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中的物流》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6060248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中的物流》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生态系统中的物流》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生态系统中的物流》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生态系统中的物流》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生态系统中的物流》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中的物流》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中的物流》ppt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章、生态系统和全球的物质循环,第一节 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一生命与元素 自然界包含着许多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无机和有机物质,其中包括20多种必要元素。 最重要的元素:碳、氧、氢、氮和磷,占全部原生质的97%以上。,大量营养元素(macronutrient):钙、镁、钾、硫、钠 微量元素(micronutrient):铜、锌、硼、锰、钼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功能,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沿着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的生态组分之间发生着固定、吸收、释放、迁移、转化、并最终返回到环境中。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由于生态系统的生物质循环是在地球上的生物与

2、非生物之间,通过化学形态的转换与运转,故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循环(cycle of material)在生态系统中是时刻进行的,并与能量流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极其复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网络系统,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二物质循环的库与流,1库(pool) 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生态系统中:植物库、动物库、大气库、土壤库和水体库。 源(source):是产生和释放物质的库 汇(sink):是吸收和固定物质的库,源:产生或释放库,汇: 吸收或固定库,流动,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贮存库(reservoir pool)其容

3、积较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成分的环境库;交换库(exchange pool)其容积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一般为生物成分。,2物质流(flow):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称为流 3生物量与现存量 生物量(biomass):在某一特定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存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生物量又称为现存量(Standing crop),生产者 100U,沉积层 5000U,消费者 50U,水体 1000U,16U/d,4U/d,4U/d,20U/d,20U/d,一个面积为1.62公顷的池塘系统中P的库与流通率模式图。,三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质大

4、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池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圈的循环。,五大自然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 地质大循环:范围大、周期长和影响面广。 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循环过程。 图71,2. 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水循环 气体循环:C、H、O、N 沉积物循环:P、S、I、K、Na、Ca,第二节 水循环,一全球水分循环 在自然界中,水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分布于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土壤

5、圈和生物圈中。 地球上的总水量? 1970年国际水文学会统一了大致的数据: 总水量:1.4109km3,大气圈,地表径流(0.37),降水(4.12),降水(1.08),蒸发(0.71),蒸发(4.49),陆地,海洋,水的全球循环和水的分布(1017 Kg,总水量:1.4109km3=140000 TT(亿吨) 海洋 (97%)1.358*109km3=135800TT 冰川冰盖 29000TT 地下水: 8000TT 湖泊河流:100TT 土壤湿气:100TT 空气中水蒸汽:13TT 生物体:1TT,表72地球的水量估计,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在自身位能、太阳能、气象因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

6、的耦合作用下,进行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使自然界中的水形成了一个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复杂的动态系统水分循环。,由于太阳辐射,海面和陆地每年约有488000 km3水分蒸发到空中。 据估计,大气中的全部水量9d即可更新一次 河流:1020d, 土壤:280d 淡水湖:1100年, 地下水:300年 海洋:37000年。,二人类对水循环的干扰 植被破坏 围湖造田以及排干沼泽、冬水田、低湿地等 兴建大型的截流、蓄水、引水、灌溉工程 过度开采地表和地下贮水,三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特点: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有50%的国土处在降雨量少

7、于400mm的干旱、半干旱少水地带,这一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属于生态脆弱带,水是主要的限制因子。,问题: 现有的水利设施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有的水利工程及渠子配套等遗留问题较多。 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全国每天污水排放量为7500万吨。 地下水的超采严重。,四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 1植树造林,发挥“绿色水库”作用,扩大土壤的水分库容。 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水分利用率。 3.改变耕作制度与管理方式,发展节水农业。 4防治水体污染。 5加强全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统一调度。,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碳流动,一自然界的碳循环 碳的来源是二氧化碳 生物圈的碳循环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变成机物

8、(糖类、蛋白质及类脂化合物等),并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被植物和动物所消耗,最终通过呼吸作用、发酵作用和燃烧又使碳以CO2形式返回大气中,再加入上述循环的全部过程。,C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气体型循环) Numbers are storage as 1015 g (109 T) or fluxes as 1015 g (109 T) per year (data from Schlesinger 1991),碳的生物小循环有三个层次或途径:,1. 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细胞水平上循环; 2. 大气CO2和植物体之间的个体水平上的循环; 3. 大气CO2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水平

