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5956637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餐 桌 上 的 文 化,现代文阅读 第二课,课文解读,这是易中天的一篇文化随笔。它通过揭示中国餐桌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特色,推衍出“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的观点,并进而说明“群体意识”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餐桌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饮食文化“和”的特色,正是这“群体意识”的表现。,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举例说明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第1自然段,概说因为中国人共食的目的意在人情,意在血缘,所以其方式自然就以和为贵。第2自然段,先提出观点:“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再以“中国菜”和“筷子”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为例,佐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36自然

2、段),细说最有中国文化味儿的“火锅”。第3自然段,用“不过”承上过渡,引出观点。第4自然段,细说“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第5自然段,进一步揭示火锅的文化内涵不但是“火食”,也是“伙食”。第6自然段,得出结论:“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再从“饮食方式”中揭示其文化内涵。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比较说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思想内核,并从而点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正是中国文化思想内核的表现。第7 自然段,首句承上段引出什么是文化,在解说中阐明观点:“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再从四个方面比较中西方不同的生存发展方式加以论证

3、。第8自然段,进一步揭示文化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方式,即文化的思想内核。第9自然段,再比较说明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思想内核,并进而点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正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所使然”。,本文叙议结合,层层深入,推理严密,说服力很强;语言整散结合,长短句变换,读来有生动活泼之感。,2 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易中天,中国人的请客吃饭、聚餐共食,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 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 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比方说中国菜,无论煎、炒、 蒸、炸、拌,几乎无不是将主料和作料混在一起下锅上桌,绝不会 像西方人那样,鱼是鱼,肉是肉,盐巴是盐巴,胡椒是胡椒,分得

4、清清楚楚。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墙、霸王别姬(甲鱼炖鸡), 更是多种主料的和合,早已彼此不分。又比如筷子,也是“一团和气”。 两根筷子夹住一块食物,一如两人面对一只饭桶的那个“鄉”字, 本身就有“共食”之意。所以,用筷子给客人夹菜,既客气,又和气, 既稳重,又文雅,哪像西方人进餐,用刀子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 击,还冷冰冰的,一点儿人情味也没有。可见,吃饭也是一种文化, 餐桌上的学问也不少。 不过,最有中国文化味儿的,还是火锅。 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注 解, 选自当代学生2004 年第10 期。易中天,当代作家。 鄉“乡”的繁体字,篆书写作“ ”,像两

5、人面对一只饭桶。,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表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东西,调味不拘南北,表示“兼济天下”;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又体现了“中和之美”。更重要的是,火锅最能形象直观地体现“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一层深刻的意义,而这种“共食”又不带任何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选择己之所好烫而食之,正所谓“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所以,北至辽沈,南达广粤,西入川滇,东到江浙,中国人几乎无不爱吃火锅。 何况火锅还把火直接端上了餐桌。我们民族很早就学会了用火,所以在中国文化看来,用火与不用火,火食与不火食,是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分野。更

6、何况,吃火锅不但是“火食”(熟食),也是“伙食”(共食)。想想看吧,围在一起吃火锅的,不是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尤其是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炉共酌,传杯送盏,浅饮低唱,真是何其乐也!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怀疑那是邀朋友来吃火锅的请柬。,注 解, 语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问刘十九。,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作为饮食方式,火锅可以多人合吃,也可以一人独食,然而独食者又寥寥。在火锅馆里,我们实难见到一人独食者。这不仅是为了省钱,更在于独食无趣。一般地说,中国人

7、是不喜欢独食的。在公共食堂和自助餐厅,也常见人们三五成群,聚而食之。在中国人看来,独食难肥,共食才能汲取营养;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如果不得已而自斟自酌,就要在想象中与人共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因为“酒逢知己千杯少,”一个人喝闷酒,只会“借酒浇愁愁更愁”。 这就显然是文化所使然了。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说得白一点儿,也就是人的一种“活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存发展方式”,于是就有了不同的文化。比方说,中国“重农”,西方“重商”,这是经济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用方块文字,西方人用拼音文字,这是思维认识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见

8、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这是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然而,这些差异,又不是任意的、偶然的、毫无道理的。比如,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收回手来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是外向用力一样。,握手作揖,刀叉筷子,一个是交际方式,一个是进餐方式,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有内在联系?这就说明:文化虽然表现为种种活法和方式,但在此之上,还存在着一个更高的方式,一个“方式的方式”。这个总方式,我们就称之为文化内核,或“文化的思想内核”。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

9、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谓“个体意识”,简单点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个人。既然如此,则每个人的幸福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去争取,而每个人的行为,也只能由每个人自己来负责。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员,而且是群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体的人格,必须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当然,吃饭的时候,也必须大家吃什么你吃什么了。中国人的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说到底,便正是这种文化意识所使然。,主旨把握,问题:本文生动揭示了中国餐桌上的文化现象和特

10、色,并由此 推衍出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说说文中所说的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色。,答 案,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是“和”。作者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中“和”这个特色的生动揭示与合理推衍,说明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而“群体意识”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中国饮食文化“和”的特色,正是这“群体意识”的表现。,语言品味,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2 自然段。,问题:“又比如筷子,也是一团和气。两根筷子夹住一块食物,一如两人面对一只饭桶的那个鄉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句中“一团和气”“鄉”“共食”这三处引号的作用各是什么?,答 案,“鄉”用引号表示特指;“共食”用引号表示强调;“一团和气”用

11、引号既表示其使用了拟人手法,也表示借用,因为“一团和气”现指态度温和、没有原则,这里显然不表此意。,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36自然段。 问题:“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 方式;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将这一句 改为:“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一种饮食方式,一种文化模式。”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原文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火锅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也是一种用餐方式”;第二层较第一层更推进一步,“火锅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这里的“饮食方式”就包括了第一层的“烹饪方式”和“用餐方式”,并由此推衍出“文化模式”。可见,两

12、层中的四个概念不是平行的。改句则将四个概念平行使用,显然是不行的。,答 案,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79自然段。 问题1:“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方式。说得白一点儿,也就是人的一种活法。”删去“在我看来”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对于什么是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释,如果删去“在我看来”,作者对文化的定义就成了唯一的或最权威的定义,这是不准确的。用上这一句,不仅使语言更加准确,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谦虚品质。,答 案,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79自然段。 问题2:“比如,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外向。”将后一分句改为“西方人因

13、为外向,所以见面握手拥抱”,好吗?为什么?,不好。前一分句是先说现象或结果(鞠躬作揖),再指出原因(内向);后一分句先说原因,再说现象或结果,与前一分句的行文逻辑顺 序不一致,显得不协调,所以不能改。,答 案,义理探究,文中作者以“火锅”为例,生动揭示出中国饮食文化中“和”的特色。你能举出其他例子,说明中国饮食文化“和”的特色吗?,答 案,运用文中所学的方法加以揭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全面、完美。,能力训练,阅读第4自然段,说说火锅包含了哪些中国文化内涵。,答 案,在作者看来,火锅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涵有:“亲热”“团圆”“以柔克刚”“兼济天下”“中和之美”“在同一口锅里吃饭”等。,阅读

14、第7自然段,找出作者在比较中西方不同文化时,提到的中西方不同的生存发展方式。,答 案,文中提到中西方四种不同的生存发展方式:经济生活方式不同中国重农,西方重商;思维认识方式不同中国人用方块文字,西方人用拼音文字;情感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吃饭方式不同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相关资料,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知名学者。1965197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五团工作生活,19751978年在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任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2005 年易中天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通俗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把一段段貌似枯燥、严肃的历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大家。,类学等著作,并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 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