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6028895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本章我们介绍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模式的一些理论,由于这些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分析框架也不同,故我们称之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及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挑战 基于技术差距和产品生命周期论国际贸易理论 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4.1 国际贸易新发展对传统贸易理论 挑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1)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3)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以上现象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

2、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4.1.1 挑战之一 同类产品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在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差异(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和资源禀赋和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H-O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间贸易”,但二战后,国家间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内贸易”大大增加,这种现象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模式,因此是对传统贸易理论一个挑战。,4.1.2 挑战之二 发达工业国家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资源禀赋论认为,国家间的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

3、易的重要原因,据此,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资本丰裕国)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裕国)之间(即“南北贸易”),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国际贸易的确大部分是属于“南北贸易”,但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上升,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那么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在相似的资源禀赋国家(即同类国家)之间进行呢?这一现象显然是资源禀赋论所不能解释的。,表:工业化国家之间的 贸易量占其总贸易的份额(2000年),数据来源:根据IMF贸易方向统计季报(2002年3月)计算。,4.1.3 挑战之三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当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中,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

4、家生产和出口,然而,战后这些产业的领先地位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来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的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为什么在资源禀赋的模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而某些制成品的比较优势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呢?这一问题也是在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内难以找到答案的。,产业领先地位转移的例子,汽车:美国是最早的汽车生产和出口国,现在则大量进口日本汽车。最近几年,韩国也成为重要的汽车出口国了。 纺织品:它是欧美最早向其他国家大宗输出的产品,二十世纪初,洋布占领中国市场,挤垮了土布。几十年后情况则相反,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出口国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的纺织品,充满欧美市场。而欧美成

5、了纺织品的净进口国。 家电:美国于1923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国内连一台电视机都不生产了,全部靠进口。日本在六十年代后成为电视机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九十年代以来,韩国和中国也逐渐成为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国。,日美韩三国轿车产量相对比重趋势图,数据来源: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完全竞争,技术相同,产品异质,规模经济,技术革新,技术差距论,技术转移,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模型,偏好相同,偏好不同,需求决定论,没有贸易壁垒,政府介入,战略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分析起点: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放松,4.2.1 技

6、术差距论,(一)创新理论 (二)技术差距理论,(一)创新理论,美J.ASchumpter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方式: New product; New process ; New market ; New material ; New organization。,创新与经济周期(1),少数企业技术创新,获得超额利润,众多企业模仿,该行业繁荣,刺激投资 带动相关行业,激发社会投资热情,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经济繁荣,创新与经济周期(2),模仿企业增多,超额利润减少,需求萎缩 投资减少,经济衰退,超额利润趋于零,经济跌入谷底,直至新一轮创新出现,(二)技术差距论,美M.P

7、rosner(1961)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提出,各国技术创新发展速度不一,技术创新国发明出外国尚未掌握的新产品或新工艺,国际间技术差距(technology gap),创新国有技术垄断优势,后进国对该产品有需求,需求时滞,创新国出口该创新产品,在产品国际移动 的同时存在技术溢出,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后进国逐渐掌握该技术,技术差距消失,反应时滞,掌握时滞,模仿时滞,几个概念,需求时滞Demand Lag: 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后进国没有意识到它是国内产品的替代品认识到其价格,有需求。 反应时滞Reaction Lag: 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 掌

8、握时滞Mastery Lag: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 模仿时滞Imitation Lag:反映时滞掌握时滞,Reaction Lag,若后进国自行生产效益不大,反应时滞就长,创新国可以长期保持出口优势。因此,反应时滞取决于: 规模效益; 贸易壁垒; 后进国收入水平和市场大小,Mastery Lag,取决于: 创新国的技术转移意愿; 后进国的国内需求强度; R&D经费; 技术基础; 生产条件,t0 t1 : A国技术创新,处于垄断地位;B国对此无需求,A国国内生产并消费 t1 t2 : B国开始进口新产品;在t2 A国生产和B国进口达到最大 t2 : B国自行生产并供

