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资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663575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86 大小:33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资料(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教学辅导资料 第一部分:诗经绪论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风骚”、“ 风骚”传统(或称“ 诗骚传统”)的含义,以及“风骚”传统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所谓的“风” 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

2、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所谓的“骚” 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

3、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 第一章 诗经的编集、流传第一节 诗经的编集一、诗经作品的搜集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 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大雅、小雅、国风中的

4、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使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

5、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颂美诗之外,诗经中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二、诗经的编定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三种渠道汇集起来的作品数量一定很多,然而今传的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的编选整理者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是司马迁最早提出的,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认为是孔子对搜集来的三千多首诗进行了删选,编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但是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

6、是他未曾删诗。最有力的论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奏周乐,名称与顺序和今传的本子基本相同,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岁。但是孔子曾经对诗经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过整理修订,并且用于教育。诗经最后的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三、诗经编集的目的诗经采编的目的是多重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明确等级,宣扬王威;作为贵族子弟的政治伦理教科书等。当然诗经的采编也含有娱乐目的的考虑。第二节 诗经的流传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四家,其中为齐人辕固所传齐诗、鲁人申培所传鲁诗、韩人燕婴所传韩诗都属于今文经学,武帝时立于学官,合称今文三家;毛鲁人

7、毛亨、赵人毛苌所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东汉立于学官。郑玄作毛诗传笺后,三家诗逐渐衰败。今传诗经即是毛诗。第二章 诗经的分类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编集的音乐分类。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六诗、六义皆指风、雅、颂、赋、比、兴六者,其具体含义历代说法不一。四始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始”之意义,一说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一说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四诗说:又称二南独立说,北宋苏辙在他的著作诗集传中首倡此说,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南” 是南风的乐歌之名、诗之一体,故而周南、召南应该从国

8、风中独立出来,另立一类。相应的,诗三百也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是依照风、雅、颂的体例来编排的。今人多认为是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因为在诗经的时代,诗和音乐是融合为一的,所以按照诗歌的音乐来划分风、雅、颂应该是合理的。前人对于风、雅、颂音乐的不同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就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应是因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大小雅因时代不同,音乐亦有所不同,故分。小雅更接近国

9、风,较大雅产生为晚。颂,宗庙之乐歌,宗庙之音。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另外,希望大家了解一下汉代儒家学者对风雅颂的解释:毛诗序解释“风”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将“风” 作为教化、讽谏的工具,这与风诗的本义是相去甚远的。解释“雅” 曰:“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将雅诗的内容笼统说成陈述政治利弊得失,以政之小大区分小雅、大雅,都与雅诗内容不尽吻合。解释“颂” 曰:“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认为颂诗歌颂赞美统治者的盛德功绩,并将之报告给神明,这基本上符合颂诗的内容。第三章 周民族史诗一、 周民族的五大史诗

10、:诗经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即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其中生民讲述周民族的第一个男性始祖后稷神异的诞生,以及后稷发明农业、定居邰地(陕西武功)的历史。公刘周人祖先公刘带领周人自邰迁居冰地(陕西郇邑附近)以及在此开垦荒地、建设家园的历史。绵古公 父的迁徙,由于戎狄的侵扰,周人由豳迁至岐山之南名“周” 的平原沃野。从此这个民族才自称为周人。皇矣歌颂周文王讨伐崇、密两个小国的战绩。大明赞颂武王在牧野大胜,一举灭商的事迹。二、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顾名思义,“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统一,因此它必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多重价值。周民族的史诗也不例外,它同样兼有历史

11、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一、记叙周民族产生、发展的历史;它以周民族的发展历史为中心,以几次大迁徙(迁豳、迁周)和大战争(讨伐崇密、牧野之战)为重点,记叙了周民族发祥、创业直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过程。二、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当时周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从公刘率领人们建造房舍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周人的建筑水平。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民中了解到周

12、人的祭祀礼仪等。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周民族史诗的文学价值:周民族史诗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它代表了公元前 11 世纪我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成就可概括如下:1、比较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如生民中姜嫄神奇的怀孕、后稷被母亲三弃三收的过程中的种种神奇。2、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而史诗则是以叙述为主的。例如公刘一诗记叙了周民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从邰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历史,但是诗歌的每章都以“笃公刘”(忠厚老实的公刘啊)起首,把公刘的形象和民族的历史、族人的爱戴赞美之情结合在一起,使得叙事中有了抒情的成分。又如生民一诗

13、的最后详细描写了周人在丰收之后祭祀祖先的场面,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虔诚感恩。这种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光辉的先王形象,如充满了神异色彩的后稷、勤劳智慧、深受景仰爱戴的公刘等。3、周民族史诗也很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这些史诗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如生民中姜嫄怀孕、后稷出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公刘先写迁移前的准备、次写启程出发,再写公刘察看周原,最后写周人在豳地停留下来开垦土地、建设家园。但是其结构上却很多独特之处,经常用相同的词语领起一章,如生民连续六章以赞叹的语气词“诞”发端,公刘以“ 笃公刘”发端,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比,

14、增强了诗歌外在形式上的层次感;又通过同一种感情的不断反复,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然的整体。4、周民族史诗还很讲究修辞技巧,多用比喻等手法增强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5、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第四章 农事诗在这一章,首先请大家了解农事诗含义,所谓农事诗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其次请大家了解农业祭祀诗的价值。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农业祭祀活动的诗歌。所谓祈谷,就是

15、春夏播种之时,祭祀神明,祈求丰收;所谓报赛,就是在丰收之后,进行祭祀,报答酬谢神灵的恩赐。农业祭祀诗具有重要的价值:(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风俗礼制;(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在当时起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这一章的重点是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所谓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我们首先要掌握豳风七月的创作时间和作者。七月一诗的作者和创作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根据作品本文和有关古籍提供的材料,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七月的胚胎出自于西周时期豳地农奴之手,最后定型则由春秋时期周王朝的乐官完成。其次,我们要掌握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价值、史料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业生活诗首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两个阶级的悬殊差异,如农奴自己“无衣无褐” ,却要“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更加真切地感受农奴的不幸和悲哀。史料价值:多方面地反应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例如七月中描写周人不违农时、大田里写周人用火烧的办法防治虫害,都是对周人宝贵生产经验的形象记载。多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