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64024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重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横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的波。2.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3.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和井中接收 ,接收到的地震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4.视波长: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5、地震分辨率: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大小,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纵向分辨率是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在横向上能分辨岩层的最小宽度。6、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7、共中心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

2、来自地下同一中心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8、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 得到 处的 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9、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 之差。10、时距曲线:表示波到达测线上任一观测点的时间同观测点与激发点之间距离的关系的一条曲线。11、视速度:沿测线方向观测到的传播速度。12、波前:某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的质点。13、波后:某时刻介质中刚停止振动的质点。14、惠更斯原理: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到达的各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子波源,介质中任何一点的振动,是所有子波源产生的振动叠加后的结果

3、。15、费马原理: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他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亦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16、正常时差:地震波的旅行时和自激自收时间的差别主要是有炮检距 x 引起的,这种由炮检距引起的时差定义为正常时差。17、有效波:地震野外工作的目的是获取含有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信号有效波。18、干扰波:凡是模糊干扰有效波的其他波都被视为噪音,或称为干扰波。19、无规则干扰波:是指无一定视速度的、无一定频率的、在地震记录上造成杂乱干扰背景的一类干扰波。20、规则干扰:是指具有一定频率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21、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22、道间距:检波器之间的距离。23、偏移距:炮点到最近

4、检波点之间的距离。24、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25、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26、地震测线:根据地震勘探的程度、目的和要求,在地面确定下来的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可分为炮点线和接收点线。27、面波:是指沿地表方向传播的、视速度小、视速度较低的波,它的能量较强,衰减较慢、具有波散性,常呈扫帚状撒开。时距曲线为直线,速度与频率有关。压制面波的方法:采用井中激发,当面波较强时要加大井深:采用组合检波和组合激发28、声波:是指在空气中传播的波沿地表传播引起的干扰。速度低而稳定,频率高,常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尖锐的脉冲。在坑中爆炸,浅水池中、干井中及空中爆炸皆可能引起声波

5、干扰。消除方法:在井中爆炸时注好水或用泥沙压紧:坑中爆炸时可加深炮坑。29、地震剖面:有时间剖面和深度剖面,它们常用的显示形式有变面积记录、波形记录、变密度记录、变面积和波形相结合的记录、变密度加波形记录等形式,目前最常用的是变面积和波形相结合的形式。30、水平叠加技术: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进行共中心点叠加技术,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31、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二、填空1、地震勘探三个生产环节: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2、地震勘探:由人工激发的地震波,穿过地下介质运动,遇到弹性分界面返回地面,用仪器接收地震波,得到地震记录。对接收到的地震记录进行处理

6、、解释,从而就能了解地下介质的情况,这个过程叫地震勘探。3、地震波的分类:(1)按传播方式:面波、体波 (2)按质点振动方向:纵波、横波 (3)按传播路径: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多次波、绕射波以及回转波等4、正演:地质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分析波场特征、传播规律。 反演:在理论的指导下有观测数据作地质分析。5、地震勘探分为反射波地震法、折射波地震法和透射波地震法,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是反射波地震法。6、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组:施工组、测量组、放线组、钻井组、炮班、仪器组。7、常见介质地震模型: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介质。8、设计观测系统的原则:使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连续追踪,避免有效

7、波彼此干涉的现象,施工简单。9、震源类型:炸药/非炸药10、根据炮点、检波点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对反射界面进行连续追踪,炮点和接收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这种相互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11、组合检波:在野外就是将分布在一定范围内的多个检波器联接起来,将其接收到的地震信号叠加在一起作为一道地震信号记录下来。12、组合检波法的目的:相对增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13、组合方式:检波器组合,震源组合,混合组合。14、水平叠加剖面获取过程: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采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利用观测系统,得到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中心点的地震记录,即共中心点,然后

8、逐一抽取共中心点道距的记录,对其进行动校正后叠加起来,使振幅增大,以提高信噪比,压制干扰,从而获得水平剖面。15、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弹性常数、岩性、密度、埋藏深度、构造历史和沉积年代、孔隙度及流体性质。三、解答题1、断层平面的组合原则:(1)性质相同的相邻断层组合在一起。(2)断层面适当平滑,断层上盘连上盘,下盘连下盘。(3)断层断距中间大,向两端逐渐尖灭。(4)断层平面、剖面位置必须一致。2、构造图的绘制步骤:(1)拾取标准层(2)层位标定(3)层位追踪(4)断层解释(5)断层组合(7)等 t 值线的勾绘(8)时深转化深度构造图3、等 t 值线的勾绘原则:(1)等值线“闭合”原则(2)等

9、值线单斜走单线,双斜走双线(3)等值线尽量“平滑均匀”(4)下降盘下降,上升盘上升。断层的空校:断层与等值线交点处必须进行空校。5、断层的解释方法:(1)结合相邻同向轴的特点(2)结合平行测线断层的特点(3)结合相交测线断层的位置(4)借助水平切线的解释(5)借助地震属性的分析。6、断层的要素(1)断层性质(正/逆断层)(2)断面(断点、断距)(3)断层走向、倾向、倾角(4)断层发育史7、地震剖面上断层特征(识别标志)(1)同相轴、波组、波系发生错断(2)同相轴数目增多/减少(3)水平同相轴产状发生变化(4)出现波形杂乱带或空白带。(5)伴随异常波的出现。8、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主要区别?(1)有

10、效波和干扰波在频谱上有差别(2)有效波和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有差别(3)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动校正后剩余时差上有差别(4)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出现的规律上有差别。9、在水平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比较共炮点时距曲线与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的异同。在水平界面均匀介质情况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双曲线。但是:(1)共炮点时距曲线反映地下一段界面的情况,而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则反映了一个反射点的情况。(2)共炮点时距曲线的 t0 反映了炮点到界面的法线深度,而共中心点时距曲线反映了炮检距中点的法线深度。11、研究时距曲线的意义:(1)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包含了不同的地震信息(2)采用自激自收方

11、式,反射波同相轴形态与地下界面形态相对应。(3)一点激发,多道接收。12、反射波(地震波)对比标志和基本原则(1)振幅显著增强(2)波形相似(3)相位相同(4)时变变化规律13、折射波传播特点:(1)临界角外的滑行波先于入射波到达界面上任何一点(2)折射波射线相互平行,同相轴为直线(3)折射波存在一定盲区(4)折射波具有“屏蔽效应”14、倒数第二题看图说话反射波特点:其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折射波特点:其同相轴是一条不过时间零点的一条直线 直达波特点:经过时间零点的一条直线 面波:成扫帚状展开,其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能量较强,衰减缓慢。15、叠加速度谱的原锂:(1)当速度较小时,动校正后反射波

12、同相轴向下弯曲。说明校正过量(2)当速度正好时,动校正后反射波同相轴呈水平直线,说明速度正好(3)当速度较大时,动校正后反射波同相轴向上弯曲,说明校正不足。17、检波器的安置:平(高差小)稳(牢固)正(位置准确)直(垂直地面)紧(耦合好)18、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1)动校正速度不准确的影响:能否使反射波振幅得到最大程度加强(2)地层倾斜对叠加效果的影响:能否实现共发射点叠加(3)施工处理参数的选择:能否最有效提高信噪比19、断层在水平切片上的主要特征包括:(1)同相轴中断或错开(2)同相轴走向突变(3)同相轴振幅和波组关系发生变化20、地震剖面的显示方式:(1)波形显示(2)变面积显示(3)变密度显示(4)波形加变面积显示(4)波形加变密度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