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答问》学术特点【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591298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医学答问》学术特点【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医学答问》学术特点【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医学答问》学术特点【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医学答问》学术特点【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医学答问》学术特点【医学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论文-浅谈医学答问学术特点【摘要】医学答问(四卷)由清代广东茂名梁玉瑜所传。此书以问答方式立说,详论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用药宜忌、食物损益、防病延年之道。其书论析精辟,言词朴实,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为提高中医学术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 【关键词】 医学答问 梁玉瑜 学术特点 研究梁玉瑜,字特岩,清末广东茂名(今广东省茂名市)人。梁氏门庭业医,尤善舌诊。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梁氏任新疆镇迪道(今哈密至乌鲁木齐一带)太守,有官吏陶保廉,字拙存,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闻其医术,叩其所学,相互论医。陶氏据梁氏所述纂舌鉴辨正二卷(1894 年),此书为中医舌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作用。本文所论

2、医学答问一书,据其书中扉页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丁振铎序文短评1可知同为梁氏所传之书。清光绪年间,此书曾由兰州固本书局刻板印行,但印数有限,得者又多藏而不传,故流传不广。原书木刻版现藏于兰州。近年所出校本多以甘肃人民出版社 1962 年 2 月铅印本为校本,整理校注而成。现将该书学术特点探讨如下。详论四诊,尤重验舌切脉梁氏开篇详论四诊,尤其强调验舌切脉之妙。其论望诊,择内经之精要,并附绘头面容色与藏腑相应图于后,对古之察色则主张“以意会之,求其光明润泽而已”。梁氏对舌苔之辨论殊为注重,观其凭舌辨症法专篇,从舌色、质、态及苔的色、质、津液等方面立论,列有正红舌、青紫舌、舌卷、舌浮张、舌干裂

3、、舌芒刺、光亮舌、蓝舌、舌有肉钉朱点、舌老红、绛舌等,而苔则有白、黑、灰、黄及多水油滑、浮白多津、厚腻、腻有罅裂纹、干燥焦裂。其审察、分析之处,绝非一般经验者可及。如其言:“凡舌色正红,不浅不深,不赤不紫,不粗不涩,津液如常者,无病。或微有或黄或白之浅薄涨腻,一刮即净者,此因食物中之寒热不等,稍有留滞在胃中,胃气盛者,片时转运,即能消化,此亦无病。”至于闻诊,梁氏言:“察其声音、气息,以审病所在也。”尽述其心法,“声浊音破”、“鼻塞呻吟迫速”、“口鼻气热”、“谵语”、“口气臭而酸”或“大声疾呼、癫狂骂詈”等以别寒热、虚实。“问者,究其病根也。老问有何不健,幼问有何不安,男问有无遗泄,女问有无闭

4、经,总问有何要病。”在赞同张景岳十问的同时,强调内外所伤、嗜欲、执业、攻读、服药、病程情形等项,皆指切要之题,于读者临证多有收益。梁氏十分强调“切脉”,但反对持脉以决诊,其言:“切者,诊其脉之浮、沉、迟、数、虚、实以验病之表里、寒热、虚实,参之望、闻、问有相符否,以决所以治。”另外,如“肥人脉沉不为沉,沉而有力乃为沉,瘦人脉浮不为浮,浮而轻浮乃为浮;士商脉小不为微,静躁分之小微见;农工脉大不为洪,气力辨之洪大异”,提出切脉当参辨体质、职业等因素,为临证辨治提出新思路。熟识生理,辨识病证真假根据四诊所得,而辨症识病,但欲知病之所在何脏何腑,必须熟识生理之常。梁氏以十二经阴阳所属脏腑、受病时表里寒

5、热虚实等专篇论生理、病理。以其论肺为例,书载“肺,手太阴”,“魂藏于肺”,“形如华盖,六叶二耳,气旺则年寿长永,眼白及右颊、鼻孔、咽喉皆肺所属”,“肺有表症,邪在表,舌色如常,或黄、白、红不等,右寸脉浮,其症为身发热者,两脸红者腠理闭也。”至于肺寒、肺热、肺虚、肺实等证各有详细辨治,所录脉、舌、症、因均较切实,明白易辨。梁氏于书中多处剖析易淆之症,如谓:“面色青,专是里症,无表症。目睛红赤,热伤肝、脾、肺真症,亦有感风表症。舌中黑,牙床乌,专是热伤胃烂症手足抽捉,有寒症,亦有热极假寒症”,总计 26 条,举数症以明辨析理,告诫后学。其对“病重人,常呼亲、念旧”,指出“此等症,多是真热假寒”,如

