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

tian****199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19KB
约89页
文档ID:76016328
实验心理学下第八章第三节第四节_第1页
1/89

第三节 元记忆,,一、何为元记忆,元记忆是人对自己客体记忆的认识、评价和监控换句话说,元记忆是指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它包括对记忆系统的内容、功能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记忆过程的监控个体的元记忆能力就是记忆者对自己的记忆状态的评估能力,以及依据这种评估对记忆行为进行调解和控制的能力元记忆知识 指主体能清晰地意识到的有关记忆的信息元记忆监控 指人对自己记忆状态的意识和对自己记忆程度的判断和估计元记忆,,元记忆的科学研究始于1965年Hart(1965)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知晓感的博士论文1971年Flavel和Wellman正式将元记忆纳入到记忆心理学的范畴之中自此,心理学家从仅仅关注外部输入信息的记忆过程,开始注意到人类在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储存和提取过程中所伴随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策略组织等一系列与记忆过程有关的记忆者本人的认知活动元记忆监测的概念是由Nelson等人1990年提出的Nelson和Narens(1990)指出,人类的认知过程应区分为两个水平:元水平(meta level)和客体水平(object level)这两个水平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相对应地,人的记忆过程应区分为客体记忆(object memory)和元记忆(meta memory)。

客体记忆即对客体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元记忆是人对自己客体记忆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记忆信息加工过程依据元水平和客体水平之间信息流方向的不同,存在两种主要的关系和作用——“控制”(control)和“监测”(monitoring)如果信息流方向是从元水平流向客体水平,则为控制作用;如果信息流方向是从客体水平流向元水平,则为监测作用二、元记忆的测量,元记忆知识的测量 谈话法 非言语法 同学间指导 元记忆监控的测量 回溯式(如JOC) 前瞻式(包括EOL、JOL、FOK测验),,谈话法 克罗伊策(Kreutzer)等人的研究:在谈话法中使用了14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有关记忆编码和提取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个人变量、任务变量和策略方面的知识研究者就这些问题与被试进行交流最后根据被试在谈话中提出的策略的数量和质量,对被试的元记忆知识作出评估运用谈话法来研究元记忆一般来说是可靠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口头报告是否真正反映了实际的认知过程,这个问题对于儿童被试来说尤为突出非言语法 为了克服谈话法的缺陷,心理学家们发展了一些非言语测量技术,其中最著名的是韦尔曼的研究韦尔曼要求儿童被试在许多图片之间进行对偶比较。

每张图片都描绘了一个在特定记忆情境中的人被试的任务是从两张图片中选出一张来回答有关记忆的问题图片涉及了与记忆有关的变量(如年龄、学习时间、材料多少等)和与记忆无关的变量(如头发的颜色、肤色等在这种对偶比较中,每次比较只涉及一种变量,所以比较容易后来,为了评价儿童有关多种变量相互作用方面的知识,韦尔曼提出了一种比较困难的任务,即每次为儿童提供8张描绘不同记忆情境的图片,这些图片涉及了不同的变量他要求儿童依据每种情境下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的大小,对8张图片进行顺序排列在这些研究中,正确选择和排列的数量越多,表明元记忆知识越丰富此外,贾斯蒂斯(Justice)通过录像机向儿童被试呈现四种记忆策略(审视、命名、复述、分类)的示范在儿童观看了录像并弄清了每种策略的含义之后,要求他们对四种策略进行对偶比较每一次比较,都要求儿童表明在配成对的两种策略中哪一种更有利于学习某一套图片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评定被试对各种记忆策略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的了解程度同学间指导 同学间指导是由贝斯特和奥恩斯坦提出的针对儿童被试的测量方法他们要求年龄较大的儿童就如何完成一项作业(如分类记忆)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加以指导指导者的任务是向被指导者说明,当接受一项类似的任务时,他自己将要做些什么。

