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第11课体会移风易俗 课件(共21张) .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054809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5.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第11课体会移风易俗 课件(共21张)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第11课体会移风易俗 课件(共21张)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第11课体会移风易俗 课件(共21张)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第11课体会移风易俗 课件(共21张)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第11课体会移风易俗 课件(共21张)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第11课体会移风易俗 课件(共21张)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第11课体会移风易俗 课件(共21张) .ppt(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明,选修一 第11课,体会,1、风俗的定义? 2、移风易俗的定义?,学术界:积久而成,在一定地域和群体中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三国 阮籍,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概念解读,特点:根深蒂固 源远流长 约定俗成 潜移默化,有人说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是移风易俗,但又有人认为它是入乡随俗。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体会历史,入乡随俗,移风易俗,体会历史,齐鲁风俗反差,汉匈风俗差异,晚明风俗变迁,辽金大同汉俗变化,重大改革中的移风易俗,风俗差异,风俗变迁,自然环境,经济形态 政治格局,传统文化,探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融合 统治者改革的推动,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

2、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感悟历史,移风易俗,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反映,也体现了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西汉刘向,当前清明节扫墓习俗有哪些旧传统? 出现什么新方式?,小调查:,我们能为移风易俗作些什么?,感悟历史,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形成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调查对象(至少包含是4位成员的家庭)、调查内容、最后结论,地处泰北,靠海多盐碱地,地处泰南,地属古黄土层,着重发展工商业,农业发达,地处偏远,异姓诸侯,军事战略要地,分封王族,礼法控制相对松驰,风俗多有变革创新,几乎

3、成为周文化的保留地,春秋列国中较早改革、率先称霸,控制严密,反对变革,鲁人风俗矫揉造作,民风古朴守成,差异:,齐鲁风俗的反差及原因?,齐人妇女开放自由、崇尚奢侈,原因:,探究一,齐国和鲁国都位于山东省 为什么差距会如此大呢?,沿海国家,内陆国家,差异: 老人的地位:汉族尊老匈奴“贱老”; 日常的衣料:汉人的丝绸匈奴的毡裘 原因: 生存环境:汉农耕为主; 匈游牧为主 社会生活:匈经常进行战争,分析汉、匈风俗的差异及原因?,探究二,探究三,变化:出现了拜金、重商、怪异之风。 原因:从明朝中后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变化就是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反映。,上述材料反

4、映晚明社会风俗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辽金时期大同地区汉人坐俗和葬俗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探究四,变化:由席地而坐到使用木椅; 流行土葬到出现了火葬习俗。 原因:辽金时期随着北方民族融合大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原汉人的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模式。秦始皇倡导贞节,主要是为了稳固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进而巩固政权。,重大改革中往往都有移风易俗措施,请举例,并说明采取措施的原因。,探究五,1、秦始皇为什么把倡导贞节新风当做巩固政权、“嘉保太平”的重要保证?,2、彼

5、得大帝为什么要剃须易服?,为了学习西方文明,改变俄国落后的社会风俗,促进俄国近代化的发展。,3、孙中山为什么要革除前清官厅称呼?,适应反封建的需要,体现民主和平等的精神。,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旗袍的演变,变化趋势: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慈禧太后,从两组图片中呈现的信息,可知近代女子服饰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袄裙的变化,蒋介石夫妇,李鸿章夫人和女儿,少女林徽因,拓展探究1,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请从孙中山服装判断照片的年代范围,并说明依据,民国,晚清,清朝,拓展探究2,差异:乾隆皇帝对西方文明采取了排斥态度; 彼得大帝对西方文明采取了积极的吸收态度。 影响:乾隆皇

6、帝对西方文明的排斥,阻碍了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融合,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彼得一世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使俄国很快成为欧洲强国,夺取了欧洲的出海口,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思考,乾隆皇帝与彼得大帝在对待礼俗、礼仪以及改革图强方面的态度有何差异?这种差异对清朝和俄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二,回答: (1)据以上材料,指出孝文帝正在采取的改革措施。 (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

7、效果。,北魏帝王出御图,禁穿胡服,改穿汉服,主观动机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巩固统治。 在客观上利于当时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及北魏的封建化; 但使鲜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了。,拓展探究3,探究一:根据材料概括齐鲁风俗的反差。 试从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施政方针等方面分析齐鲁风俗差异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汉使在匈奴与中行说就匈奴风俗展开辩论的一段对话:汉使指责“匈奴俗贱老”,中行说驳斥道:“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先前匈奴人羡慕中原的丝织品,于是中行说令人穿着汉朝的丝绸衣服骑马“驰

8、草棘中,衣祷皆裂敝,以示不如毡裘之完善也”。,探究二:根据材料分析汉、匈风俗的差异及原因。,材料一:明中后期朱载唷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它诸般称意,没了它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恬然无复廉耻之色”;“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 林居漫录 材料三:“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见闻杂记,探究三:材料反映晚明社会风俗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探究四:辽金时期大同地区汉人坐俗和葬俗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中国古代席地而坐的礼制形成于周代。习俗一旦和礼制紧密联系在一起,便具有极大的保守性,顽固性。任何改变坐姿的尝试都被视为违礼之举。唐末五代时期以后,人们渐渐开始使用木椅。 中原地区一向流行土葬。,大同地区出土的辽代汉人火葬琉璃棺,大同地区出土的金代汉人墓葬冥器木椅、火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