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问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589886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问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理论论文-关于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关键问题论文摘要:知与行是人的活动的两个基本的环节德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教育对象做到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本质要求:知行统一的标志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养成教育是关怀一生的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高尚的师德。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极其深刻和终生受益的,师德建设是德育的关键所在。 论文关键词:知行统一:养成教育:师德建设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德育实效性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德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反思多年来的教育实践结合自己的工作体验。笔者认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抓住三个关键问题即要

2、坚持以知行统一为根本。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师德建设为重点。 一、知行统一:德育的本质要求 在人的活动中知与行是两个基本的环节。德育的直接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做到“知行合一”然而在现实道德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窘境是受教育者一方面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下对一些道德辞令背得滚瓜烂熟而另一方面一遇见真实的道德情境又不能根据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事。知行不一是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针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的实际。提出了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因此努力使受教育者做到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本质要求。 1实现知行统一是德育的工作目标和内在要求 在道德的知、情、意、行中

3、,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内部认识和外部表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最基本关系。引导、促进受教育者从知到行的转化,是德育与其它各育在教育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德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与德育目标。即道德行为主体应具备的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目标是要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自主地解决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问题。智育过程的目标是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解决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或者说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而德育过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要解决好个人与他人、与

4、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样,体育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通过反复的筋肉活动和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美育过程的目标则是要培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操。在智、体、美各育中也要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但这是在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活动中在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中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活动中进行的德育。这是结合智体美各育而渗透德育的过程,并非专门组织的独立的德育过程。由此可见,德育与其它各育不同,就是要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实

5、现由知到行的转化才算实现了德育的工作目标。 道德就其本质而言,即含有“知”、“行”两个范畴。知和行道德意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出自一定的道德意图必须是主动对人与人关系自觉体验认识之后形成的在一定的动机指导下有意识作出的:真正意义的道德意识活动也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化作人们完善社会和自身的行为。只行不知。不能算道德上的行;只知不行。也不能谓真知。只有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正如朱熹所说的:“知与行工夫须着并列。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因此,我们在强调道德认知的同时必须重视情感熏陶、意志锻炼和

6、行为养成。实现知行统一真正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是德育的内在要求。 2实现知行统一应当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申的内化和外化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指在个体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获得新的特征即获得新的品质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教育社会学认为人的思想和道德的社会化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思想品德的形成,既不是起因于主体自我意识也不是客观世界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映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思想品德形成的整个过程而言它需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信息外化为思想、情感的行为。所谓内化,是外部物质动作向内部精神(心理

7、)动作转化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主体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实现将外部动作结构到内部动作结构转化的:班杜拉认为,个体基本道德规范是外在文化规则的内化,其途径是模仿、认同和强化。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个体的知与行的转换过程可见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在交往与活动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纳人自己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 就思想品德形成而言所谓外化就是把已经内化了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思想、感情的行为。行为的外化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意志的增强、道德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将外化看作内部精神动作知。向外部物质动作行的

8、转化。正是在这种知与行相互转化的进程中个体的思想品德才得以形成和发展。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因此在实施德育过程中不能脱离道德的实践或者活动而只求观念形态的道德只言片语的机械记忆而是要精心组织和促使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和交往在教育与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内化信念外化行为。 实现知行统一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行为训练和实践锻炼要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水平并以此来支配和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从而实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使道德情感得到陶冶道德意志得到磨砺道德行为得到巩固。 二、养成教育:德育的基础工程 知行统一的标志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养成

9、教育是关怀一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德育的基础工程。 1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从教育的角度看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完成。首先人不但是受教育的客体,更是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其

10、次,人的基本素质单靠认知教育是不能完成的,必须进行不断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完成。从这两种意义上来讲养成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与习惯形成。”“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教育者来说习惯是极为重要的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经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

11、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教育名家对习惯问题加以论述并同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教育的内容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习惯呢? 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它是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从生理机制上来讲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后天形成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它是由于多次的重复使一定的情景和个体的某种行为在大脑皮质上形成的两个兴奋点沟通起来建立起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当个体受到同样的情景刺激作用时就会自然地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所以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动地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成为人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若不按行为习惯去做就会产生不愉快、不舒服,甚至苦恼的情绪。所以

12、,人们把习惯称为“第二天性”。习惯是通过行为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同时也反映人的气质、风度和素质,并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形象。说到底,习惯就是道德,就是人格。因此,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学习和卫生习惯,克服不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强调:“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好公民”而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培养社会好公民的基础教育。 2养成教育应当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养成教育的实施必须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

13、和发展的规律:一是品德构成要素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过程的规律:二是个体道德发展由他律到自律的规律。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知、情、意、行诸要素的发展。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阶段和水平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这种阶段性和层次性不仅是我们确立道德教育目的、内容的依据也是养成教育实施过程的基本依据。 从道德认识的发展来看青少年道德认识主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道德实践这样两个阶段而每一阶段都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受社会化水平、个体道德实践所制约的是一个逐步深化、内化的过程。 从道德情感的发展来看与青

14、少年的认识与水平相联系,他们道德情感的发展也体现出不同的水平一是直觉的道德感二是形象性的道德感三是说理性的道德感。受教育者道德的知、情、意、行发展的过程及水平。为我们实施养成教育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道德活动以“服从”、“仿效”和“自主”为特征的三个阶段他律的道德活动,是在外在权威,如法律、舆论、纪律、奖惩等外在因素的驱使和强制下而进行的道德活动它表明了道德外在于道德主体的客观性质。在养成教育中对儿童和青少年特别是在他们还没有发展起理性思维的阶段时采用规范约束、舆论强制、奖惩强制等形式都是十分必要的。 自律是人在自己善良意志的

15、驱使下所从事的履行义务的活动它不以外物为目的而是为道德而道德。为义务而义务它强调的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即由外在约束与导向转化为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停留在他律阶段的道德规范其约束力和导向功能是外在于道德主体自身的如果不转化为自律的道德那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一切他律性的道德教育必须向自律性的道德转化即实现人的道德的社会化过程。这种转化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的过程:是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共同熏陶、协调塑造人的道德人格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他律”与“自律”的活动是相对于道德主体而言的二者虽有严格区别但又紧密联系。相互统一道德是指一定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相对于个

16、人而言这些要求是一种他律:但它必须渗透到个人的内心,转化为“内化”的要求即转化为自律。个人就自身而言,以内在的需要尺度和要求来从事道德活动这是一种自律;但就社会而言又必须遵循公共生活准则、职业道德准则等等这又构成一种他律。所以,个人的自律的道德活动往往以他律活动为中介经过由他律到自律、自律到他律的多次反复与强化而实现的道德活动过程正是他律与自律活动的辩证统一过程。 实施养成教育还需要明确三个观点:养成教育的重点是育德但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养成教育的重点在小学但它是贯穿一生的教育:养成教育的重点在行为,但它是知情意行相结合的教育。 三、师德建设:德育的关键所在 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主导者教师职业是道德含量高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精神产品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