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62934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系统研究7.1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技术概述 室内自治移动机器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娱乐、搬运、清洁、保安等。在这些不同场合的应用都需要机器人能适应所处的环境,无论是开放式环境还是封闭式环境,无论是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由于机载电源容量的限制,机器人的工作时间受到限制,这使得机器人不能实现长期自治的功能,如果这个问题被解决,那么移动机器人将会被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目前,移动机器人都是使用高质量的机载可充电蓄电池组来给自身供电,但是一般只能维持几个小时,一旦电能耗尽,必须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来给机器人充电。即当移动机器人电力不足时,发出提示信号,由操作人员手动完

2、成机器人与充电器之间的电器连接,然后实施充电,完成后也是人工脱离连接电路。其特点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但需要专人看管,浪费人力,而且这也使得机器人的自动化、智能化不完整。如果采用人工充电,那么机器人就处于一种非连续的任务环 37(如图7-1所示) ,这阻碍了机器人的长期自治。运行 关闭任务充 电完 全 自 主人 工 干 预图 7-1 机器人非连续任务环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期自治,机器人必须能在所处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支持,实现连续任务环 37(如图7-2所示) 。机器人连续任务环被简单地定义为使机器人以自主充电的方式来继续完成它所分配到的任务。一旦开始运行,机器人便进入连续任务环,即不再需要人

3、的帮助,在此系统中,启动和停止是由机器人自动完成的。总之,随着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移动机器人能实现长期值守、延长自治时间以及增加活动范围等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故而其补充动力能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8。由于常见的移动机器人动力能源的无缆化主要依赖高品质的机载蓄电池组,如何让机器人在无人工干预环境下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地自动实现充电是实现机器人长期自治的一项关键技术。运行停止任务充 电启动图 7-2 机器人连续任务环当移动机器人需要补充电力时,会自动驶向指定充电区,车载充电连接器与地面充电系统自动实现电连接并实施充电。充电完成后机器人自动脱离充电系统,驶向工作区或待命区投入正常

4、运行,其特点是整个充电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无需专人看管。移动机器人和充电座连接方式常见的有如下三种 34。(1)上置式自动充电模式。连接触点位于移动机器人本体上方,当机器人到达充电座时,与地面连接触点自动完成对接,当充电完毕后与充电座自动脱离。Grey Walte开发的机器人Elsie和Elmer就是采用将机器人本体上的充电臂插入就近的插座的充电方式来充电 39。图7-3上置式自动充电模式(2)侧置式自动充电模式。连接触点位于移动机器人侧面,当机器人到达充电座时,与地面连接触点侧向对应,由机器人主动完成对接。充电完成后,机器人驶离投入运行。澳大利亚的Alex Zelinsky 开发的机

5、器人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发的机器人是采用这种方法。(3)下置式自动充电模式。连接触点位于机器人本体下部,当机器人停在充电台位时,车载与地面连接触点自动上下对接吻合。充电完成后,机器人驶离,连接触点自动脱离。图7-4侧置式自动充电模式7.2 机器人充电技术发展现状7.2.1 接触式充电技术发展现状1948年,Grey Walter用两个机器人Elsie和Elmer进行了研究 39,他设置一个充电站,在充电站里放置一个光源和充电器,机器人采用跟踪光源的方法来寻找充电站,进人充电站后进行对接充电。筑波大学研制的自主充电移动机器人Yamabico-Liv40,利用已知环境地图引导机器人到达充电站,

6、机器人配备特别的设备和充电站进行对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研究所开发了一种自主导游机器人Sage 41,本体采用改良的 Nomad XR4000 移动机器人,它利用CCD和三维路标(路标位于插座上方)来引导充电。加利福尼亚大学也进行了机器人自主充电研究 42,本体使用Nomad XR4000移动机器人,通过在充电站的上方设置色块和IR二极管来引导机器人对接以及监控充电状况。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大学设计的充电系统是采用在对接轴线上设置两个高度不同的点光源,通过视觉传感器来判别两个光源连线是否和轴线一致来判断机器人十分处在正确的对接位置 43。 ActivMedia公司的自主充电系统使用环境地图来引

7、导机器人实现自主充电 44。哈尔滨工业大学用Pioneer 3 DX轮式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进行了自主充电研究 35,使用激光传感器、PTZ彩色摄像头和里程计来引导机器人到达充电站并进行对接。机器人和充电座进行对接时,不仅要让机器人到达充电座,还需要机器人以一定的角度和方向进入充电座,一般方法是要求机器人沿特定的轴线进入和充电座进行对接。这种方法对机器人移动的精确性和导航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改进的方法是设计一种充电座,允许机器人从范围很大的不同角度进入,这样也使得对接方式变得简单。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设计的自动充电装置 38,在机器人上安装两根柔性圆弧状金属条,在充电座上设计两块对应的用来作为接触

8、点的金属板,金属板和充电座之间也使用海绵连接,这样增加了对接柔性,系统对对接误差的容忍度也得到提高,对接系统可以允许55以及20cm的对接误差。图 7-5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设计的充电对接装置这种改进方法的原理是使用一个电气缓冲器,就如同碰碰车获取电源一样(在机器人上方和下方设置金属板,机器人使用电刷连接和金属板进行连接)。也可以设计一个移动的充电站(其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移动机器人,它可以给其他机器人供电),这种充电站会搜索低电量的机器人并利用自带的充电器给其进行充电。7.2.2 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技术的新发展:非接触式感应充电 452接触充电时充电设备与蓄电池组之间为电连接,采用传统的接触器

