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168039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郓城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郓城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郓城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郓城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郓城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郓城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郓城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科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 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 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B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2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

2、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3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4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大臣如果将联之所好者

3、好之,所悲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C思想控制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5亚里士多德曾很巧妙地指出过,在民主政体下,应该怎样通过多次地召开公民大会,使那些较远地区务农的公民不能够常常出席,而在事实上剥夺他们的公民权。这表明亚里士多德()A寻求规避直接民主弊端的途径B主张改变城邦民主的运作模式C开始萌生现代民主模式的思考D坚决维护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6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曾说:“虽然朕不受法律束缚,可是朕是遵照法律来生活的。”这说明当时罗马()A法律维护君主专制统治B践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C法律具有平等的约束力D法律形成了完备的体系7查

4、士丁尼民法大全中规定:宁可漏网一个,不可枉屈一人。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证据原则 B理性原则C公正原则D平等原则8 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罗马帝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罗马帝国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的法制社会C罗马地方有自主权,不受罗马法的约束D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护了帝国统治基础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占据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导地位。此后, 这个联盟日益瓦解,形成了新的强大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联盟。新联盟占据国家政权领导地位主要是通

5、过()A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B沃波尔实际成为内阁首相C权利法案明确议会至上 D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10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第五条规定:“向国王请愿,乃国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这一条款主要有利于()A工业资产阶级维护自身权利B通过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力C英国国王走向“统而不治”D国民自由表达民意反映民情11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 年1 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裁定直接反映了美国()A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的机制B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C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D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121841年

6、,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13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能支持该论断的是()A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 B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C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D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1419世纪末,义和团民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

7、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C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15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16下图是民国年间出版的三民主义课本插图,图中包含了妨碍“中华”这艘航船的三大障碍。为使其顺利航行而开展的革命运

8、动是()A 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B C国民革命D土地革命17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A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B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D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18巴黎公社委员会每逢开会时,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规定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已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A体现群众的直接意愿B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C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D缺乏稳固的领导核心19中国人民政

9、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人民政府应扶助合作社经济发展,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反映了新中国()A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B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C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D确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0“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C提出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D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1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

10、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C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22上海合作组织:过去10年和未来10年一文中说,10年来上合组织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顺利完成了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制度化建设。文中所述现象的主要成因是()A地域因素促进成员国间加强合作B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推动C成员国倡导互信安全和互利合作D中国在该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3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

11、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A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B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C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24“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B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C国家间合作有利于地区和平与发展D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2520

12、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C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D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第卷 非选择题本卷共26、27两个小题,共50分。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6(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

13、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