指导者的指导语被记录下来,以便对其内容加以分析这种元记忆测量可以对指导者所具有的策略知识作出评估,实际上它是对谈话法更巧妙的应用元记忆监控的测量,在对元记忆监测进行测量时,一般是要求被试对他们所要进行或已经完成的作业的成绩作出一种估计然后把这种估计和他实际的成绩加以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程度就代表了他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监测程度因此这种测量方法也叫一致性测量如果要求被试对已经完成的作业成绩作出正确与否的自信心判断,那么所测量的就是回溯式监测所利用的指标JOC(指被试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并进行了测验之后,他们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绩作出的估计) 研究者可以借助JOC考察被试对其成绩估计的准确性如果要求被试对即将执行的记忆任务的难度作预见性的判断,那么所测量的就是前瞻式监测可使用的指标有: EOL:指在学习或识记之前,对所要识记项目的难易程度作出的预见性判断(针对识记) JOL:指对当前以学得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针对回忆) FOK:指对当前回忆不出但又有“知道感”的项目,在以后测验中的成绩的预见性判断(针对再认),三、元记忆的研究,元记忆研究的核心:FOK FOK的经典定义是指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发生在记忆提取失败之后。

FOK研究的范式: 经典RJR范式 game-show范式,,经典RJR范式 RJR范式的基本思想是把元水平的FOK判断与客体水平的标准测验成绩作相关,用他们的相关程度来表明FOK判断的准确性,高相关意味着高监测准确性实验程序: 先向被试呈现具有一定难度的一般性知识问题,要求被试作答然后,对于没有给出正确答案的题目,要求被试作出FOK判断即对于某个问题,如果确信自己不知道该问题的答案,则在是/否判断栏中选择“否”,如果感觉自己知道答案,只是现在暂时无法记起来则选择“是”选择是或否的标准是:认为自己是否能够从若干错误答案中辨认出正确答案最后,进行多选再认测验,要求被试从四个可能的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game-show范式 在哈特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雷德(1987)提出,FOK是提取前的一个快速、自动并且普遍存在的判断过程,在这个阶段,被试判断对目标信息进一步提取的可能性game-show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即选择策略和执行策略雷德和李特(Reder和Ritter,1992)使用game-show范式对FOK 的修正定义进行了检验在他们的实验中,首先呈现给被试不熟悉的各种难度的数学题,包括两位数的加法和乘法,要求被试在850ms内作出选择,快速估计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是可以直接提取还是需要计算,然后被试执行所选择的策略。

game-show范式中的选择策略是,被试对自己将来能直接提取答案还是需要计算的一种主观的预测性判断,相当于RJR范式中的FOK判断阶段,也是元水平阶段,是关于客体水平的标准测验,最后也是计算元水平与客体水平的相关来验证元水平判断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发现,被试选择策略所需的平均时间小于850ms,而且Gamma相关值显著大于零,说明FOK判断具有准确性这说明在提取前确实存在一个快速的FOK判断阶段元记忆的发展研究,儿童对相关心理动词的了解 儿童对个人变量的了解 儿童对任务变量的了解 儿童对策略变量的了解,,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述评 杨新国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15(5):64-67,,FOK(feeling-of-knowing)判断是对于当前不能回忆出的项目所做出的感觉自己知道的程度,或预见以后能被回忆或再认出来的把握程度的一种判断它是所有的元记忆监测性判断中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形式,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可靠的元记忆能力的评估参数,所以是目前研究得较热、较多的领域对于知道感(FOK)的产生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元记忆机制研究的核心因此通过了解FOK机制的研究概况,可以把握元记忆机制研究的全貌。

