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142756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版】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版】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版】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版】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秋季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化学试卷考试时间:2018年11月14日上午10:00-11: 30 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 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浓硝酸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浓硝酸属于强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的液体,A、图中所示标志是易燃液体标志,故A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B选项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气体标志,故C选项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爆炸品标志,故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

2、选B。2.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描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混合物分离的操作方法是( )A. 升华 B. 蒸发 C. 蒸馏 D. 萃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叙述可知:精炼砒霜的方法是,将砒霜固体原料在火焰上加热,并在其上方覆盖一个器皿,砒霜由固体变为气体“飞着”在覆盖的器皿上,然后凝结成钟乳石状的结晶物,尖长的结晶物最优,因此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故选A项;综上所述,本题选A。3.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备氧气时,先撤导管,后熄灭酒

3、精灯B. 进行蒸馏操作时,若忘记加碎瓷片应立即停止加热待溶液冷却后加入碎瓷片再加热C. 稀释浓硫酸时,把水沿烧杯内壁慢慢加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D. 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答案】C【解析】【详解】A. 高锰酸钾加热制备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内的水倒吸;故A正确;B. 液体加热要加沸石或碎瓷片,可防止溶液暴沸,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碎瓷片,应该采取停止加热,待溶液冷却后重新添加碎瓷片,故B 正确;C. 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故C错误;D项,不慎将浓碱

4、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硼酸溶液,以中和碱液,故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C。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物质都属于非电解质B. 稀HCI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 H+和Cl-而导电C. 液态硫酸,固体NaCI不导电,但属于电解质D. NaOH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氨水的强【答案】C【解析】【分析】电解质的概念是熔融或水溶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而且电解质不能与水反应;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与电解质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电解质电离过程与电流无关;据以上分析解答。【详解】电解质的概念是熔融或水溶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而且电解质不能与水反应,A.

5、 氯化氢在熔融状态下,以分子形式存在,不能导电,氯化氢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所以氯化氢属于电解质,A错误;B. 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与电流无关,B错误;C. 液态硫酸以分子形式存在,固体NaCl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二者均不导电,但是二者溶于水,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二者均属于电解质,C正确;D. 溶液导电能力主要看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与电解质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NaOH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氨水的强,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5.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标准状况下,1mol H2O所含的质

6、子数目为NAB. 分子数不同的NO与N2所占有的体积一定不相等C. 在标准状况下,Imol H2O个水分子所占有的体积为22. 4LD. 16g臭氧(O2)含的原子数目为NA【答案】D【解析】【详解】A. 在标准状况下,H2O为液态,无法确定水的物质的量,A错误;B. 增大压强体积减小,分子数不同的NO与N2所占有的体积可能相等,B错误;C. 在标准状况下,针对1mol气体来讲,所占有的体积为22. 4L,而水为液态,无法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出1mol H2O所占的体积,C错误;D. 16g臭氧(O2)的物质的量为0.5mol,含有原子数目为0.52NA=NA,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D。6.下

7、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详解】A、氧化物是化合物,化合物属于纯净物,符合关系,故A正确;B.非电解质属于化合物,一氧化碳是非电解质中的一种,符合关系,故B正确;C.能导电的物质有纯净物,有混合物,而电解质一定属于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氯化钠溶液属于混合物,所以三者之间不符合从属关系,故C错误;D.电解质属于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碱属于化合物,氢氧化钠是碱的一种,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C。【点睛】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而电解质在固态时,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所以电解质不一定能够导电,导电的也不一

8、定是电解质,也可能是金属单质或电解质溶液。7.下列离子检验方法、现象及结论正确的是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详解】A.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可能产生碳酸银、硫酸银等白色沉淀,不一定为氯化银沉淀,A错误;B.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后再加入硫酸,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但是由于加入了硫酸,无法确定原溶液中否存在硫酸根离子,B错误;C.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可能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不一定为碳酸钡沉淀,C错误;D.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显碱性,一定存在OH-,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D。【点睛】针对选项(B),溶液中先加过量的稀盐酸,没有现象

