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记录.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004516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 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记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 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记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 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记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 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记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 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记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记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记录.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记录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图木舒克市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记录一、概述托库孜萨来遗址位于图木舒克市北10公里的托库孜萨来依村,主体属汉-唐时期,它依山而建,东北及南部分在山坡上,地势西高东低,有三重城墙,现几乎被破坏殆尽。托库孜萨来遗址是唐代文书记载中的“据史德城”,唐代曾一度成为喀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城市。现存城址、烽燧、佛教寺院等遗存现象比较清楚,曾出土大量古文书、钱币、丝毛织物和佛教壁画、塑像等精美文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托库孜萨来古城遗址因在清代有人在此遗址掘得唐代开元通宝钱币,而得名“唐王城”。又因西侧佛寺由九座形似宫殿、庙宇的遗址组成,

2、所以维吾尔群众称“托库孜萨来依”,意思是九座宫殿。托库孜萨来遗址是西域文明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托库孜萨来遗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当时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补给站,从巴楚出发向东,或是从阿克苏向西进发的必经之路。托库孜萨来遗址见证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建立,见证了西域诸国统一于中央王朝的史实和西域文明的辉煌。托库孜萨来遗址在了解巴楚、图木舒克、西域、中国历史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托库孜萨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不同时期的文物,十九世纪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等先后从这里发掘并带走不少珍贵文物,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也在这里发掘出了不少文物,而近代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这里发掘出四千多件文物,其中

3、有汉代五铢钱范、古代木简、写有汉、回鹘文、阿拉伯文纸片,并有古代粮种、棉籽、瓜果核。这些可移动文物,为了解和研究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托库孜萨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艺术品,这些造像雕刻绘制技术娴熟,形态逼真,体现了古代雕刻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国学者根据考古和探险家从托库孜萨来遗址出土遗物,将遗址分为三个阶段:一为4-5世纪,其中发现有数枚汉代五铢钱和健陀罗式的雕像;二为唐代,出土有唐代钱币;三为喀拉汉王朝初期,出土有阿拉伯文和回鹘文残片。我国学者和考古工作者也做了大量工作,其结果与国外学者结论基本相符。另,新疆

4、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的建设发展与历代的农垦戍边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屯垦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一项重要国策。图木舒克市地处南疆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带,也是全疆保存古代屯垦文物和遗址最多、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而其中以托库孜萨来古城遗址为中心的屯戍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以古城为中心,周边散布着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如托乌拉塔格驿站遗址、夏哈勒墩遗址、拜什阿恰尔西北遗址、托库梯木东烽火台、琼塔格北遗址、图木休克佛寺遗址和可可勒马克佛寺遗址等1962该遗址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5、单位。二、调查记录托库孜萨来遗址调查主要包括西侧佛寺遗址、古城外墙、古城内墙、古城遗址区、大外城遗存等几处。1、佛寺遗址调查记录托库孜萨来古城遗址正西400米处,高山陡崖之下,有两道石梁形成虎口状(蟹爪),偏东侧的石梁上,为著名的托库孜萨来佛寺遗址。遗址前,道路旁,立一铁皮板状文物保护标志牌,上蓝底白字书汉维两种文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托库孜萨来遗址 时代:汉-唐 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 巴楚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立 巴楚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立”,其后同样用维汉两种文字书“禁止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等活动”。据介绍,图木舒克市文物局成立后曾在附近竖立文

6、物保护标志牌,但被推倒破坏。佛寺遗址坐落在石梁台地之上,高出周边平地约10米,北偏西方向约45,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依据现存地面残迹,佛寺遗址大致可分为如上图所示的十个区域,分述如下:0号区域:0、1、4和7区域为整个佛寺遗址的主体区域,分别为佛寺入口、中心佛殿、佛塔和后殿。0区域为佛寺入口,开口向南,南低北高,东西两端各向前平伸出两道石梁,石梁坡前似东西两排建筑残迹,中部为进入佛寺圣殿的通道,现中部地面已成降水通道,冲沟将遗址区深深切割成楔形。西梁外侧为立壁陡崖。区域东西两端建筑遗存几无痕迹,前端左右各有一处低矮土包,形似佛寺入口门墩。右梁略长,顶端东向两洞穴并列。现该区域仍是