首开元记忆FOK判断研究先河的是Hart(1965)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关于知道感的博士论文Hart认为FOK和客体记忆的回忆与再认一样,可以是衡量记忆加工水平的一个准确指标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RJR研究范式,已经成为研究FOK的经典范式RJR范式包括四个阶段: 回忆阶段,指通过不断向被试提出问题,来确定被试依靠记忆不能回答的问题; FOK判断阶段,即让被试判断自己是否能够再认那些不能回忆的答案 再认阶段,即让被试对那些不能回答的问题的答案作多项选择测验 对被试的FOK判断和再认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得到FOK判断预测的准确性FOK产生的机制 (1)痕迹接通说 (2)推论说 (3)可接近模型,痕迹接通说,由Hart(1967)提出,该理论认为被试在回忆提取失败(未能提取出全部信息)时,实际上对所要回忆的项目的痕迹有部分的接通,这是进行FOK判断的依据这些依据可以包括阈下痕迹强度的水平,在痕迹中残留的语义或物理特征等目标提取假说是目前痕迹接通说中研究的最多的一种该假说认为FOK判断等级的高低由所识记靶项目的记忆强度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可提取的记忆储存中的靶子信息的多少决定的该假说的实质在于,它认为FOK判断和标准测验中的再认和回忆一样,都是由靶子信息本身决定的,可以看作是记忆储存的一个准确指标,FOK等级的不同可以代表预测的标准成绩的不同。

韩凯和郝学芹(1997)以幼儿园的儿童为被试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结果他们采用的实验材料是写有汉字字词的卡片,包括单字词和双字词整个实验分五个步骤进行: ①启动阶段共有16张卡片,一次呈现一张,问被试是否喜欢卡片所指的事物,然后进行第二次启动,方法是每次从启动卡片中任意抽出两张,让被试比较两种事物的喜欢程度,要求说出更喜欢哪种,第三次启动是从中抽出4张卡片,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喜欢程度对4张卡片排序;,②学习阶段共有20张卡片,每对卡片正反两面分别写有线索词和靶子词,前两对和最后两对是缓冲项,学习后不做测试,中间16对是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半线索词是启动过的,另一半是被试先前未看到的新词,每种实验条件下有四对卡片,呈现次序是随机的;,,③回忆阶段告诉被试现在要考考他们刚才记得怎么样,呈现每对卡片的线索词,要求被试回忆出后面的靶子词是什么,回忆次序也是随机的;,④FOK判断阶段随机呈现每对学习卡片的线索词,要求被试在再认之前判断能否再认出相应的靶子词; ⑤再认阶段采用6级迫选再认,选出一个认为正确的词他们的结论是:FOK判断等级随识记词对记忆的强化而变化;线索熟悉程度对他们的FOK判断无显著影响推论说 推论说是Nelson(1984)提出的,认为FOK不是由于靶子本身残留痕迹的接通引起的,即进行FOK判断时,并未监测到未回忆出的靶子信息本身,而是记忆中的其他相关信息,这些相关信息包括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情境信息、最初提出的启动问题和靶子回忆线索的相似性以及被试关于问题领域的一般专业知识。

FOK判断是根据这些所要提取的项目以外的信息来推论所要提取的项目本身的信息的记忆情况,而这种推论是产生FOK判断的基础按照这种观点,FOK判断所依据的是和靶子信息相关的信息本身,而标准测验中的回忆和再认所依据的是靶子信息本身,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状态,因此FOK判断似乎不可能预测回忆和再认成绩,或者说具有准确性现在研究得最多的、最有代表性的推论机制是线索熟悉性假说,它是由线索再认和专门知识两种假说发展、演变而来的,线索熟悉性假说认为,FOK判断是基于搜索靶子本身的可提取性或有效性许多研究者支持线索熟悉假说线索熟悉性理论的一个著名实验是1993年Metcalfe的实验研究他在FOK实验研究中运用干扰理论,用词对间的干扰来控制靶项目的记忆强度,用线索词的重复出现来控制线索的熟悉性在实验中,或先令被试学习“瀑布-耕种”,再令被试学习“海龟-铁轨”(这称为C-D,A-B处理);或被试学习两遍“沙漠-青铜”(这被称为A-B,A-B处理),然后,呈现后一遍所学的词对当中摆在前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