9、,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导体裸露在外面,电连接时容易产生火花,这对于易燃易爆场合危险性大;而且会因多次的插拔对接操作,引起机械磨损,导致接触松动,不能有效传输电能;如果连接部件出现污物,将会导致接触不良或者电连接失败;若在潮湿的或存在充斥导电介质的环境,也极容易引起电路短路;再者,连接触点的对接需要较高的精确性,这也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和控制的难度。为了弥补传导充电方式的不足,出现了一种新的充电技术非接触感应充电技术。感应充电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非接触的耦合方式进行能量传递的充电方式。感应充电系统结构如图7-6所示。整 流滤 波谐 振逆 变器控 制单 元整 流滤 波通 讯单 元传

10、感单 元感 应 耦 合充 电 座 侧机 器 人 侧图7-6 感应充电系统功能框图充电源和机器人接受装置之间由分离的高频变压器组合成耦合器,通过感应耦合,无接触式地传输能量。输入电网交流电经过整流后,通过高频逆变环节,经电缆传输通过感应耦合器后,传送到机器人的输入端,再经过整流滤波环节,给机器人所带蓄电池充电。感应耦合器的磁耦合装置原副边之间分开更大距离,充电源安装在某一固定地点,一旦机器人停靠在这一固定区域位置上,就可以无接触式地接受充电源的能量,实现感应充电,无须人工干预,实现了全自动充电。采用该系统为机器人充电可以保证能量和信号的安全、可靠的传输。非接触式感应充电在移动机器人方面的应用:1

11、991 年,Albert Esser 和 Hans Chfistoph Skudelny 将能量的感应传输应用于驱动机器人,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1996 年,Atsuo Kawamura 等人研制出应用于机器人操作手的谐振式变换器进行无线能量和信号的传输。2000 年,Junji Hirai 等人正式提出将能量的感应传输应用于蓄电池驱动的移动机器人系统的电池充电。2004 年日本富士通公司开发的服务机器人 FSR 通过背面的充电部,以无接点充电方式充电,通过电磁感应供应 300W 的电流。克服了大功率电流供电时,容易因接触点污染等出现问题。电源使用 300Wh、24V 的镍氢充电电池,充

12、电需要 2 小时左右。随着感应充电技术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其电能传输功率级别、传输距离、传输效率等指标都在不断提高。目前国内也有单位开始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非接触式感应充电在移动机器人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图 7-7 富士通机器人 FSR 采用感应充电技术随着近年来服务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保安机器人、智能吸尘器、智能AGV、商场导购机器人、场馆导游机器人、医院护士机器人、家庭娱乐机器人等室内移动机器人正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人们对室内移动机器人能实现长期自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是实现移动机器人长期自治的一项关键技术,随着机器人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13、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其传输功率级别、传输距离、传输效率等指标都在不断提高,同时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这也使得移动机器人自主充电系统将会变得更加安全、可靠、快速、经济。7.3 自动充电系统具体设计7.3.1 自动充电技术分析由上两节的内容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机器人要实现自主充电,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机器人能检测到什么时候需要充电。一种方法是监测电源的电压或者限制机器人的运行时间。另一种方法是精确测量使用的电能。通过对电源的监测,机器人能够预测何时需要充电。2)机器人必须被放置在充电座足够近的地方。不同的导航方法例如视觉识别、循墙、循迹、光跟踪源

14、,每种方法都有他们的局限性。如果没有环境地图,机器人离充电座太远将无法找到充电座。3)机器人要能对充电座进行定位。目前的系统一般采用激光测距仪或视觉传感器来探测充电座。它们一般是基于外观(如光流分析)或图象变形或特征提取或激光条形码来识别。4) 机器人从当前位置移动到充电座需要导航行为。在可能面临障碍物的情况下,机器人如何从当前位置运动到充电座,机器人系统必须具有导航、避障、路径规划能力。5) 机器人和充电座之间必须能实现自动电器连接与脱离。一般情况下,在机器人上设计一个公头连接器,在充电座上设计一个母头连接器。而且连接方式要便于电流通过。连接系统的关键是,基于引导系统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对对接

15、误差需要具有一定的容忍度,当对接出现偏差时也能够对接成功。目前已有的对接系统一般可以允许5以及5cm 的对接误差。6)充电器必须安放在机器人或者充电座上。通常把充电器设计成充电座的一部分,因为这样可以减轻机器人的重量以及减小机器人的体积,同时也避免连接位置处于高电压状态。如果将充电器设置在机器人上,那么就必须使用标准的家用插头连接,以便能更好适应环境。7)机器人需要确定与充电座的物理连接是否成功。许多系统采用红外线接发装置来传递机器人与充电座的物理连接是否成功的信息,也可以采用监测机器人侧连接端的电压来确定电气连接是否成功。由于电气连接是建立在物理连接的基础上的,所以此检测系统是必须的,否则对

16、接系统将会误判,使得充电失败。8)一个真正健壮的自主充电系统必须具有容错以及纠错功能。如果对接时未对准或者未能检测到充电座时,系统需要对应的策略。在实际情况中,这种状况时有发生。自动充电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对充电座的定位,因为如下两个原因:充电座探测系统的特性(如范围、精确性、可靠性)以及它的输出形式(是否获取绝对或相对方向、距离、位置、自身特性)决定了导航行为。充电座探测系统对于图象噪点、光照环境、硬件特性都比较敏感,其中出现的误差将被累积或者放大。移动机器人自动充电的过程一般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寻找并靠近充电座,第二阶段是实现机器人和充电座的精确对接。我们把第一阶段称作远程对接,把第二阶段称之为近程对接。远程对接时把机器人看作成一个质点,并不考虑机器人本身的姿态,当机器人进入对接区域时,需要根据传感器信息进行位姿调整,以满足相对充电座位置和角度的要求。由于一般的传感器仅对远程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