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138917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遥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A. 巩固专制统治 B. 和谐人际关系 C. 维护社会秩序 D. 确立儒学独尊【答案】C【解析】材料“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结合课本知识,孔子思想核心强调“克己复礼和仁者爱人”可知,目的为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B项错误,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源,秦始皇确

2、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学独尊,故D项错误。2.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A.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这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A选项错误;

3、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因此B选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战国某思想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A.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 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D.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性恶论,他主张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墨子的兼爱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老子的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孟子的仁政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4.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以“两面三刀”来概括法家思想的特点

4、,“两面”指的是赏、罚,“三刀”指的是A. 法、智、信B. 仁、义、礼C. 法、智、权D. 法、术、势【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并制定了法治理论体系。通过法律制定赏罚(法),主张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术),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势),竭力提高君主权力。因此易中天讲的法家思想的“三刀”应指法、术、势。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智和信”是儒家“五常”思想的内容;B选项错误,“仁、义、礼”是儒家“五常”思想的内容;C选项错误,法家三刀指的是“法、术、势”,没有“智和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

5、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 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 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 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 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选择了法家,主要是因为法家主张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迎合了统一的趋势,故C项正确。法家思想形成系统理论不是统治者选择法家思想的主要原因,而是其思想迎合统治需要,排除A。B项是法家主张,不是统治者选择法家作为统治思想的原因,排除。除了法家,其他学派也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6.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6、A. 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B. 结束分製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C. 先秦诸子阶级属性没有本质上区别D. 请于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都认为应该有一君主一统天下,即反映了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君主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阶级属性有本质上区别,因为代表不同阶层利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君主治理而非周王治理天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即有一君主一统天下。7.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

7、“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 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 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 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 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出民本思想,故A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目的8.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除暴安良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文的结论是A. 中国古代封

8、建迷信盛行B. 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C. “君权神授”得到社会认同D. 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西汉武帝,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展为新儒学,主张“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主张。材料正是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而且得到社会广泛认同,C正确;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与材料无关,排除A;君权神授,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排除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所以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9.“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

9、现这种观念主要是由于A. 官僚体制的确立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监察制度的完善D. 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灾异天谴的天人感应学说,这是汉代董仲舒思想的内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正确;秦朝已经确立了官僚体制,且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故A错误;灾异天谴的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监察制度的完善与天人感应思想也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故选D。10.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 主张深刻探求万物而求理D. 否定了“六经

10、”的权威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这反映了他强调自身的修习和领悟,故A选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也是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故B选项错误;陆九渊的心学否定朱熹理学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向外探求“理”,主张向人的内心中探求,故C选项错误;“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并不代表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1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

11、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 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 主张实现世俗化、生活化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但从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此点,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是针对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而提出来的主张。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此点,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思想原则规则常识”这样一个转化过程,“思想”最终转化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识”,这是一种世俗化、生活化的

12、表现,故C项正确;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理学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此点,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12.学者郭齐勇指出,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思想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要联系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来分析和讨论他的“知行合一”说。这表明A. “心即理”思想构筑起陆王心学B. 王阳明没有冲破宋明理学的藩篱C. 郭齐勇批判王阳明思想的局限性D. “知行合一”现实价值非常突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王守仁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

13、即理的思想基础上的”可以看出王守仁的思想仍然是理学的范畴,故B选项正确;材料强调是王守仁“知行合一”与“心即理”思想的关系,不是陆王心学的基础,故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王守仁“知行合一”与“心即理”思想的关系,没有涉及王守仁思想的局限性,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王守仁“知行合一”与“心即理”思想的关系,没有涉及“知行合一”现实价值,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13.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夫六经、论语、孟子,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其主要用意在于A. 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B. 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C. 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D.

14、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故可知李贽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A项正确。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是表象而非李贽的主要意图,排除B;材料主旨是批判儒家学说,而非道家学说,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排除D。所以选A14.古希腊的一位思想家曾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据此言论,该思想

15、家最有可能是A. 苏格拉底 B. 普罗泰格拉 C. 亚里士多德 D. 卢梭【答案】A【解析】由材料“古希腊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可知材料讲的是“美德即知识”,这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他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之一;故BCD三项均可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15.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蠢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为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A.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 经世致用C. 天下为主,君为客D. 唯物主义【答案】B【解析】据材料“阳明学说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为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