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与水资源复习考研(二)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58738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与水资源复习考研(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文与水资源复习考研(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文与水资源复习考研(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水文与水资源复习考研(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水文与水资源复习考研(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文与水资源复习考研(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与水资源复习考研(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一、名词解释1、流域水文学:是以闭合流域为模式,以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为理论基础,通过河川径流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水的运动、运行规律、水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对径流的影响,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2、内陆水分循环: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在海洋边缘地区部分降雨形成径流返回海洋,部分水汽则蒸发上升,随同海洋输送来的水汽再向内陆输送至离海洋更远的地方,愈向内陆的水汽愈少,直至水汽含量少而不能形成降雨为止。这种循环过程成为内陆水分循环。3、非闭合流域:地上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4、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任意时段内、任意区域,

2、收入(输出)的水量和支出(输出)的水量之间的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根据上述平衡原理,对任意流域可列出如下水量平衡方程:I A = w5、正常年径流量:在气候和下垫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随着观测年数的不断增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Q 趋向于一个稳定数值,这个稳定数值称为正常年径流量。6、设计洪水:是指符合一定设计标准的洪水。设计洪水包括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和洪水过程线三个要素。洪峰流量即一次洪水流量的最大值,用Qm 表示。洪水总量为一次洪水流过的总水量。7、流域汇流时间:流域最远点的净雨流到出口断面的时间称流域汇流时间。8、部分汇流:是指 Qm 是由部分流域面积上的

3、净雨汇集而成的。9、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所产生的平均流量。10、悬移质:是指颗粒较小,悬浮于水中并随之流动,也称悬沙,是河流泥沙的主要组成部分。11、重现期:等量或超量的水文特征值平均多少年一遇或多少年出现一次。112、超渗产流:指雨强超过下渗强度后所形成的径流。13、面源污染:也叫非点源污染,是指溶解性或固体污染物在大面积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水体污染,其主要来源包括水土流失、农业化学品过量施用,城市径流、畜禽养殖和农业与农村废弃物等。14、枯水径流:当流域的水源绝大部分依靠地下水补给时,统称为枯水径流。15、Water Resources:水资源是指为人类长期生存、生

4、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既具有数量要求和质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广义水资源:自然界以固态、液态、气态等各种形式存在的水都是水资源。狭义水资源: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的动态量。二、简答题1、影响径流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简述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影响经流形成气候因素(包括降水、蒸发、气温、风、湿度等) 、流域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因素。(1)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径流的质量、数量和径流过程(1 分)。人为活动对径流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人类可以通过修建各种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水库、淤地坝、水窖等蓄

5、水工程,拦蓄地表径流、消减洪峰流量、调节径流过程。整地措施通过减缓原地面的坡度、截短坡长、增加地表糙率,从而增加了下渗量,延长了汇流时间,消减了洪峰,使流量过程线变得平缓。人类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利用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枯水径流来对径流起到调节作用。(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地砍伐森林、陡坡开荒、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地大面积开采地下各种资源等都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另外,工业生产的废弃物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各种农药、化肥无节制的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不但破坏了土壤对径流的调节作用,还严重污染了水质。因此,我们必须保护森林,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22、简述水土保持径流

6、、泥沙观测的特点?在以流域为单元,实施径流、泥沙观测时,常规观测方法有哪几种?特点:(1)观测对象是坡地各类径流场,流域面积在 100km2 以下的个级小流域。 (2)观测不仅要了解控制断面上水文要素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了解水文要素变化的原因及人类经济活动在全流域范围内的影响;掌握水沙流失发展趋势不仅要了解宏观变化,还要了解影响水土流失的微观物理过程。 (3)水土保持径流、泥沙观测过程中水文情势变化急剧,而且多是高含沙水流,测验的理论基础和观测设备、测试手段也是具有其特殊性。常规观测项目与方法:径流观测:(1)天然河沟用流速仪观测;(2)人工控制断面上用流速仪观测;(3)测流槽或溢流

7、堰;(4)利用水工建筑物及小水库观测;(5)体积法;(6)溶液法。泥沙观测:(1)悬移质泥沙测验;(2)推移质泥沙测验。降水观测、蒸发散观测、土壤入渗观测、土壤含水量观测。3、简述计算正常年径流的意义及其推求方法。意义:正常年径流量反映了河流在天然情况下所蕴藏的水资源,是河川径流的重要特征值,在气候及下垫面条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过去长期的实测年径流量,计算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来代替正常年径流量,通过分析年径流量以及径流的年际与年内分配情况,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预估未来各种情况下的变化情势。推求方法:正常年径流量的推算方法有三种:有长期实测资料,有短期实测资料和无实测资料。(1)有长期实测资

8、料:当满足以上条件时,可用算术平均法直接计算出正常年径流量。(2 分)(2)有短期实测资料:短期实测资料是指一般仅有几年或十几年的实测资料,且资料的代表性较差。计算时首先利用相关分析法延长资料,即通过建立年径流量与其密切相关的要素(称为参证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把资料系列延长,提高其代表性。利用有较长观测系列的参证变量来展延研究变量年径流量的系列。利用算术平均法计算正常年径流量。3(3)无实测资料:在计算正常年径流量时,常用的方法有等值线图法、水文比拟法、径流系数法和水文查勘法。4、简述流域径流的形成过程。流域径流形成过程是指从降雨到水流汇集至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可概括为四个过程:(1)降