7、佛寺遗址的主要通道。1号区域:中心佛殿区域,正方形,边长约为?米,其中心处为一小型佛殿,正方形,边长约为3米,殿门南向,现佛殿主要残余南墙东西两端、西北角和东北角残墩、西墙西南角残部、东墙前端根部等,南墙殿门两端残墙为整个佛寺遗址唯一残余的墙面遗存,也为整个佛寺遗址的标志物。中心佛殿区域外围似有墙垣或房墙,与4号区和2号区共用,南端墙垣中开口与0号区域相通,门洞两侧各有对称的建筑残迹,现东侧地面因挖掘和积水下渗破坏而成凹穴。佛寺南墙左右两块对称,宽高相当,西端墙面略为规整。佛寺墙面泥坯砖块砌筑,顶部一层似立砖砌筑。东端墙体底宽?米,顶宽?米,残高?米。右侧中上部一圆形柱孔,中部一略小的圆形柱孔

8、。墙面中一略呈凹槽的光滑墙面,墙面经雨雪侵蚀已在表层形成结痂,局部小型孔穴,顶部一层立砖,立砖间缝隙有被掏蚀现象,顶局部结痂层脱落。东端墙体南侧底宽?米,顶宽?米,残高?米。右侧中上部一圆形柱孔,中部一略小的圆形柱孔。墙面中一略呈凹槽的光滑墙面,墙面经雨雪侵蚀已在表层形成挂浆现象和结痂,局部小型孔穴,顶部一层立砖,立砖间缝隙有被掏蚀现象,顶局部结痂层脱落,根部有局部掏蚀凹槽情况。东端墙体北侧损毁更甚,墙面已呈不规则形态,上部成坡面状,中部成品字形三孔穴,东侧成圆弧面状。墙面仍以雨雪侵蚀为主,表层结痂。西端墙体南侧底宽?米,顶宽?米,残高?米。左侧中上部一圆形柱孔,中部一略小的圆形柱孔。墙面中一

9、略呈凹槽的光滑墙面,墙面经雨雪侵蚀已在表层形成挂浆现象和结痂,局部小型孔穴,顶部一层立砖,立砖间缝隙有被掏蚀现象。西端墙体北侧损毁更甚,多处孔穴,墙面仍以雨雪侵蚀为主,表层多层结痂,有风蚀剥蚀情况。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成残墩一处。中心佛殿正中地面一圆形凹穴。2号区域:佛塔区域,与1号中心佛殿区域面积相当,正方形,边长?米,中心偏南位置一圆形佛塔残基,正中圆形孔穴。佛塔四周建筑残迹显著,皆为小型空间隔断。3号区域:方形略扁,西侧偏高,西北角因外侧崖壁采石缘故有所破坏。地面残迹标示原建筑皆为空间格局偏小的形态。4、5、6号区域:分别位于2、3、4号遗址的东侧,竖长方形,地面残迹不甚明显,与西侧的2、3

10、、4号遗址间一宽不足2米的过道。7、8、9号区域:分别位于4、5、6号区域的东侧,位置低2-2.5米,地面残迹不甚明显,中部8号区域几乎被冲毁殆尽。9号遗址区内有数块山顶崩落的大石块砸落在此。佛寺遗址区目前主要的破坏以认为损毁为主,随意的攀爬践踏,甚至摩托车自行车直接开上遗址区,对地面仅存的一点点残迹破坏甚剧。垃圾、碎酒瓶遍地,污秽之物严重地玷污和损毁了文化遗产的尊严。2、外墙调查记录(自上而下)西北角:角楼西北角角楼顶部塌失,几乎与墙体齐平,东侧和墙体之间形成凹口通道,南北可通行,向北一条小路沿山脊下行至垭口,山脊西侧为立壁陡崖。角楼东侧、西侧和北侧立面完整,内部结构清晰可见,南侧平缓成坡状

11、。角楼西侧临崖,残高约2米,根部可见明显掏蚀凹槽,整体为下大上小的椎体形态。近顶部建筑土体中一层树枝、柳条间杂,其枝叶等均完整,下部土体因风蚀而残失,致使角楼上部形成屋檐状的帽顶形态。角楼夯土中石块、草枝、苇叶等掺杂,建筑形制似应为搅拌泥土和石块砌筑而成。顶部表层风吹日嗮和雨雪冲蚀,已有蓬松和粉化现象。角楼东侧有多个掏蚀洞穴。接续角楼西南角沿陡崖边有近3米残墙痕迹,仅地面表层有薄土痕迹。南20米处疑似一大型墩台,台顶有薄土层,松软。墩台继续沿立壁崖面方向向南,下垭口,复上,抵达内城墙角楼。整个古城西侧立崖疑为近现代采石形成。外墙从西向东,残续,西部起始段山体外陡内缓,墙体建筑随坡就势,外侧部分

