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2份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65599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自然地理学2份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2份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2份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2份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综合自然地理学2份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自然地理学2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自然地理学2份(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综合自然地理学一、概念1、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具有地理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2、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某一要素会影响其他要素,某一部分会影响其他部分。3、方向性:自然地理环境沿着一定方向而发展,它的发展依赖于整个地球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演化进程中某一阶段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地球物质分异成地圈有关。各个地圈的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一样,是不可逆的,总是沿着“时间之矢”前进。4、节律性

2、: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况为三种类型: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和阶段性节律。5、稳定性: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向前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一段相当长的阶段内维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在这个阶段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有着平稳的联系,物 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动态平衡,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外界变动或人为干预所致的不稳定影响受到自然地理环境自我调节的制约,使得自然地理环境总是力图恢复原态,维持稳定。6、地域性: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

3、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7、地带性: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匀而引起的地域分异,称为地带性。8、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称为非地带性。9、地方性: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10、负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能制止或扭转某种脱离调整点的趋势,使系统回到调整点来就是负反馈11、正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使加剧系统偏离调整点的趋势,使其脱离原状态的就是正反馈二、简答题和论述题(一)伊萨饮科对自然地理环境边

4、界范围的观点他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下56 公里) 。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能所引起的地理壳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二)四大圈层2(1)对流圈。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着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一般地,对流层的平均厚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夏季厚而冬季薄。(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其中海洋面积最为宽广。(3)沉积岩石圈。指地壳及岩石圈的上层,主

5、要由沉积岩构成,包括火沉岩和变质岩等岩类。一般地,沉积岩石圈位于气圈和水圈之下,露出在水圈之上的部分即构成了陆地。(4)生物圈。地表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内外两种能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自然地理环境中三相并存,而又以同心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在这些界面之间,三相物质既相互分离又相互接触、渗透,发生着多种物质交换和能力的转化。(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维持了地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

6、的永恒发展。(4)人类居住的产所。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四)太阳辐射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源泉 (1)输入地球的太阳能大部分为自然地理环境所得。如把到达地球大气外界的太阳辐射视为 100 个单位,其中 65则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吸收、流通、转化,成为自然地理过程的根本动力。(2)太阳辐射能是风、洋流、波浪、降水、以及其他水循环过程的驱动力,也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2、辐射平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直接动力(1)辐射平衡值表示了该地太阳能的净收入。对于自然地理过程来说,辐射平衡是比太阳总辐射更为直接的动力基础。(2)辐射平衡的地理分

7、布具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趋势,平均在纬度 40处全球辐射能的收支由低纬区域的盈余过渡到高纬区域的亏缺。辐射平衡随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节律周期,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能量基础,其时空特性与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及时间结构的特征完全吻合。 3、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 4、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能源,它不仅为各种自然地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三大规律(整体性、差异性、节律性)的能量基础。(五)

8、地球自转的影响3(1)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2)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造成了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3)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使得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4)地球绕地轴自转这一事实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使自然地理环境中空间和时间的确定成为了可能。(5)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潮汐变为绕地球传播的潮汐波 。(6)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7)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使地球转动能发生变化,而地球自转运动决定着大气环流、洋流和板块运动的整体和局部变化。

9、 (六) 地球公转的影响 (1)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并使得自然地理环境中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以年为周期而变化。(2)地球公转的效应涉及自然地带的性质及分布。(3)黄赤交角的缓慢变化直接影响了太阳辐射量沿纬度的分布,引起回归线和极圈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也就改变了不同类型热量带的范围。(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较快,在远日点较慢,从而造成了天文四季不等长;(5)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改变地球轨道的形状,使地球在一年内受到的太阳辐射量随之改变。(七)四种物质循环的描述1.大气循环(1)大气循环是以大气环流的形式进行的,它包括了行星风系(环流) 、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三种不同尺度的模