9、雨过程:降雨的大小、强度和它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决定着径流的大小和变化过程。(2)流域蓄渗过程:降雨开始后,地表径流产生之前的过程,包括植物截留、填洼、蒸发、土壤下渗。(3)坡地汇流过程:当雨强小于下渗强度时,雨水完全渗入土中,当雨强大于下渗强度时,坡面开始漫流。(4)河网汇流过程:坡地上各种径流注入河网后,沿河槽下泄,称为河网汇流过程。5、简述增加内陆水分循环的重大意义及措施。在太阳辐射作用下,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一部分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遇冷凝结,在海洋边缘地区部分降雨形成径流返回海洋,部分水汽则蒸发上升,随同海洋输送来的水汽再向内陆输送至里海洋更远的地方,凝结降水,然后再蒸发到上空气团中去

10、,这样愈向内陆的水汽愈少,直至远离海洋的内陆,由于水汽含量很少而不能形成降雨为止。这种循环过程成为内陆水分循环。(1)从内陆水分循环的定义可以看到:内陆水分循环越活跃,输送到内陆的水汽量就越多,内陆的降水量就越大。 (2)水土保持工作中经常采用的各种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主要目的就是阻止大循环,增加参加内陆水循环的水量,促进内陆水循环的发展,提高水分的利用率。6、简述水质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指标通常按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三类。物理指标:包括温度、色度、浊度、透明度、电导率、嗅、味及悬浮物等。化学指标:包括酸碱度(pH) 、硬度、溶解氧 (DO)、化学耗氧量 (COD)、生物需氧量

11、(BOD) 、各类金属阳离子、酸根阴离子等。生物指标: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等。评价方法:(1)污染指数法:是根据评价指标(或参数) 的实例资料进4行数学上的归纳与统计,求出其参数的评价指数,以判别该项污染物对河流水体的污染程度。 (2)水质质量系数法:采用的水质质量系数 P 的基本形式与综合污染指数 K 相同,只是去掉 “统一标”Ck。 (3)有机污染综合评价:采用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作为评价水质的指数,综合地说明水质受有机污染的情况,适用于受有机物污染较严重的水体。三、论述题1、试述森林植被的水文生态效应。森林水文生态效应是指森林覆盖对径流、蒸发、降水等水循坏要素,及河流水情

12、、地下水、水质、泥沙等水文现象的影响。(1)森林植被缓洪防洪作用森林对洪水的影响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减缓洪水流量,表现在三个方面:削减洪峰流量;森林的林冠截留、枯落物层截留都使大量的水分未形成地表径流,另外森林地表的下渗能力较强。使降水部分转化为壤中流和地下水所以使洪峰流量减小。对总的径流量没有太明显的影响。森林的下渗功能截留功能所分配的降水在经过缓慢的地下过程后又会流入河网内成为地表径流,而蒸发作用则很小。对洪水的历时有名显得延长。森林使降落的雨水通过各个渠道汇入河网,增加了洪水历时。(2)森林对流域蒸散发和降水的影响森林能防止土壤蒸发,增加空气湿度。到目前为止,已经普遍得到认可的是森林能够增

13、加水平降水。由于森林有着较大的蒸发作用,降雨时林木拦蓄的大部分降水重新通过林木的枝叶蒸发到空气中,从这一点上说,森林通过其强大的蒸发作用增加了林区的空气湿度,因此,林内很容易出现露、霜、雾、等水平降水。另外正因为森林通过其强大的蒸发作用增加了林区的空气湿度,这些蒸发出来的水蒸汽加入了内陆的水分循环,从而促进了内陆水分的小循环,虽然对林区当地的降水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增加其它地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就有可能增加其他周边地区的降水。因此说,森林虽然不能5直接增加林区的降水,但它可以提高水分的循环次数,为内陆其他地区输送更多的水蒸汽。(3)森林对地下水的影响森林可增加降雨入渗,补充地下

14、水。(4)滥伐森林的后果2、试述我国水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我国水资源特点:(1)全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按人均占有量很低。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人均占有量却只有 2300m3,约为世界人均的 1/4,美国的 1/6,原苏联的 18,在世界排到第 121 位,被列为世界上 13 个贫水国家之一。(2)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衡特点受季风气候影响,各地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降水季节过分集中,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连续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 6080,水资源量大约有 2/3 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降水量

15、的年际剧烈变化,造成江河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甚至发生连续大水年和连续枯水年。(3)区域分布不均,与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供求矛盾有区域差别。南方水资源:全国水资源有 80.4%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 3490m3人,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北方水资源:水资源仅占全国 14.7,人均水资源 770m3人,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尤以黄河、淮河、海滦河三流域最为突出。人均水资源接近 500m3人,是我国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环境不良、水

16、污染严重和管理不善等。具体表现在:(1)供水总量增长缓慢,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6(2)供水水源及组成趋向多元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3)供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供水效益; (4)生活与工业供水增长迅速,城市用水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5)干旱和洪涝灾害并存 (6)水污染情况加剧、河道断流、地下水超采等引发严重生态环境问题;(7)用水浪费和缺水现象并存,节水还有较大潜力;(8)水资源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水资源科学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对策:(1)人与洪水协调共处的防洪减灾战略;(2)以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用水战略;(3)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4)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污减灾战略;(5)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战略;(6)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7)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战略措施;(8)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