12、高大、陡直,局部残高3-4m,内侧部分1m左右。外墙与角楼连接处形成一缺口。首段5m左右墙体外侧塌毁,墙体内芯裸露,建筑形制为掺杂枝条芦苇的泥土夯筑而成,夯层厚7-10cm,墙垣上部有增添石块以求墙体强固的情况。外城墙垣表皮剥蚀后有进一步被风雨加速损毁的趋势,其表现为残墙表面酥松,形成浮土,其厚度达3-5cm。外侧面一掏蚀洞穴,呈喇叭口状,外沿宽近1m,高40cm,深达1m,雨雪有倒灌加速其损毁的势态。再前一段墙体相对完好,外侧根底有风蚀凹槽,墙体外侧表皮在长期雨雪冲淋和降水剥蚀作用下形成结痂,在风雨作用下形成凹凸不平之状,墙下山坡上有泥土流失现象。局部墙体顶面形成凹槽,成泄水通道,雨水雪水流

13、淌下渗,加速了墙体的损毁程度,且局部墙面有冲沟形成。再前、再下,墙体向外形成一段支岔,前探,长约6m,宽约1.5m,为占据山坡有利地形,增加防御能力的作用。支岔墙体分层夯筑形态显示完整,夯层15-18cm,各层间夹杂红柳枝条。现外侧不均匀风蚀导致表面呈水平状凹凸不平状,表面结痂,硬,强度明显要优于其余墙体部分。支岔墙体东侧明显雨蚀现象严重,西侧明显风蚀现象严重。墙面部分有小孔穴,为蜂、鸟穴巢。东侧与墙体相交处,有一处墙面似有增补或修补痕迹,墙体中无柳条苇叶部分掺杂,两部分墙体之间在角部已形成裂缝,成为渗水通道。墙体中部一马面(第二号马面),2.5m2.5m规格,其顶部已损毁成向外的斜面,表层土

14、体松软,墙面孔穴,顶部凹穴,积水下渗,外侧大片空鼓。马面以下一段相对完好,顶面残宽1-1.5m左右,内外侧几乎同高,为5m左右,两侧墙面均有剥蚀现象。外侧面以雨蚀雪蚀为主,表面自上而下小型雨蚀冲沟密布;内侧主要以墙体下部失稳而致使上部墙面成片成块坍塌剥落为主。外墙下端内侧山坡较陡,有失稳现象,致使上部墙体有进一步垮塌危险。外墙下端内侧有多处塌落、垮塌现象,降水冲蚀出多处孔穴,形成新的不稳定临空面,有进一步垮塌的可能,亟待加强保护。从塌毁的断面观察,因下部掏蚀和塌失形成洞穴和临空面,上部墙体失稳现象严重,城墙局部已受挤压形成层状裂块,土体强度完全丧失,也为降水下渗提供了通道,进一步加剧了墙体崩解

15、。另,从墙体内侧的多处断面观察,似有修补痕迹,新旧墙体之间界分明显。墙体局部有砌垫一层石板石块现象。近山脚处,一大型墩台,高逾6-7m,南侧似有房屋建筑遗迹,形成缺口向右的“凹”形,整个“凹”形墩台也可能是一处大型马面,现状为南壁陡立,北侧呈坡状,坡面土体呈粉沙状。墩台北端一豁口,豁口西部上山方向一段曲尺形高大墙体中部一条大型结构性裂隙,从上至下贯穿切割墙体,下部已形成渗水孔洞,外侧墙面竖向雨水冲沟多条,宽10cm,深5-10cm。局部墙体南侧完全崩塌,余下部分形成薄片状墙体,顶面宽约40cm,情形岌岌可危。修补痕迹处可见其为非夯筑形制,而是直接采用粘土堆积砌筑而成。3、内墙调查记录(至下而上)山脚处,北门,小型瓮城。墙体损毁严重,表层酥碱、粉化、起甲,雨蚀泥挂现象。竖向贯穿性裂隙,最宽处达40cm,深80cm,自顶而下。第一处马面以下部分,墙体外侧竖直,内侧塌毁成坡状,顶宽约1m,内侧斜坡部分表面土体松散粉化严重,随风吹雨蚀散落山坡至沟底。马面至瓮城一段,墙体外侧较为完整,主要受风蚀雨蚀影响,靠近马面6-7m一段墙体整体塌落一层(片),露出顶部2/3处一排间杂的红柳枝条。马面北侧宽2m,东侧宽3m,西侧宽1.5m,东南角顶部已掏蚀出一孔洞,降水下渗已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