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线检测技术综述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63432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管线检测技术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油气管线检测技术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油气管线检测技术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油气管线检测技术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油气管线检测技术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管线检测技术综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油气管线检测技术综述一、前言油气长输管道作为一种特殊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化工等各个行业。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部分管道在设计、制造、安装及运行管理中的问题逐渐会暴露出来,致使管道事故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工业生产构成了威胁。由于管道检测可避免或减少管道事故发生,准确全面了解管道状况,科学预测管道未来的运行状况,指导业主经济可靠地维护管道,变过去的不足维护和过剩维护为视情维护。因此大力发展长输油气管道检测事业,提高管道修复水平是挖掘老管道的使用寿命、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长输油气管道运行过程中通常受到来自内、外两个环境的腐蚀,内腐蚀主要由输送介质、管内

2、积液、污物以及管道内应力等联合作用形成;外腐蚀通常因涂层破坏、失效产生。内腐蚀一般采用清管、加缓蚀剂等手段来处理,近年来随着管道业主对管道运行管理的加强以及对输送介质的严格要求,内腐蚀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目前国内外长输油气管道腐蚀控制主要发展方向是在外防腐方面,因而管道检测也重点针对因外腐蚀造成的涂层缺陷及管道缺陷。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国内外检测技术都得到了迅猛发展,管道检测技术逐渐形成管道内、外检测技术(涂层检测、智能检测)两个分枝。通常情况下涂层破损、失效处下方的管道同样受到腐蚀,管道外检测技术的目的是检测涂层及阴极保护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挖坑检测,达到检测管体腐蚀

3、缺陷的目的,对于目前大多数不具备内检测条件的管道是十分有效的。管道内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发现管道内外腐蚀、局部变形以及焊缝裂纹等缺陷,也可间接判断涂层的完好性。二、管道外检测技术管道外部检测主要是指在地面不开挖条件下,采取外检测技术对埋地钢质管道外覆盖层以及阴极保护效果进行检测评价。埋地管道通常采用涂层与电法保护(CP)共同组成的防护系统联合作用进行外腐蚀控制,这 2 种方法起着一种互补作用:涂层使阴极保护既经济又有效,而阴极保护又使涂层出现针孔或损伤的地方受到控制。该方法是已被公认的最佳保护办法并已被广泛用于对埋地管道腐蚀的控制。涂层是保护埋地管道免遭外界腐蚀的第一道防线,其保护效果直接影响着电

4、法保护电流的工作效率 1。因此要求涂层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豁附性、连续性及耐腐蚀性等综合性能,对其完整性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涂层综合性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涂层材料、补口技术、施工质量、腐蚀环境以及管理水平等,并且管道运行一段时间后,涂层综合性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为老化、龟裂、剥离、破损等状况,管体表面因直接或间接接触空气、土壤而发生腐蚀,如果不能对涂层进行有效的检测、维护,最终将导致管道穿孔、破裂等破坏事故。涂层检测技术是在对管道不开挖的前提下,采用专用设备在地面非接触性地对涂层综合性能进行检测,科学、准确、经济地对涂层老化及破损缺陷定位,对缺陷大小进行分类统计,同时针对缺陷大小、

5、数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整改计划,以指导管道业主对管道涂层状况的掌握,并及时进行维护,保证涂层的完整性及完好性。国内实施管道外检测技术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标准管/地电位检测、皮尔逊(Pearson)检测、涂层绝缘电阻测试、管内电流测试等。检测结果对涂层的总体评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缺陷准确定位、合理指导大修方面尚有较大的差距 2。近年来,通过世界银行贷款以及与国外管道公司交流,管道外检测设备因价格相对较为便宜,操作较为方便,国外管道外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内长输油气管道涂层检测,目前国内管道外检测技术基本上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外检测技术主

6、要包括:标准管/ 地电位检测、皮尔逊检测、密间距电位测试、多频管中电流测试、直流电位梯度测试。1.标准管/地电位检测技术(P/S)该技术主要用于监测阴极保护效果的有效性,采用万用表测试接地 CU/CuSO;电极与管道金属表面某一点之间的电位,通过电位距离曲线了解电位分布情况,用以区别当前电位与以往电位的差别,还可通过测得的阴极保护电位是否满足标准衡量涂层状况。该法快速、简单,现仍广泛用于管道管理部门对管道涂层及阴极保护日常管理及监测中。2.皮尔逊检测技术(PS)该技术是用来找出涂层缺陷和缺陷区域的方法,由于不需阴极保护电流,只需要将发射机的交流信号加载在管道上,因操作简单、快速曾广泛使用于涂层

7、检测中 3。但检测结果准确率较低,易受外界电流的干扰,不同的土壤和涂层电阻都能引起信号的改变,判断是否缺陷以及缺陷大小依赖于操作员的经验。3.密间距电位测试技术(CIS、CIPS)密间距电位检测(Close Interval Survey)和密间距极化电位(Close Interval Potential Survey)检测类似于标准管/地电位(P/S)测试法,其本质是管地电位加密测试和加密断电电位测试技术。通过测试阴极保护在管道上的密集电位和密集极化电位,确定阴极保护效果的有效性,并可间接找出缺陷位置、大小,反映涂层状况。该方法也有局限性,其准确率较低,依赖于操作者经验,易受外界干扰,有的读

