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点睛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592313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磊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点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陈磊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点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陈磊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点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陈磊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点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陈磊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点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磊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点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磊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点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点睛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初探浔阳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陈磊有人说:学生如果能从厌恶作文到喜欢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任务,就成功了一大半了。的确,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内驱力,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心理学家认为:“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情景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趋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现代化教育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给素质教育增添了双翼,为小学作文教学插上了腾空飞翔的翅膀。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整合,就是把

2、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通过声音、文字、图象等手段,激发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以下是我在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方面的一些初步探索:一、激趣导入,奏出引人入胜的“序曲”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教师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种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使之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不妨这样尝试一下:1、先“声”入耳,以趣铺垫在习作课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美妙、和谐的音乐,让学生不仅知道这是习作课

3、的开始,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学生在此情此景中,一定会信心十足地进入课堂。2、依题定“音” ,敞开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激活学生习作的兴趣。在习作教学时,导入形式新、趣、活,多媒体的运用,加上正确启发往往能够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唤起他们对所写内容的浓厚兴趣,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二、情景交融,激发写作的欲望。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4、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作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信息技术提供的认知感知材料,再现的生活情境,学生不仅感兴趣,并能启发学生向深层的思维发展,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集成,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的重点处还能将有关的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推进、放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比如公园的一角的作文教学,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捕捉公园的“一角” ,既可以是

5、公园风景的描述,又可以是人们活动的再现,还可以是各种场景的布置等。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手段把大量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输入网络,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各种信息,自主探究, “你想写哪一方面的内容?”既可以把整个公园分成若干个“一角”进行描述,又可以通过学生的习作来拼成整个公园,一幅景色优美,充满生气的公园图即刻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如同进行着拼图游戏,兴趣极高。同时,此类作文还可以向横向拓展,如写校园的一角 、 教室的一角 、 街道的一角等。三、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学会积累、选取写作素材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写作材料一般来说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和体验,二是来

6、自于读或听等间接的渠道。前者为源,后者则为流;源头活水,河渠自然清洌。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其实,学生的世界是不会贫乏的,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有一个不停变幻色彩的生活领域。然而现在大多数学生以无目的性观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他们或不曾仔细观察而视而不见,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云烟,大量重复冗杂的表象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造成有米亦有巧妇而不能为炊。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

7、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揪动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我让孩子们写了一次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作文大赛。可收上来的作品却着实让人大跌眼镜,除去“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等等干巴巴的几句口

8、号,什么思想、内涵一概皆无。如此震撼的一件事情竟没有在学生心中起一丝波澜。随后我们通过网络、报刊、媒体大量搜集灾区和抗震救灾的消息并整理汇编成课件展现给学生。课堂上,学生纷纷被感动着,很多学生流下泪水,教师适时引导,“你认为哪个人物最让你感动?这个人物哪一件事让你感动?”随后开展“捐款多少是否代表爱心大小”的辩论。然后让学生重新去写。于是学生就开始自己静静去想象,联想人物的具体事例,通过细心揣摩,将其变成语言。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细致而感人,效果显著,涌现出了汶川行抗灾日记等优秀作品。另外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 下载与学生习作相关的资料,或者指导

9、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斑斓的影像、优美婉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四、交互评改,促进合作交流。 作文修改和评议是作文教学中一直最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苦不堪言,一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用不大,加上从写作到批改到讲评的周期太长,等到讲评作文时,学生对自己写了些什么都已无多大

10、印象,讲评的效果自然不好。写作训练反馈的及时性问题一直以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和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评改作文,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难以轻松。鉴于此,我把作文评改的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上,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到针对全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1、教师示范,学生受益非浅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在指导学生批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先要示范,做出样子。在学生习作初成以

11、后,教师浏览,并按习作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集中全班注意力,用红笔当场修改给学生看,同时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从老师批改的演示中,具体直观地感知了批改的方法,了解了批改的过程,便于学生在自我批改时效仿。2、互批互改,生生交流情感我们不妨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打破单纯的教师评讲或师生问答式的沉闷局面,让作文评价成为一件实在的事情。可以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进行实物投影,全体学生可以集体讨论评改。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到更直接、更具体的指导,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又实现了生生参与的面的教学。3、

12、范文赏析,师生共享成果。教师从学生推荐的优秀作品中选二到三篇上乘之作,利用视频投影仪、大屏幕投影等供全班一同阅读、赏析。师生在共同领略范文的过程中,充分享受了自己的习作果实,有一种无限愉悦的心理。我想办法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发布在班级群里上,每位学生都可以用计算机通过班级群读到其中任何一篇习作。他们还可以利用“回复栏”写下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和修改意见,如:指出作文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赞扬同学写得精彩的片段等。教师也作为交流评论的一员参与其中。这种新颖的课堂作文形式和快速广泛的网上交流,学生感到特别的新鲜。他们不仅写出了生动感人的习作,而且交流了情感,写下了许多简短精彩的评语。他们在相互交流与评改中懂得了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形式,给语文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语文作文课堂精彩无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