卯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上有大盖,下有底盘。套箱内分数格,正中置棺木,两旁和上下围绕几个方格,称为“ 厢”,呈东厢、西厢、 头厢、脚厢等。象征庭院式布局。东汉以后, 由于木木享易被腐 蚀和焚 毁,人 们开始以砖石代替木材建筑地下墓室。墓室中有前后室或东西偏房等,象征墓主生前所居。明清时期,帝王陵寝的地 宫建筑更加豪 华与宏大。多按 “前朝后寝”布局,顶部铺琉璃瓦,地面 铺“金砖”,以砖石砌成前殿、中殿、后殿,殿与殿之间 皆有门分隔。地宫内有大量的壁画与陪葬品,犹如一座地下宫殿。2 神道石刻为了衬托陵寝的 威严, 创造了一种肃穆,庄严的

7、氛围,同 时也是为 了显示陵寝的等级和镇恶辟邪,趋吉避凶,从西汉至明清,皆在陵寝的前部开神道,并在神道两旁立石刻雕像,称神道石刻。主要类型: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装饰性石刻:石象生;叙事性石刻:墓碑。阙:汉代 最盛, 汉 代陵墓建筑 中重要的 场景设计,墓前神道的 标志 墓阙。造型仿木制阙楼雕凿而成 ,在墓座、斗栱、屋檐等细部雕出构造的细节。阙身上一般刻墓主的生平及造阙的时间,人物、造价等,同时饰以各种吉祥图案。墓前保存最完好的,最具代表性的是 位于四川雅安的高 颐阙 (建于汉建安十四年。东西二阙相距 13.6 米,东阙身题“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光”西阙为母子阙

8、 。阙身背面题“汉故益州太守阳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贯光”母阙与子阙一大一小,一高一矮,构成富于变化的形体。 )华表:墓前神道的重要标志。墓前 华 表分柱基、柱身、 华盖三部分。明清以前一般柱身上半部有刻文方石,柱身多为圆形,上刻瓜棱直纹。明清以云板石代替方石,柱身刻蟠龙,祥云 纹饰,呈 现出圆润、华丽的特色。元 素 方 位 颜 色 象 征 物木 东 青 青 龙金 西 白 白 虎火 南 朱 朱 雀水 北 黑 玄 武土 中 黄 陵前牌坊:盛行于明清时期,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关外三陵都有。石象生:竖立在神道两旁的石人和石马。以石雕表现人世间的人与动物。 陈列石人主要作为侍宠和警卫,又称“

9、翁仲”。 陈列石兽主要为了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石 兽主要有 狮、獬豸、 骆驼、象、麒麟、辟邪、马等,都是吉祥之兽,能 镇凶除恶、明辨是非。墓葬:指陈列于神道尽头、陵墓前的石碑、主要用于记叙墓主生前的生平业绩。其造型分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碑座多为石龟,因龟为龙之子,又善负重,故以龟驮碑。碑身多刻碑文记叙墓主的业绩,碑首造型不一,多为蟠龙浮雕。7、 传 统 宫 殿 屋 顶 等 级 与 垂 脊 兽 。 庑 殿 顶 :俗 称 “四 面 坡 ”顶 。其 造 型 特 点 是 前 后 左 右 四 面 都 有 斜 坡 ,并 有 一 条 正 脊 和 四 条 垂 脊 。这 种 屋 顶 一 般 用 于 宫 殿

10、、 庙 宇 等 特 别 重 要 的 建 筑 ,属 于 最 高 级 别 。歇 山 顶 :前 后 两 个 坡 面 ,由 正 脊 、四 条 垂 脊 、四 条 戗 脊 做 成 ,又 称 “九 脊 殿 “。勇 于 宫 殿 、庙 宇 中 稍 次 要 的 一 些 建 筑 , 为第 二 低 级 的 屋 顶 。悬 山 顶 :前 后 两 坡 ,左 右 屋 檐 伸 出 山 墙 之 外 ,悬 架 在 山 墙 上 ,有 一 条 正 脊 ,四 条 垂 脊 组 成 。一 般 的 官 吏 府 宅 皆 用 此 顶 , 较 为 广 泛 的 用 于 民 居 建 筑 ,是 第 三 等 级 的 屋 顶 。硬 山 顶 :前 后 两 面