8、数误差达 200300mV。4.PCM 多频管中电流测试多频管中电流法是检测涂层漏电状况的新技术,是以管中电流梯度测试法为基础的改进型涂层检测方法。它选用了目前较先进的 PCM 仪器,按已知检测间距测出电流量,测定电流梯度的分布,描绘出整个管道的概貌,可快速、经济地找出电流信号漏失较严重的管段,并通过计算机分析评价涂层的状况,再使用 PCM 仪器的“A ”字架检测地表电位梯度精确定位涂层破损点。该方法适于不同规格、材料的管道,可长距离地检测整条管道,受涂层材料、地面环境变化影响小,适合于复杂地形并可对涂层老化状况评级;可计算出管段涂层面电阻 Rg 值,对管道涂层划分技术等级,评价管道涂层的状况

9、,提出涂层维护方式。采用专用的祸合线圈,还可对水下管道进行涂层检测。三、管道内检测技术管道内检测技术是将各种无损检测(NDT) 设备加载到清管器(PIG)上,将原来用做清扫的非智能 PIG 改为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等功能的智能型管道缺陷检测器(SMARTPIG),通过清管器在管道内的运动,达到检测管道缺陷的目的。1.测径检测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管道因外力引起的几何变形,确定变形具体位置,有的采用机械装置,有的采用磁力感应原理,可检测出凹坑、椭圆度、内径的几何变化以及其他影响管道有效内径的几何异常现象。2.泄漏检测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是压差法和声波辐射方法。前者由一个带测压装置仪器组成,被

10、检测的管道需要注以适当的液体,泄漏处在管道内形成最低压力区,并在此处设置泄漏检测仪器; 后者以声波泄漏检测为基础,利用管道泄漏时产生的 20 一 40kHz 范围内的特有声音,通过带适宜频率选择的电子装置对其进行采集,再通过里程轮和标记系统检测并确定泄漏处的位置。3.漏磁通检测技术(MFL)在所有管道内检测技术中,漏磁通检测历史最长,因其能检测出管道内、外腐蚀产生的体积型缺陷,对检测环境的要求低,可兼用于输油和输气管道,可间接判断涂层状况,其应用范围最为广泛 4。由于漏磁通量是一种相对低噪音过程,即使没有对数据采取任何形式的放大,异常信号在数据记录中也很明显,其应用相对较为简单。值得注意的是,

11、使用漏磁通检测仪对管道检测时,需控制清管器的运行速度,漏磁通对其运载工具运行速度相当敏感,虽然目前使用的传感器替代传感器线圈降低了对速度的敏感性,但不能完全消除速度的影响。该技术在对管道进行检测时,要求管壁达到完全磁性饱和。因此测试精度与管壁厚度有关,厚度越大,精度越低,其适用范围通常为管壁厚度不超过 12mm。该技术的精度不如超声波的高,对缺陷准确高度的确定还需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4.压电超声波检测技术压电超声波检测技术原理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超声波检测,传感器通过液体藕合与管壁接触,从而测出管道缺陷。超声波检测对裂纹等平面型缺陷最为敏感,检测精度很高,是目前发现裂纹最好的检测方法 5。但由于

12、传感器晶体易脆,传感器元件在运行管道环境中易损坏,且传感器晶体需通过液体与管壁保持连续的祸合,对祸合剂清洁度要求较高。因此仅限于液体输送管道。5.电磁声波传感检测技术(EMAT)超声波能在一种弹性导电介质中得到激励,而不需要机械接触或液体藕合。这种技术是利用电磁物理学原理以新的传感器替代了超声波检测技术中的传统压电传感器。当电磁声波传感器在管壁上激发出超声波能时,波的传播采取以管壁内、外表面作为“波导器”的方式进行,当管壁是均匀的,波沿管壁传播只会受到衰减作用;当管壁上有异常出现时,在异常边界处的声阻抗的突变产生波的反射、折射和漫反射,接收到的波形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由于基于电磁声波传感器的超

13、声波检测最重要的特征是不需要液体藕合剂来确保其工作性能。因此该技术提供了输气管道超声波检测的可行性,是替代漏磁通检测的有效方法。总结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不断发展,管道输送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管线的增多,管龄的增长,以及不可避免的腐蚀和自然或人为损坏等原因,管道泄漏事故频频发生。虽然世界上已有多种检测管道泄漏的方法,有的已比较成熟,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对我国一直实行技术封锁。因此研究符合我国输油管线实际情况的泄漏检测方法,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油田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参考文献1卢绮敏主编.石油工业中的腐蚀与防护.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周方勤.对长输天然气管线进行风险性评价的初探.天然气工业, 1997;17(1):60-633韩兴平.埋地管线腐蚀、涂层缺陷检测技术.天然气工业, 2001;21(l):108-1114李新,王昌明等.天然气管道的内部漏磁检测技术.天然气工业, 2001;21(6):88-895刘海峰,王毅辉.在役油气压力管道腐蚀剩余强度评价 .天然气工业,2001;21(6):90-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