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302809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与困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一些体会:1、让孩子学会去“展示自己”。我在以前的教学中,总担心学生学的不够好,掌握的不够牢,每次教学我都要讲很多,让孩子们去记,结果效果也不好。例如:在讲“杨”与“扬”两个字区分的时候,我讲了很多,在组词的时候还有同学做错了,这件事让我很苦恼。后来,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我首先让他们找形近字,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挂”和“哇”还说出了他的理解:“挂”东西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而“哇哇叫”与口有关,所以是口字旁。他们

2、还找出了“娃”和“洼”,也能说出他们的理解。这一次的收获让我很意外,所以我们要放手让孩子去“展示自己”,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也就高了.2、在生活中学语文。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学有所得。根据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我决定将玩游戏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游戏的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讲堂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

3、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是玩中学语文,但我们决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这里倡导的玩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途径,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包装纸上、电视上、玩具中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在学校里,让孩子们认识我们学校的校名、专用教室、名人名言、花草树木等,也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放一些成语故事守株待兔坐井观天,学生们一边欣赏,一边就记住汉字。抓住

4、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们会认识更多的字,也会更爱学习语文。但是低年级孩子特别好动,做什么事都是围绕兴趣来的,学习也不例外,所以,我本着“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紧紧地围绕着学生的“趣”而展开一系列的教学。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在教学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我先拿出一块石头,问他们像什么?他们就七嘴八舌讨论开了,各抒己见,还给它们取名字,我就趁机说:老师这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石头,你们还想给它们取名字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这样导入新课。在新课中,同学们上的格外认真。其次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学习兴趣。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让课堂真真正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在我们班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在认生字中“我当小老师”、

5、“我说你对”、“一对一”、“考一考”,每次都好像不尽兴,朗读就喜欢比赛读,师生PK,学生对决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浓浓的状态。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如:1、书写差,不整洁,笔顺笔画不规范本班学生有一个缺点是书写错差,做题粗心,错题多,原因是书写随意,不讲格式,作业做完了,从不检查,如在写“口”字的时候,很多同学是一画写成。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强调书写格式,并要求字写得慢些,写得工整,格式不对,书写不工整,当面指正,经过一段时间,书写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题还是错得多.于是我在班上宣布了这样一条规矩,如果语文作业连续五次既工整又正确,老师就发小红花,小红花有一定数量时就可以换奖品,这样激发了优生的积极性,一部分学生是懒习惯了,对此无动于衷.2、阅读教学难开展。在两年的小学低段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能正确朗读课文。这个问题表现在:朗读时拖腔,句子读得不连贯,语气没有抑扬顿挫之感,找不到人物的对话,不能从文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上种种读书现象,使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完不成教学任务,达不到某些教学效果。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发现的过程,通过互相的学习、探讨,期待与大家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