11、坡 ,左 右 屋 檐 与 两 端 的 山 墙 墙 头 齐 平 ,山 面 裸 露 而 无 变 化 ,朴 素 而 刚 硬 ,属 于 级 别 较 低 的 屋 顶 。攒 尖 顶 :无 正 脊 ,数 条 垂 脊 交 合 于 顶 部 ,上 面 覆 以 宝 顶 。常 用 于 楼 、亭 、阁 等 点 缀 性 建 筑 。卷 棚 顶 :屋 顶 前 后 相 接 处 不 用 屋 脊 而 做 成 弧 线 形 曲 面 ,屋 顶 构 架 多 以 两 根 脊 瓜 柱 承 托 两 幅 脊 檩 ,脊 檩 上 使 用 向 上 突 起 的 弯 椽 ,形 似 卷 棚 。盝 顶 :四 边 有 檐 ,丁 部 做 成 平 顶 ,金 元 时

12、期 的 建 筑 常 用 。兽 吻 :屋 顶 正 脊 两 端 的 装 饰 物 ,汉 代 时 称 鸱 尾 。鸱 ,是 传 说 中 的 一 种 神 鱼 ,能 够 喷 水 降 雨 ,驱 火 辟 邪 。垂 脊 兽 :第 一 个 为 仙 人 骑 鸡 ,后 面 跟 有 小 兽 。这 些 琉 璃 釉 面 小 兽 的 排 列 顺 序 为 :龙 、凤 、狮 子 、天 马 、海 马 、狻 猊 、押 鱼、獬 豸 、斗 牛 、行 什 。其 中 天 马 与 海 马 、狻 猊 与 押 鱼 之 位 可 置 换 。如 若 数 目 达 不 到 9 个 时 ,则 依 先 后 顺 序 。故 宫太 和 殿 为 等 级 最 高 的 古

13、建 筑 ,角 脊 之 上 排 列 着 10 个 小 兽 ,其 顺 序 为 :“一 龙 二 凤 三 狮 子 ,海 马 天 马 六 押 鱼 ,狻猊 獬 豸 九 斗 牛 ,最 后 行 什 像 个 猴 ”,象 征 着 皇 权 的 至 高 无 上 。8、 佛 塔 的 基 本 类 型 和 造 型 、佛 教 四 大 名 山 、四 大 石 窟按照塔身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中国佛塔分 为七种类型。(1)楼阁式塔:窣堵坡和中国传统高层楼阁建筑的结合。造型特点是塔身自下而上逐渐缩小,似 阁楼分成若干层,每层皆开出门窗屋檐,内部中空,在中柱与边壁之间设立楼梯,可以登高凭眺。(2)密檐式塔:塔的底层最高,以上各层骤然减低,

14、塔檐 紧密相接。内部多为实心建筑,不能登临。(3)亭阁式塔:窣堵坡与中国传统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产物。特点是塔身为单层的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亭子,下建台基,顶部冠以塔刹。(4)喇嘛塔:主要流行语元代。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 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整个塔身皆呈白色,文静素雅,故称“ 白塔”。(5)金刚宝座塔: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塔身雕刻有狮子、象、马、孔雀、迦楼罗等 5 种动物,象征金刚界五佛的宝座,位于中间的一塔比 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塔基有所提高,基座上的小塔相对缩小,同时又增加了中国传统的琉璃亭。(6)花塔:花

15、塔有单层的,也有多 层 的。它的主要特征 为:塔身下半部分 为亭式或楼阁式,塔檐上雕满了小佛像和狮象,形似盛开的花束。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7)过街塔:过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使车马行人通过。凡是从塔下 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佛 教 四 大 名 山 :山 西 五 台 山 、安 徽 九 华 山 、浙 江 普 陀 山 、四 川 峨 眉 山 ,有 “金 五 台 、银 九 华 、铜 普 陀 、铁 峨 眉 ”之 称 。四 大 石 窟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敦 煌 莫 高 窟 、大 同 云 冈 石 窟 、洛 阳 龙 门 石 窟 、(天 水 麦

16、 积 山 石 窟 )。9、中 国 现 存 最 古 老 的 木 塔 :山 西 应 县 木 塔中 国 现 存 最 早 的 佛 殿 :山 西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和 南 禅 寺 大 殿10、北 京 最 大 的 喇 嘛 庙 :雍 和 宫承 德 “外 八 庙 ”:溥 仁 寺 ,普 宁 寺 ,普 佑 寺 ,安 远 寺 ,普 乐 寺 ,普 陀 宗 乘 寺 ,殊 像 寺 ,须 弥 福 寿 寺武 当 山 道 教 建 筑 群 :紫 霄 宫 ,太 和 宫大 足 石 刻 :是唐末、宋初 时期的宗教 摩崖石刻,以佛教 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11、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基本形式及其示意 图(见题 2)12、紫禁城平面布局、四合院、文庙紫禁城平面布局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布局礼制,整个 组群建筑向平面铺开,呈矩形,以中轴线为中心, 讲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 。前朝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