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6144413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金元文学批评》ppt课件(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宋金元文学批评,一、宋代思想文化风貌 1、文化异常繁荣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 于赵宋之世。 王国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 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2、儒释道的高度融合。 宋初名僧智圆:修身以儒,治心以释、 湖居感伤:礼乐师周、孔,虚无学老庄,3、宋代士子普遍建立起处变不惊,从容淡泊心态。 欧阳修: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则后所学者宜然也。 刘敞:达亦欣欣,穷亦欣欣 。 蔡启:惟渊明则不然,观其贫士,责子也其他所作,当忧而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

2、超越仕与隐的二元对立模式。,二、文学批评概括 1、诗话 即诗歌之话,就是诗歌的故事,关于诗歌的随笔体。 首创:欧阳修六一诗话 吾集古录(金石、铭刻类图书)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六一诗话序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 姜夔白石道人诗话、刘克庄后村诗话,特点: (1)内容上,记事为主,重在诗歌本事之述、用事造语之考辨与寻章摘句之欣赏。 李太白诗云:“玉窗青青下落花。”花已落,又曰下,增之不赘,语益奇。(许顗彦周诗话 ) 乐天云:“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乐天特得其粗尔。此句用“悲愁”字,乃愈见其亲切处,何可少耶?诗人之工,特在一

3、时情味,固不可预设法式也。(张戒岁寒堂诗话) (2)形式上,互不相关的论诗条目。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3)风格上,平易浅近,娓娓动人。 欧阳修:资闲谈,2、宋代大家之诗文论 苏轼、黄庭坚、朱熹、严羽 3、词论 李清照词论 第一篇词论专文 第一篇女性文学家的理论批评文章 代表北宋词学的最高水平,第一节 欧阳修的文学批评,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著名诗文作家和诗文论评论家。晚唐以来,文风卑弱不振、华丽骈偶,需要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进行全面革新,虽宋初已经有人倡导革新,但成绩不大,一直到欧阳修,宋代古文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这与欧阳修的创作实践和古文理论不无关系。学习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诗歌理论,主要有以

4、下几点:(1)文道关系论(2)“诗穷而后工”说(3)“意见言外”的诗歌意境观点。,(一)文道关系论,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承嗣韩愈的观点,重申道对文的重要性,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片面追求文辞。他举汉代扬雄、隋唐之际的王通为例,他们没有纯粹的理论,而强为文,只知摹拟经典,是“道未足而强言”,反对片面的追求文辞。主张以道作为作家的基本修养,充道以为文。但他不重道轻文,他对吴充文章评论说是“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立论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文。 欧阳修更注重道的实践性。他认为道并不是要远离人,不是要人“弃百事不关于心”,而是要在人生实践中“充道(使自身具有充实的道)”。他

5、从生活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这是继承了柳宗元的“明道”思想,影响了后代“经术派”(如王安石等)和 “议论派”(如苏洵、苏轼、苏辙等)的古文理论。 总之,欧阳修文道关系上,既要求先质后文,又主张“道胜文至”。,(二) “诗穷而后工”,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见于他的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艰险环

6、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至于为什么如此,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在欧阳修之前,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欧阳修则进一步接触到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对其创作的重要作用:“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态,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

7、展。,(三) “不尽之意”与“语新意工”,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梅尧臣,字圣俞)的话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语新意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其实代表了欧阳修自己的看法,“语新意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的诗歌,只可以说是好诗,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的作品才是诗歌只极至。这是上继唐人提出的诗歌意境理论,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分析了意境的两大相互关联的审美要素:所措写的境象一定要真切生动,如在目前;抒写的情志则要深微高远,“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欧阳修自己的诗歌意境论

8、。这一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批评家的意境论有所影响。,欧阳修文学批评对后代的影响,(1)欧阳修在人道关系上注意创作主体的修养影响了宋代经术派(如王安石)、议论派(如三苏)等的古文理论;(2)他的“诗穷而后工”说成为后代诗歌评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为后人所乐道和运用;(3)其关于意境的观点引发了宋代诗话中关于诗歌意境问题的深入讨论,并对明清一些诗论家的意境论有所影响;(4)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最早的一部诗话著作,开了这一诗论体裁的先声,影响了后代许多诗话的写作。,第二节 苏轼的文学批评,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进

9、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屡遭贬谪。他在诗、词、文、书、画多方面均有显著功绩。一生政治上失意,投身于文学改革实践,将宋代文学推向高峰。其散文居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或与李白、杜甫、韩愈并称“李杜韩苏”,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形成“苏辛”之豪放一派。书法、绘画上也有精深的造诣。他一生追求文学艺术的自由创造精神,故其文艺思想于博大精深中处处切中文艺的本质。,苏轼生活在文道论盛行的宋代,并不空谈文、道,主要原因之一是得力于其父苏洵的正确引导。与欧阳修同时代的苏洵并不独尊儒道经典,常推崇贾谊、陆贽之文,其论圣贤经书,也只论其文而不论其道,故形成了“文统”观念。 苏洵所推重的自由的文学创造精神与自由的

