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631303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口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口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口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吃本不是奇怪的现象,而是正常的言语“失误”现象。它是随着人类口头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口头语言存在一天,口吃现象就一天不会消亡。任何人-不论他口语表达能力多么强,不管他是演说家还是任何有成就的人,都不能保证一辈子不发生一句口吃。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不口吃,任何人都有过,并且还可能有在某种场合、某种情境中,说不出来话、说重复话、说错话而后再改过来的现象,即所谓的口吃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在外界条件刺激下, 往往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暂时性紊乱,并因此而导致呼吸与发声器官活动的不协调,产生口吃现象。生活中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与亲朋好友久别重逢,由于过分激动,纵有万语千

2、言,竟憋在嘴里吐不出一个字来,或者冲出口来,竟前言不搭后语;突然听到不幸的小溪,由于惊魂未定,悲痛难当,说出话来断断续续;第一次登上演讲台面对数百名观众演讲时,腿发颤、嘴发瓢,本来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演讲词,竟象故意捉弄人似的,不是卡壳,就是重复;突然被记者采访,手足无措,吭吭哧哧,结结巴巴:急于和人家争辩某个问题,虽然面红耳赤,却说不出个甲乙丙丁凡此种种,是人人不可避免的正常的言语“失误”现象。无论是“失误”者本人,还是旁观者,都不会把这看作是一种“病” 。因为,这种言语失误现象,就同我们有着健全双腿双脚的人,走路也会发生摔跤崴脚一样,是平常而有正常的事。从语言学角度,口吃是许多言语失误的一种

3、,没有疾病的意义。那么,口吃现象最初是怎样发生的,后来又是怎样发展成魔鬼一样的“口吃病”的呢?我们认为,它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这样三个阶段:诱发口吃阶段;渗入心理因素阶段;恶性循环导致言语功能失调阶段。下面分别作阐述:第一、诱发口吃阶段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口吃现象的初发阶段。其表现形式与正常人的口吃现象大体相同,并不严重。诱发口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1、有意模仿:一般是在少儿时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性格的顽皮或模仿影视、评书中的口吃人物以娱乐开心,或模仿周围的口吃同学引起的。这是少年儿童口吃者中最为普遍的。2、环境影响:由于经常在口吃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而引起口吃。如有孩子,家庭中父母

4、或他人有口吃,不知不觉地也染上了口吃。3、意外惊吓:因为在少年时期说了错话,办了错事,被家长或老师威严恐吓而引起的口吃。也有因为家长吵架、动手打孩子等或发生大地震这样意外的事故,受惊吓而引起口吃的。4、疾病影响:有些口吃者在年幼时期得过麻疹、高烧、脑炎、百日咳等病,引起呼吸器官或发声器官的明显症状或不适感觉,并诱发语言上的反常现象,似乎这种反常的语言动作能环节某种不适的感觉。5、教育不当:有些儿童在语言方面发展很慢,以致四、五岁了还说不好话,家长往往处于焦虑的心理,逼着孩子把话讲好,结果反倒引起孩子的紧张而发生口吃。也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和外界接触,结果使得孩子怕见陌生人,怕见世面,一旦见了陌生人

5、便手足无措,语无伦次。6、错误发音:由个别音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的不正确引起的。有的口吃者因某个字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对,每说到这个字便卡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口吃。7、性格急躁:有的人性格急躁,表现在言语方面是发言欲过急。常常是在接受某种信息后,大脑只产生了对某一事物的笼统认识,还没来得及整理好发言思路,便急于用语言区表达,结果造成言语的不畅。以上是导致口吃的一些诱发因素,其中以模仿最为常见。第二、渗入心理因素阶段对于诱发阶段的口吃,人们往往并不介意。假如一直采取不介意的态度,也许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消失了。如果能得到家长恰当引导的话,孩子的口吃也会及时地被消灭在萌芽阶段。比如有的家长发现

6、孩子模仿邻居染上了口吃,便以串门为借口,把孩子领到亲戚家去小住几日。这样,环境变了,孩子的口吃也渐渐消失了。问题是孩子的家长及周围人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往往忽略了正确、及时的引导,等到孩子长大了一会,才感到事态严重,于是给予严肃的正面提醒:“你怎么结巴起来了?注意啊!”同时也有一些喜欢恶作剧的同学、同伴对口吃者故意加以讽刺、取笑。经过这种正面提醒和反面嘲讽的刺激,本来在大脑皮层没有“挂号”的东西,反被挂上“号”了,好像用笔划了一道“印儿” 。刺激的次数越多,这个印记就越鲜明。所谓“越描越粗”正式这个意思。这时的口吃者便开始有意“注意”了,每当说话前,都告诫自己:“注意不要口吃,千万不要口吃”这种

7、心理因素的渗入,无疑造成了言前的紧张状态,反而使言语实践遭到失败。第三、恶性循环导致的言语功能失调阶段渗入心理因素后,便愈来愈高度地警惕口吃、惧怕口吃,并千方百计地想法去纠正口吃。有的人办事之前把要讲的话再心里叨咕得滚瓜烂熟,有的人把难发音记下来,进行“单项”练习,虽然如此苦心经营,可一旦上了战场-具体的言语交际环境,便手足无措,烂熟于心的“腹稿”或不翼而飞,或“哽咽在喉” ,代之而来的难以名状的恐慌和羞愧。可是越慌越羞就越讲不出话,越讲不出话便越慌越羞。就这样,一次次的言语失败,使心理负担更加沉重了,愈加沉重的心理负担也使言语的失败愈来愈惨:呼吸更加紊乱,发声器官更加不协调,伴随动作更加频繁

8、。也就是说,久而久之言语的功能已经失调了。这种越怕口吃就越口吃,越口吃就越害怕的恶性循环,使他们陷入极端痛苦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从上面介绍的口吃症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根深蒂固的病根是在“心理” 。没有心理因素的深入,绝大多数口吃者是不能成病的。对于这一点,口吃者都是有深刻体会的。因为口吃是“心因性”疾病,所以口吃的轻重与有无也必然与人的心境有关。许多口吃者都说:“心境好久觉得口吃轻些或不发生口吃,心境不好时口吃就重些甚或相当重。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人们在良好的心境状态下,情绪活动比较容易受理智节制,因为良好的心境使人在待人接物中发生兴味,显示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状态,有利于保持整个身心

9、及性情的稳定,保持兴奋与抑制的平衡。而不好的心境,往往使人感到凡事都索然无味,易于烦躁,甚至容易被激怒或感到无聊苦闷等。在不良的心境状态下,情绪活动较难接受理智的支配和节制,容易对情绪失控,导致兴奋于抑制的不平衡。因而口吃者在心境好的时候,情绪不易波动,与人接触时不易产生自卑、紧张等心理;在心境不好的时候,情绪也易于波动,与人接触时也容易产生自卑、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而自卑、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正是导致口吃的决定性因素。有的口吃者说,口吃似乎与天气也有关:天气晴朗口吃就轻些,天气阴暗口吃就重些。这是因为,人的心境也受气候的变化及其它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阴雨天人们的心境也会感到灰暗,晴朗的天气人们的心境似乎也开朗。因此,口吃者会感到阴天时口吃就重些。说到底,口吃是和心理因素息息相关的言语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