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国际经济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636742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国际经济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国际经济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国际经济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国际经济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国际经济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国际经济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国际经济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经济论文-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摘要 自 1990 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 自 1990 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 1990-1991 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 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 10 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 1.6%,是欧盟成员

2、国中最低的,比其它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 1 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 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 1990 年统一到 2001 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 3 年。1992/1993 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 5 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 1995/1996 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1998 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 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 2001 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

3、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 2001 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它国家一般只经历 1992/1993 年和 2001 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 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 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政治平等和社会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行政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1建筑业持续负增长

4、 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 90 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 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 GDP 的比重不能超过 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成本住房建设的补贴,公共投资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 德国建

5、筑业从 1996 年起已连续 6 年负增长,预计 2002 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 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 0.3 个百分点。 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债务水平导致税率上升 在经历了 1973 年和 1979 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1981 年,西德的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为 3.7%,到1989 年,预算基本实现平衡并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 GDP 的比重不到 40%。鉴于良

6、好的财政状况,政府分三阶段(1986 年,1988 年和 1990 年)实施了 500亿马克的减少收入税计划,其中,从 1990 年 1 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减税 250 亿马克。 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的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西德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使政府财政负担剧增。统一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剧增。其次,公共债务负担增加。东西德马克按 1:1兑换,东德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到 1995 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

7、 1026亿马克,住宅管理部门的债务为 290 亿马克。为加快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到 1995 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 亿马克。所有的这些债务都被纳入德国的公共债务当中,使德国的债务总额占 GDP 的比重由 1991 年的 40%突然上升到 1995 年的 60%以上,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成员国公共债务占 GDP 的比重不能超过 60%的限制。第三,实施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德基础设施建设。自 1991 年以来,每年对东德的净转移支付约在 1100-1500 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4%。同时,为鼓励东德的住房达到西德的标准,

8、对东德的住房建设实行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 为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从 1990 年 1 月份开始第三阶段减税计划,而且从 1991 年开始,通过推出团结税、环境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贡献等措施增加税收,使德国的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由 1991 年的42.3%上升到 1999 年 47.7%,德国随之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税收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增加税收实行财政扩张,在初期可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消失后,增税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税收减收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挤出了私人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

9、成本,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人员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德国的税收增加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 1994 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 1994 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 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 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1991 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 1/3,工资是西德的 42%;到 1997 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 1/2,工资是西德的 68%。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 年到 1995 年的 5 年内上升了 17%。马克和 24 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

10、实际有效汇率 1995 年比 1990 年升值了 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财政政策,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 1992 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 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 1990 年初的 6%上升到 1992年初的 9.75%,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它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 1992 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 1:1 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

11、率为1:4.3。 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 GDP 的比重也由 1989 年的 25%下降到 1993 年 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 1991 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只是到了 2000 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 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 1997

12、/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 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 0.3 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僵化 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 自 1991 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 1998 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 年的就业总人数和 1991 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反,近几年来,其它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着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目前,德国的失业

13、人数超过 400 万,失业率为 8%,就业率仅为 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 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 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 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 57%的收入。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 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

14、职工收入的 24.1%,欧盟平均为 37.5%,德国为 46.1%,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 0.6 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老化 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它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机械、

15、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 30%以上,且多年未变。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 IT 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工业实行大量补贴。2002 年 4 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 12 位跌至第 15 位。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 三、德国的经济发展前景 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

16、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臻其功。德国从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自己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今年 9 月份的德国大选中,两位总理候选人都没有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办法,施罗德总理明确表示,不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另一总理候选人斯徳伊伯虽主张改革就业规定,但同时强调,不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激进变革,不会实施把失业救济期由目前的 32 个月改为 12 个月的计划。两位总理候选人都主张继续对一些夕阳工业和农业实行补贴。今年的严重水灾使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被推迟。从长期看,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证支出增加,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德国的减税余地很小。德国经济增长潜力不高,十年来,德国的高失业、投资不振和产业结构老化制约了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经合组织等机构估计,德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仅为 2%,比欧盟的平均水平低 0.5 个百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