10、文化继承思想,在苏轼、苏辙身上均有继承。,苏轼一生的科举仕途始终以儒家思想为支柱,晚年看似有归依佛学之向,实则仍不离孔学,如苏辙说其兄晚年读佛书仍“参之孔老”。苏轼“达”时济苍生,“穷”时不忘济百姓,穷、达之时都能“善其身”,故能获得儒家所追求的个体与群体和谐统一的自由精神。 苏轼祭龙井辩才文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阐律交攻。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苏轼正是融三教于一体的大海,他自由地吸纳各种文化进行创造,实践于文学就产生了自由的文学,见之于文学批评就是自由艺术精神的文学批评思想。,(一)“空静”与“常理”,苏轼的空静观,是融合佛、道的“空静”观谈文艺创作主体

11、的精神修养,是指创作主体要以虚空、宁静的心胸观照事物,把握事物的常理。送参寥师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又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说“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我心空无物,斯文何足关。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老庄之道强调心斋、坐忘,用空静之心以应万象的无穷变化之动,把握动静的变化规律和万物的无穷奥理,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心理状态。佛学也讲究以空静的方式体悟真如佛性。,苏轼净因院画记说: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

12、才不能辨。 苏轼不常言“道”,他所说的“道”也主要是指万事万物的“理”,此处的常形、常理之说就是这一思想的鲜明体现。,徐复观作出了精当的解说: 他所说的“常理”不是当时理学家所说的伦理物理之理。因为伦理物理,都有客观而抽象的规范性,原则性。他所说的常理,实出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依乎天理”的理,乃指出于自然地生命构造,及由此自然地生命构造而来的自然地情态而言。 苏轼所言“常理”既指自然生命构造的“天理”,也指这天理中隐含的生命的审美情态,即主体观照对象时,从对象的生命中发现的艺术审美情态。所以此常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二)“有为而作”与 “辞达”,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既强调“有为而作”

13、,又主张“辞达”即自由“达意”。 他在叙中说:“先生之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时之过。”他从儒家思想出发,强调文章反映现实的功能,既循欧阳修反对时文于“枝词”上用力的形式主义文风,又反对道学家空谈道义的“游谈”,其答王庠书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认为文章应该“言必中当时之过”,以疗救社会人生。,在如何自由达意问题上,苏轼发挥孔子的“辞达”说,既强调了意的主导地位,“言止于达意”;又重视文辞自由表达的重要性,“了然于口与手”。 如何表达呢?苏轼所推崇的是“了然于口与手”。文辞表达应做到: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这是一种

14、出神入化的艺术表达。只有对一切言辞烂熟于口、一切艺术技法纯熟于手的艺术大家,才能达到心、口、手三者相应,才能写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天下至文。,(三)自然天成,传神入化,苏轼认为,艺术家在了然于心与口与手的自由创造中,必然达到自然天成、传神入化的境地,文说云: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因其空而静的心胸,便有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因其善于把握“常理”,故能平地滔滔、一日千里无难;因其立意自由,了然于心,所以随物赋形而与山石曲折;因其了然于口与手,才能行

15、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此等文章就是自然天成的文章,见之于风格,就是“天工与清新”之美。 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对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李杜之高绝、韦柳之淡泊都给予极高的评价。苏轼追求自然天成的风格美,他所拈出的诗人,其诗作都有自然天成之美。,(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在书摩洁蓝天烟雨图中说:“味摩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突出地强调文学艺术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刻的内蕴,如诗之有味。诗画结合,揭示了艺术耐人寻味的美的境界。苏轼在许多论述中都谈到了这一问题。书黄于思诗集

16、后云;“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题渊明饮酒诗后指出,“境与意合”使陶诗具有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成就。这里都突出讲到了境界的问题,注意到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和内在意蕴的挖掘。,(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一诗中说: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诗画一律”并非苏轼首创,郭熙林泉高致画意中就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之论。苏轼特别注重诗歌这门语言艺术的视觉美感,诗由感而见,画由见而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互补其短。,苏轼不仅关注到诗境的如画性特征,而且在这如画的诗境中,还强调要有韵味,要能传神,达到传神入化的境界。 “传神”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审美范式,一切艺术都以传神为最高境界,文学自不例外。传神论始于庄子,顾恺之论画首倡“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往后便不断为人论及。苏轼反复强调诗画要追求传神入化之美,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