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八)叙述句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6008330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6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论(八)叙述句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通论(八)叙述句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通论(八)叙述句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通论(八)叙述句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通论(八)叙述句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论(八)叙述句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论(八)叙述句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论(八),叙述句,矣字,焉字,叙述句,(一)双宾语 (二)词序 1、宾语前置 2、行为数量表示 (三)被动句,双宾语 1,1、常带双宾语的动词 1)表授予、给与义的动词: 赐(锡)、授、与、遗、奉、进、贻 2)表教告义的动词:语、告、诲 3)表请问义的动词:问、请 4)表称谓义的动词:谓,双宾语 2,2、古今不同之处 1)有些动词古代可跟双宾,现在不行:“为” 2)古代有“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 “言之王”、“问之客” 3)古代使动用法的动词可带双宾语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词序 1,1、宾语前置 1)代词宾语+述语 西周时是常例,到春秋时代已具强调 提前作用。 “民献有十夫予

2、翼。”(书大诰)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小雅节南山),词序 2,“是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公冶长) “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汉书司马迁传)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 远。” (李密陈情表),词序 3,1、宾语前置 2)述语和前宾语之间加入“之”、“是”等。 焉:“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隐六) 斯:“大侯既抗,弓矢斯张。” (诗小雅宾之初筵) 厥:“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书无逸) 来:“是用作歌,将母来谂。”(小雅四牡),词序 4,“惟是”、“惟之” “人有言曰:唯乱门之无过。” (左昭二十二) “谚曰:无过乱门。” (左昭十九

3、) “是之谓”、“此之谓”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 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 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襄二十四),词序 5,2、行为数量表示 不用动量词 数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月蚀三十余,地震五十六。” (汉书孔光传) “商君尝自伏写书,云:我躬自写,乃当十遍读。” (东汉桓潭新论) “叩头五百下。”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被动句 1,1、定义: 受事者作主语 2、分类: 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式(简称“被动式”) 1)“于” 2)“为” 3)“见” 4)“被”,被动句 2,“于” 在动词后面用

4、介词“于”把行为的主 动者引进来。 这种被动句式出现最早,自西周金文 就开始出现: 隹九月既死霸丁丑,乍册矢令尊宜于王姜。 (令簋),被动句 3,“于” 在“于”式被动句中,“于”是纯粹的介词。它的功用在于介进,并不是本身能表示被动。 虞卿请赵王曰:“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 也?” 赵王曰:“人亦宁朝人耳,何故宁朝于人也?” (战国策赵策四),被动句 4,“为” A 为+施事者+ Vt B 为+ Vt C 为+施事者+所+ Vt(此式起于战国末。) D 为+所+ Vt(施事者省略,注意翻译问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5、被动句 5,“见” 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式,是助动词。 A:见+ Vt B:见+ Vt +于+施事者(见+ Vt +焉)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阳货) C:为+施事者+见+ Vt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至乐) “臣诚恐卒为豺狼横见噬食,故冒死欲诣阙,披 肝胆,布腹心。” (后汉书邓寇传),被动句 6,“见” 另:魏晋以下至唐代多用“见”表主动, 即主语不是受事者,而是施事者。 “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 (三国志吕布传) “郎诚见完与恩。” (柳宗元童区寄传),被动句 7,“被” A:被+ Vt B:被+施事者+ Vt (带施事者的“被”字句在汉末已有萌芽。) “

6、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矣”字 1,马氏文通: “也字所以助论断之辞气,矣字惟以助叙说之辞气,故凡句意之为当然者,也字结之;已然者,矣字结之。所谓当然者,决是非、断可否耳。所谓已然者,陈其事、必其效而已。”,“矣”字 2,“矣”和“也”的区别: 也 判断句 静态 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 矣 叙述句 动态 报道一种新情况 (略相当于现代汉语“了”),“矣”字 3,公闻其期,曰:“可矣!” (左隐元) 孟献子之丧,司徒旅归四布。夫子曰: “可也。” (礼檀弓) 由也登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先进),“焉”字,1、兼词,相当于“于是” 1)可放在句中,又可写作“安”或“案”。 2)大多放在句尾,兼有语气词的性质。 2、语气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