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143173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解析版】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解析版】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解析版】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解析版】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娄底市2018-2019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大联考(文科)政治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韩愈在师说中讲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说明,人们的文化素养A. 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B. 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出来的C. 都是向老师学习而来的D. 可以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来培养【答案】D【解析】【详解】A表述错误,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不只是学校教育。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知识的教育。C表述错误,文化素养形成的途径有很多。D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有疑惑要向老师请教,说明人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来培养。故选D。2.抗战阅兵,

2、既是一次成就展,也是一次实力展,更是一次精神展,它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这说明A. 各种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B.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C. 文化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和享用的D. 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A表述错误,文化有优劣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B符合题意,抗战阅兵精神能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明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C不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文化的力量。D表述错误,文化不是决定性因素。故选B。【点睛】文化的实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

3、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3.恩格斯说:“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这说明A.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 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C.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D. 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C【解析】【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决定文化,不是文化的相对独立性。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文化的作用。C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哲学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体现着经济,说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的作用。故

4、选C。【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2、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优秀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学技术、教育等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素养,文化渗透,文化霸权主义等)4.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

5、”,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这告诉我们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发展阻碍了世界多极化趋势跨国公司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符合题意,发达国家借助产品、文化产品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目的,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符合题意,某些发达国家借助文化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告诉我们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表述错误,文化发展不阻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合题意,这里是文化传播,不是文化发展。故选A。5.“合作共赢”主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和为贵”思想对今天中

6、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说明文化A. 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B. 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C. 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D. 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答案】B【解析】“和为贵”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有深刻影响,主要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考点: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点评:本题主要是“和为贵”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影响。这体现的岁思想的影响即文化对人的影响。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A.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质的核心和标志B.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C.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

7、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D.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较为简单,但作答是需注意题中强调“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因此答案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的说法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应选D选项。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7.欣赏音乐、绘画、美文、歌舞,能使人视野开阔、知识增加、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这主要体现了优秀文化A.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D. 促进社会全

8、面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B不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精神力量。C符合题意,欣赏优秀文化,“能使人视野开阔、知识增加、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体现了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故选C。8.“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和追求,成为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这着重表明优秀文化A. 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 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 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 能塑造人的健全人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中国梦” 为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动力。故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不符合本题的

9、主旨,应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9.某校挖掘学校历史文化,给学生一部历史自己去翻阅,给学生一种文化自己去感受,全力打造以“诚朴弘毅,博雅协和”的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能够被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对学校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符合题意,让学生自己去翻阅学校历史文化,促使自己“诚朴弘毅,博雅协和”,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符合题意,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自己去感受,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被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表述错误,文化不起决定作用。不合题意,材料没

10、有提到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故选A。10.目前,中国已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对此,有人调侃道:“孔子周游列国,这次去了国外。”孔子能够“周游”到国外,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是因为A.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B. 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欣赏水平趋于一致C.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孔子能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不是强调民族性。B表述错误,与欣赏水平无关。C符合题意,孔子作为中国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体现了其又具有世界性。D不合题意,材

11、料不是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故选C。【点睛】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1.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集中展示民族文化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繁荣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不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表述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消除差异。符合题意,尊重文化多样性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繁荣。故选D。12.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新的人文思想、艺术等,主

12、要是由留日学生传入的。当时留日学生之众,不亚于今天的留美潮。这说明A. 文化交流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B.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 今天的日本文化已经落后于美国文化D. 日本的文化属于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我们学习西方的思想艺术。B符合题意,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的途径。C表述错误,我们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D表述错误,日本文化属于东方文化。故选B。【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

13、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13.要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梦”,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此,青年学生必须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热情地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符合题意,要在世界上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青年学生必须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合题意,材料要求传播中国文化,不是吸收外来文化。不合题意,材料要求传播中国文化,不是吸收外来文化。符合题意,

14、青年学生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故选C。14.今天,全国上下都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观念与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这表明A.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不变的C. 传统文化一直在发挥积极作用D.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答案】A【解析】【详解】A符合题意,今天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对传统的“贵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表述错误,相对稳定性是指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C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优劣之分,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传

15、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故选A。15.“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这是古人留下的方式,而今,一些地区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新绿。这启示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更应该A.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C.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D.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答案】D【解析】【详解】题目中,与以前的“清明祭祖”活动相比,今天出现了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新绿。这启示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更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选项表述正确。A、C选项表述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选项不是对打传统文化的态度。故选D。16.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把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小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A.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加以继承和传播B. 创新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