9、上的循环。,碳主要贮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和水圈及岩石圈几个库中。 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推动碳循环的主要动力,有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也能推动碳循环,但其作用甚微。研究表明,后者的作用只有前者的1%。,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碳是大量的,也是多种多样的。以CO2形态存在于大气中的碳达71011t,以碳氢燃料著称的煤和石油中含碳11013t ,以上千种碳化合物形态存在于植物体中的碳达81011t,但只有CO2形态的碳才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才能进入碳循环。,在漫长的地球演变过程中,和其他元素的循环一样,碳循环并不是有规律地进行,有时会出现停滞现象。例如,成煤期就有大量的碳被封存在地下煤层中,以石油

10、形态的碳长期被禁锢在地壳内,从而造成了碳循环的部分阻塞。,但是根据近期的观测统计表明,近100年来,大气中的CO2含量一直在不断上升,在大气这种环节上出现了碳的堆积和碳循环的堵塞。由于这次堵塞的特点出现在大气这个环节上,形成堵塞时间较短,加之现代地球上的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因而其危害更加严重。,三个重要的C循环过程:,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光合:850亿吨/年, 2 海洋-大气交换: 3 碳酸盐的沉积和溶解: CaCO3(不可溶)+H2O +CO2 Ca2+ +2HCO3 (可溶),大气(640GT),陆地植物同化 35GT,海洋+地表水 84GT,二、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二氧化碳、甲

11、烷等全体的含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进而导致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变化的总称。,1. 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 19世纪到20世纪初主要是砍伐森林 20世纪以来又加上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及天然气。 数据:从公元10001800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当稳定的,大约变化于270290ul/L之间,平均值为280ul/L。,由于自然植被与未开发森林的含碳量比农用地大20100倍,从18501986年的10

12、0多年的时间里,估计反此一个因素就向大气排放了11535Gt(1Gt=10亿t)的碳,现在每年的排放量约1.91.1Gt碳。,陆地生态系统贮存的总碳量中大约99.9%的碳存在于植物体中,动物体内贮存的碳仅占0.1%。 根据有关估算,在18501950年间,由于人类的活动而排入大气中的碳达1.81011t ,其中1/3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余2/3则来源植被的破坏,特别是森林破坏的结果。,但20世纪以来,由于矿物燃料的消耗迅速增大,向大气中排放的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达0.80.9 Gt,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1.5 Gt,目前达5.70.1Gt。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年增长达1.6 ul/L。,2

13、、 人类活动对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影响,甲烷(CH4)俗称沼气,其浓度在温室外气体中占第二位。其增长与世界人口的增长有非常大的相关。 19世纪之前大约不超过0.8 ul/L。 19世纪末增加到0.9 ul/L。 从1978年开始有正式观测,浓度为1.51 ul/L。,目前已达1.72 ul/L。 即大气中含4900Tg(1Tg=1012g)的甲烷 即每年向大气中排放4048Tg,年增量0.8%1.0%。 估计到2030年浓度达2.34 ul/L。 2050年可达2.5 ul/L。,第四节、生态系统的氮流动,大气中氮的含量为79%,总贮量约为38106亿t,但不能为大多数植物直接利用。只有通过固氮菌

14、和蓝绿藻等生物固氮,闪电和宇宙线的固氮,以及工业固氮的途径,形成硝酸盐或氨的化合物形态,才能为多数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三个重要过程 (1)氨化作用 (2)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3)固氮作用,氮循环示意图,大气中的,(3) 固氮作用: 细菌蓝藻雷电等,反硝化作用,硝酸盐,食物链,氨,排泄物,(1)氨化作用,植物,硝化作用,(2),一个湖泊生态系统(Sycamore Creek, Arizona 美国亚利桑那)的氮循环,N 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09g ,千吨,全球的氮循环 全球氮循环的主体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之间。 据Rosswall估算,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氮素总流量的95%在植物微生

15、物土壤系统中进行,只有5%在该系统与大气圈之间流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氮素平均周转速率,植物,4.9年;枯枝落叶,1.1年; 土壤微生物,0.09年;土壤有机质,1.77年;土壤无机氮,0.53年。,固氮作用 闪电和宇宙线的固氮, 大约8.9kg/hm2a 工业固氮,已达1108T 生物固氮,大约100-200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氨和氨化合物,氨溶与水即成为NH4+,可为植物所直接利用。,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

16、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而通过反硝化作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磷和硫循环,一、自然界中的磷循环 磷溶于水而不挥发,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磷以地壳作为主要贮藏库。 含磷的有机物沿两条循环支路循环:一是沿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的形式归还土壤;另一种是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湖泊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梭子鱼,鲤科小鱼,水蚤类,磷循环示意图,磷酸盐岩,溶解磷酸盐,开矿风化,沉积,植物,动物,磷酸盐化细菌,生物小循环,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