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58887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案教学内容:P27 例 3、例 4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 () 。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 3:254687

2、313(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情况: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1)揭示课题:(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 (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71857825762138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 “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观察有没有

3、能凑整的数。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2凑整训练: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362831597253。471643174033教学例 4:275617344(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三、自主训练1怎样简便怎样算。7725545232

4、73151851868743367125213348(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123456799100=( 1+100)(299 )十(5051)101505050四、课堂小结: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五、课堂作业:作业本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说课(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想例 2 解决了

5、什么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然后给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即引出例 3。让学生看图说出后四天行程计划的具体内容与已知数,并明确所求问题。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式并尝试计算,再通过交流各自的算法,使学生明确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为此,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依据是什么。应当指出的是,在例 3 的计算过程中:115+132+118+85115+85+132+118把 85 移到 132 的前面,严格说来,不仅用到了加法的交换律,还用到了加法的结合律。因为这里之所以能把 132+118 看作一个整体,

6、之所以能在计算前就先把 85 与(132+118)交换,都是因为有加法结合律作保证。即:115+132+118+85115+(132+118)+85加法结合律(用了两次)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科学与数学学科的区别,只要学生说出第一步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把 85 交换到 132 的前面,第二步运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把 115 与 85,132 与 118 结合起来先相加,就行了。有些学生常常会省略一些过程,如115+132+118+85(115+85)+(132+118)或者115+132+118+8520

7、0+250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2)在对例 3 的计算作出小结之后,“做一做”的四道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当然,也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再各自动手计算。5关于练习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 1 题,要求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如有必要,可以让学生看书说说练习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明确依次将哪两个数相加,和填在哪个格子里。填完后,再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所以,计算时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第 2 题,可以提示学生想一想,以前在哪里用到过加法的交换律,旨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并使

8、他们认识到以前学过的交换加数验算加法的方法,其依据就是加法交换律。在此基础上,第 3 题明确提出“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第 4 题是让学生判断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参考答案如下:76+18=18+76(加法交换律)37+45=35+4731+67+19=31+19+67(加法交换律)56+72+28=56+(72+28)(加法结合律)24+42+76+58=(24+76)+(42+58)(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上面的第 2 个算式可以认为没有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该等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一个加数减少了2,另一个加数增加了 2,和不变。这实际上是加法的一条运算性质,过去又称

9、为“和的变化规律”。这在标准和本套教材中都不作要求。如果有学生认为该算式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即:37+45=(35+2)+45=35+(2+45)=35+47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但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一点,教师不必刻意启发。第 5 题中每小题都可以简便计算,如果有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也应该允许。第 6、7 两题是用加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

10、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课题,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在复习引入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伊始,通过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 自主探究中,遵循认知规律,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

11、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基于我班同学思维基础,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算式 8810496 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接着通过对几组等式的观察,进一步验证这一定律。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推理验证总结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在学生发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3、 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最后通过思维训练题,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 1、教学中对“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渗透不到位。再教学时,我会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作用在课中适当渗透。 2、对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3、下次教学时,最后一道判断题和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题换一下位置,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