9、,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含有SO42;若先加氯化钡溶液,可能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不能排除银离子的干扰;若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不能排除亚硫酸根离子的干扰。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江河人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向Fe(OH)3胶体中加入盐酸至过量,最终出现红褐色Fe(OH)3沉淀用明矾处理污水是利用了胶体的性质光线射入密林中看到的光柱,属于胶体的性质可用渗析法分离AI(OH)3胶体和NaCl溶液胶体、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丁达尔效应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胶体的性质当带有不同电荷的胶体粒子相遇时会发生聚沉,不同地方的泥土胶

10、粒电荷不同,在入海口处聚沉形成沉淀,长此以往形成了三角洲,故正确;Fe(OH)3胶体中加入电解质盐酸溶液后,胶体发生聚沉,盐酸过量,与氢氧化铁发生中和反应,沉淀溶解,故错误;明矾中铝离子水解产生氢氧化铝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够起到净水作用,故正确;空气中含有的胶体粒子的大小介于1100 nm,能使光产生散射,胶体有丁达尔现象,故正确;溶液能透过半透膜,但是胶体不行,可用渗析法进行分离,故正确;胶体、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的不同,不是丁达尔效应,故错误;综上所述,符合题意,本题选C。【点睛】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胶体具有丁

11、达尔效应,可以发生电泳现象,可以发生聚沉,胶体的分离提纯常用渗析的方法进行。9.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 在某碱性溶液中:Na+、Cl-、SO42-、Cu2+B. 碳酸钠溶液:H+、Na+、Cl-、OH-C. 某无色的溶液:K+、H+、OH-、MnO4-D. 在某酸性溶液中:Cu2+、Na+、SO42-、Cl-【答案】D【解析】【详解】A. 在碱性溶液中:OH-与Cu2+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B. H+与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CO32-与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C. 含有MnO4-的溶液显紫色,与题给某无色的溶液不符,C错误;D. 在酸性溶液中:

12、H+、Cu2+、Na+、SO42-、Cl-离子间不发生反应,均能大量共存,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D。【点睛】此题是离子共存问题,首先要考虑离子组存在的外界环境,酸性、碱性、中性、溶液是否有色等,还要考虑离子组内各离子间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这样才能选出符合条件的离子组。10.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I2、Na2SO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滴人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过滤。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

13、解】步骤分别除去CaCl2、MgCl2、Na2SO4,而且Na2CO3溶液可除去加入的过量的BaCl2溶液,步骤除去过量的Na2CO3溶液和过量的NaOH溶液,因此在之前,在之后,在之前,操作顺序合理为,B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B。【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实验,为高频考点;在处理问题(4)时,记住这样的规律:碳酸钠溶液一定加在氯化钡溶液之后,便于除去过量的钡离子,盐酸加在过滤后,除去滤液中剩余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操作顺序就很快选定。11.汽车安全气囊是在发生撞车时,能自动膨胀保护乘员的装置,碰撞时发生的反应为:10NaN3+ 2KNO3 =K2O+ 5Na2O+16N2,下列有关这个反应

14、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每生成16mol N2转移30mole-B. 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C. 该反应中KNO3被氧化D. 该反应中N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反应可知,KNO3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做氧化剂;NaN3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做还原剂,该反应中N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据10NaN3+ 2KNO3 =K2O+ 5Na2O+16N2反应可知,转移10mol电子;据以上分析解答。【详解】A项,每生成16molN2有2molKNO3被还原,N元素从+5价降低到0价,转移10mol电子,故A错误;B

15、项,根据反应可知,KNO3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做氧化剂;NaN3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做还原剂;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0=1:5, 故B正确;C项,根据反应可知,KNO3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做氧化剂, 故C错误;D项,由A项分析可知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而非氧化剂和还原剂,故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12.在温度、压强、容积均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甲、乙两种气体,若甲气体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物质的量等于乙的物质的量 B. 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多C. 甲的摩尔体积比乙的摩尔体积大 D. 乙的密度比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