6、“舌未全黑者,脉尚有至数,或见伏者,闻其呼己、呼朋、遗嘱,语未乱者,是阴阳未绝也”;对重病人之“吐症”,以其口之渴否,舌苔之黄、白、黑、干、滑,脉之迟、数,以审别属“胃寒极不进谷食,不化谷食”,抑或“胃热极不进谷食,不藏谷食”;尚有痛、泻、肿、厥、昏瞀、胡言等急重症候,梁氏详析切脉、望舌之理,热衷于四诊合参,分经解析,视“某经之脉先散,或某经先无脉,全凭舌脉参判”,以祛偏执臆见,并一隅三反之。评论先贤,继承融会创新梁氏治学严谨,对先贤诸学说论言中肯,正如其所言:“读医书者,岂可如时文家之截上、截下。”该书不但涉及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还对徐洄溪、黄元御、陈修园、张景岳、李士材、缪仲淳、刘河间

7、、张子和等前贤著作、医论给予恰当评论。辨治内伤、虚劳 梁氏认为:“内伤为里证之通名,不尽属虚劳,用药各有宜忌,世人专指内伤为虚劳者非也。”梁氏将其分为“虚寒内伤”、“阳火内伤”、“阴火内伤”3 种,并各列 20 症说明,并提出“舌脉为虚寒者,宜用参、冬、术、草、姜、附”,“阳火偏旺,宜用石膏、知母,清火救阴”,“真阴已伤,宜用干、熟生地、五味子、玉竹”等法,颇有见地。 “虚劳,为百病中之大病”, 梁氏分析其成因言:“非先天生成,多属后天所误。”初因外感邪热客肺,为医者所误,久之肺金伤,肾水枯,即所谓“伤风不醒而成痨”,另有七情、房欲、攻读诸伤,或五行乘侮,终使肺肾阴亏而致成斯症;又有生质瘦弱,

8、素察虚羸,感邪误补,或滥施温散,耗精伤阴致酿此疾。梁氏提出治“将成未成者”,以平阳清里汤(生石膏、犀角、知母、黄芩、黄连、黄柏、羚羊角、甘草)、凉补肺胃汤(石膏、犀角、知母、甘草、竹茹、桑皮)等清热解毒;治“已成症者”,宜六味或加天麦冬、沙参、玄参、玉竹之类。组方用药,贴近临床。明辨阴火、阳火 梁氏言:“阳火、阴火,李时珍纲目火部、赵学敏本草拾遗征引甚繁,皆是辨火类之阴阳,未揭火病之阴阳也。”他认为阳火者即实火、邪火;阴火言虚火,乃内炎之火。治以清泄阳火,滋养阴火,然皆忌温补此处所论“阴火”,与李东垣之论不尽相同,多有启发。探求血证病源 梁氏探求血证病源,一言“偶然硬伤”,如猛力举重、跌打受伤

9、,治宜活血去瘀,若误用他药,迁延不愈而成;二言“阳火偏亢”,多由素体热甚、或误入温补、或冒暑热、或怒、或饮酒太过,使肝脾失于藏统,肺胃络损而成;三言“阴虚火旺”,责于后天失于调摄,其言:“阴虚火旺者,药误而使血坏也,血坏不能强用温补,温之则津竭,补之则增滞。”未病先防,药食却病延年书末记载梁氏宗族世业岐黄,年逾二百,其六世祖曾寿一百一十。梁氏言:“凡人守身,必先慎疾。”又言:“人定则胜天,寡欲则延年。”这不仅阐明了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而且鼓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预防疾病,益寿延年。梁氏在食物之损宜中虽有偏执之处,如“白羊黑头其肉毒”、“牛乳以纯黑牦牛为良”等,但性、味分析仍不失其药食补养之理,对后世药膳食疗发展有较深影响。【参考文献】1 梁玉瑜传,陶保廉录.医学答问M.铅印本.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62.34,1144,124,7993,103105,164173,217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