10、式(2)大气循环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3)大气循环最显著的作用是重新分配地表的热量和水分(4)大气环流还积极地搬运地表松散的固体物质2.水分循环(1)水分循环两种方式:一是水的相变,即从液态或固态转换成气态,随着空气的运动输送到远方,在适当的条件下,再由气态转换成液态或固态返回地表;一是液态水在热力梯度或势能梯度的作用下,通过洋流或陆地上河川径流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大规模传输(2)水分通过蒸发凝结 输送降水 径流等相互联系的环节,不断地在海洋大气 陆地之间循环往复(3)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有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循环 ”,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发

11、生。(4)水分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向陆地,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了地表径流,而一部分渗人地下,形成了地4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陆地内循环的过程: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海上内循环的过程: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面的过程。3.地质循环(1)由风化、输运、沉积、构造四个基本过程所

12、构成(2)地质循环的过程: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会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外力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的影响会形成沉积岩。这些岩浆岩和沉积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会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种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会形成新的岩浆。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质循环的过程。4.生物循环(1)生物作为土壤植物 大气之间的一个联系环节,从而使它成为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基本通道(2)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互相转化,这是生物循环的最本质的体现(3)生物有机体把太阳辐

13、射能转化为化学潜能(4)元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重新分配,C、N、S(5)生物循环可以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并保持大气圈中气体的相对平衡(6)生物循环影响并改造水圈中的化学成分(7)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8)生物循环参与了某些岩石和矿物的形成(八)试述化学元素迁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2)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规律,在地球表层自然形成物化学组成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3)化学元素的迁移包括空间上元素的位移(表现为元素的分布特征)和时间上从物质分解到元素搬运再到重新固定的整个过程(4)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球化

14、学作用就是通过化学元素迁移,沟通了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九)圈层的方向性特点1. 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1)地球的起源与发展组成岩石圈的岩石,随着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而不断地进化,由原来火成岩占优势5的单调圈层逐渐演化成具有种类繁多的岩石组成的圈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的出现更标志着岩石圈发展的高级阶段,因为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地壳演化的方向性地洼说:地壳演化是多阶段的,起码有三个阶段,即地槽区-地台区-地洼区。地壳地槽区演化到地台区,是由动到“定” ;由地台区演化到地洼区,是由“定”到动;地壳的活动区与相对稳定区相互转化和交替更迭的过程,称之为动“定”转化。地洼说还认为:这种动“定”转

15、化并非地壳构造单元的简单重复,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发展过程,称之为“递进” 。地壳的发展规律叫做“动定转化递进律” 。大陆面积发展的方向性与大地构造的发展相联系,随着地槽向地台的演化,大陆的面积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尽管海侵和海退是交替地出现,但发展的总方向是海洋面积不断缩小,而大陆面积日益增长。 风化壳的发育以及土壤的形成过程也都具有方向性2. 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原始大气(H 2O、CO、CH 4和 NH3)二氧化碳大气(CO 2、 H2O、 N2 )现代大气( N 2 、O 2 、 H2O 和 CO2)(1) 原始大气圈主要由水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

16、气、氨气和甲烷等组成,没有游离氧,原始的大气处于还原态。(2) 直到原始绿色植物出现,植物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游离氧对原始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作用,从而使一氧化碳经氧化而成二氧化碳,甲烷经氧化而成水汽和二氧化碳,氨气经氧化而成水汽和氮气,于是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气不断增多。(3) 到了陆生植物大量出现,光合作用广泛持续进行,氧气不断从二氧化碳中分解出来,使得大气中的氧越来越来,相应地,二氧化碳逐渐的稀释,便逐渐的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现代大气3. 水圈发展的方向性结晶水水汽液态水原始海洋现代海洋(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以结晶水的形式储存于地球的内部,后来地内的温度逐渐升高,结晶水转化为水汽,这些水汽通过火山活动等方式逸出地表,由于当时逸出地表的水汽不多,而地表温度又高,所以这些水汽不能以液体的形式降至地面,地表没有形成任何水体。(2)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气中水汽增多而地表温度降低。大约在太古代初期,地表温度降至水的沸点以下时,一部分水汽就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到地面,汇集于原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