9、应国内市场 t3: B国技术与A国持平,完全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停止进口 t4: B国自给有余,可以供应A国市场,Conclusion,贸易基础:技术差距 贸易流向:创新国模仿国 贸易规模:取决于需求时滞与模仿时滞 贸易利益:创新国获利多,4.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行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作了很好的解释,但如何解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和一些产品中领先地位的变化呢?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通过分析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的影响,解释了这一现象。这一理论就是所谓的“产品生命周期论”。,雷蒙德弗农小传,雷蒙德弗农 (Raymond Vernon)是二战以后在国际经

10、济关系研究方 面一位最多产的作者。他的著作反映了他多方面的职业生涯,包 括将近20年在政府部门供职,短时期从商,担任过3年“纽约市区 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及从1959年开始与哈佛大学有成果的合作, 先是在商学院,在那里他是国际商业的教学和研究骨干,后来是 在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管理学院,在那里直到退休他 一直是克拉伦斯狄龙(Clarence Dillon)国际问题讲座教授。,4.2.1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基本逻辑,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认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在产品的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与开发费用,因此最初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随着生

11、产技术的成熟,并走向大规模生产,产品生产只需标准化技术和大量非熟练的劳动力即可,此时产品投入要素比例从资本密集型转变成劳动密集型,因此产品的生产优势逐渐由发达转向发展中国家。这正是当代国际贸易中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换的重要原因。,4.2.2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变动,进口,出口,创新国消费,创新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消费,进口,0 T1 T2 T3 T4 T(时间),Q(产量),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出口,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4.2.3 产品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导入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与开发费用,因此此阶段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

12、产品,价格也很高,只能在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 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国外开始对产品产生需求,产量迅速提高,但模仿国还不能生产;市场由创新国垄断; 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生产技术定型,开始大规模生产,模仿国也开始生产,但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 第四阶段:产品标准化,只需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力即可完成生产,技术优势让位成本优势,模仿国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生产激增,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以低价出口,创新国产量下降,生产向模仿国转移; 第五阶段:模仿国生产持续扩张,开始向创新国低价出口,创新国生产大幅下降直至完全停止,创新国致力于更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4.2.4 维农对技术差距论的拓展,解释了技术差距

13、产生与消失的原因 指出了技术的动态变化导致的比较优势本身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相对先进的产业。 不能一味满足于吸引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成熟技术,要加强创新,否则永远落后。 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地设立研发中心。,第三节 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世界贸易为什么会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到以工业产品为主?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有不同的贸易模式? 一、决定需求的因素 二、需求偏好不同产生的贸易 三、重叠需求贸易理论,一、决定需求的因素,偏好 收入水平 消费者预期 特殊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消费者构成等,二、需求偏好差异而产生的国际贸易,从上图可知,即使在

14、资源禀赋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仅仅由于两国之间需求偏好的差异也可能产生贸易。,三、重叠需求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1961)提出 建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平均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两国需求结构或偏好相似的主要指标。 、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 、两个国家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也越相接近,或是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一)代表性需求,一般而言,平均收入高的国家的平均消费水平也较高;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收入分化现象,因而对同类产品的需求也会分为高低不同的几个档次。 Representative Demand(代表性

15、需求):一国的平均需求档次(消费量最大的需求)就是该国的代表性需求。,(二)生产与贸易模式,各国生产者总是瞄准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档次,增加产品的产量或产出规模,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效果。,重叠需求(Overlapped Demand),yA,yB,重叠需求,yA(Japan) yB(US) RD:Japan 4 US5 OD:3-5 Japan:E 4 & M 5 US:E 5 & M 4,结论,收入水平有差距代表性需求不一致有贸易;但差距不能太大否则无重叠需求无贸易。 收入水平接近(有重叠需求),但不能相同,否则代表性需求一致无贸易。,Linder也指出:该理论主要针对工业制成品的,对于初级产品的贸易仍主要由廪赋差异理论来进行解释。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过于强调了收入在消费结构中的作用。事实上,消费结构不仅与收入水平相关,而且还受气候、风土人情、文化和消费嗜好等因素的影响。,4.4 基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假设的国际贸易理论,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的贸易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有两个重要的假定:其一,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二,规模收益不变,即不存在规模经济。正是通过修正传统贸易理论这两个假设前提,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在古典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解释的“产业内贸易”和同类国家间贸易的现象。,4.4.1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